·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品质多于文采,就会粗野;文采多于品质,就流于虚浮。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只有品质和文采配合相宜,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中等智力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等智力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致力于人世间该做的事情,对鬼神报敬而远之的态度,这就可以说是明智的了。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君子可以献身,但不可以被陷害;可以被欺骗,但不可以糊里糊涂地被愚弄。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啊!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默默地牢记知识,勤奋学习不厌烦,教诲别人不厌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去启发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要去引导他。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方面的东西,那就不要再教他了。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被任用就施展抱负,不被任用就隐藏起来、自我完善。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过手臂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啊。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用不仁义获得的富有和尊贵,对于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 。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经,如果把易经搞通,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孔子自我评价)他这个人,发愤用功时忘记吃饭,快乐时忘记忧虑,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我不是生来就知道的人,而是喜爱古代文化,通过勤奋学习求得知识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
·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奢侈了就会傲慢无礼,节俭了就会显得寒酸。与其傲慢无礼,我宁可寒酸。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出处】《论语· 述而篇第七》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坦荡,小人经常烦恼忧愁。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出处】《论语·泰伯篇第八》
【译文】教育的要点是开始于诗教,立足于礼教,完成于乐教。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对于普通百姓,只能让他们听从而去做,不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与人为善”的大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天下有道就出来做事;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要考虑那职位上的事。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出处】《论语· 泰伯篇第八》
【译文】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担心被甩掉。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一去不复返!日日夜夜没有停止过。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哪里还会简陋呢?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在外事奉公卿,在家孝敬父兄。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但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到了寒冬,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处】《论语· 子罕第九》
【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译文】人都没能侍奉好,还谈什么事奉鬼呢?
·未知生,焉知死?
【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译文】活着的事情还没搞明白?怎么能知道死呢?
·过犹不及。
【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译文】过了和不足是一样的。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垮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行。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出处】《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译文】政的意思就是正。您带头走正路,谁敢不正呢?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名分不正,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能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如果自身的行为端正,即使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如果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近者悦,远者来。
【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让附近的人高兴,远方的人自然就来投奔。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君子与人和谐,但不一定要求观点相同;小人追求观点相同,但不一定和谐。
·言必信,行必果。
【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说到一定要做到,做事一定要有结果。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出处】《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文】君子坦然而不傲慢,小人傲慢而不坦然。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君子中不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看见利益要能想到是否合乎道义,见到危难要敢于献身。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通达财利。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古人学习为了充实自己,今人学习为了沽名钓誉。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君子认为说得多而做得少是可耻的。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
【译文】我不报怨天,也不责备别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让工具好使。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有才能的人,结交士人中有仁德的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虑。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就远离怨恨了。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君子求自己,小人求别人。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君子庄重自尊而不与人争斗,团结群众而不结党营私。
·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如果在小事情上不能忍耐,就会打乱大的计划。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大家都厌恶的,一定要查清究竟是为什么;大家都喜欢的,也一定要查清究竟是为什么。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犯了错误而不改正,这就是错上加错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
·君子谋道不谋食。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君子用心求道而不费心思去求衣食。
·君子忧道不忧贫。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君子只担忧学不到道,而不担忧贫穷。
·当仁,不让于师。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如果是行仁义的事,即使在老师面前也不必谦让。
·有教无类。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不分族类。
·道不同,不相为谋。
【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译文】志向不同,也就不要在一起谋划大事了。
·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出处】《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出处】《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译文】生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经过学习以后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再去学习的,是又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还不学习的人,这种人就是下等的人了。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但是个人的习性却相距很远。
·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最难改变。
·割鸡焉用牛刀?
【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色厉而内荏(rěn),譬诸小人,其犹穿窬(yú)之盗也与?
【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外表严厉内心虚弱,若用小人来做比喻,大概就像个钻洞爬墙的小偷吧!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有道德的人应该抛弃的。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这种人真是太难教育了!不是还有赌博和下棋的游戏吗?做做这些,还像个贤人的样子(总比无所事事的强)。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君子崇尚义。君子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惹乱子,小人只有勇敢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只有女子(指美色)和小人是难以教养的,亲近了就会无礼,疏远了就会报怨。
·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出处】《论语·阳货篇第十七》
【译文】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有毛病不改,他这一生也就改不了了。
·鸟兽不可与同群。
【出处】《论语·微子篇第十八》
【译文】我们不能居住在山林里与鸟兽同群。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
【出处】《论语·尧曰篇第二十》
【译文】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
·小子识之焉,苛政猛于虎也!
【出处】《礼记·植弓》
【译文】子路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大道之行也,大下为公。
【出处】《礼记·礼运》
【译文】大道实行的时代,天下为天下人所共有。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出处】《中庸》
【译文】道不离开人而存在。如果有人离开人去修道,那他修的就不是道了。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出处】《中庸》
【译文】喜欢研究学问的,就接近有智慧了;能够努力行善的,就接近仁了;知道什么是羞耻,就接近勇了。
·生无所息。
【出处】《列子·天瑞第一》
【译文】人生是没有什么休息的。
·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俟;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
【出处】《列子·天瑞第一》
【译文】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等待;都知道厌恶死亡,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
·一人失家,一世非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
【出处】《列子·天瑞第一》
【译文】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反对了。
·凡重外者拙内。
【出处】《列子·黄帝第二》
【译文】凡是看重身外之物的人,内在的素质一定很笨拙。
·用志不分,乃疑于神。
【出处】《列子·黄帝第二》
【译文】用心专一而不分散,就会达到神妙境界。
·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
【出处】《列子·仲尼第四》
【译文】我哪敢当圣人,我不过是学问广博知识丰富就是了。
·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出处】《列子·说符第八》
【译文】最高的语言是不用语言,最高的作为是无所作为。
·人之所取畏者,袵席之上,饮食之间。
【出处】《庄子·达生》
【译文】人所最可怕的,还是枕席上的姿意在饮食间的失度。
·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
【出处】《庄子·知北游》
【译文】生的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了,它的生不是为了死;死的自然而然地死去了,它的死不是为了生。死和生是相辅相成的吗?生和死实际上都存在于同一体中。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漤矣。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译文】君子在困窘面前能坚守节操不动摇,人小遇到困窘就会胡作非为。
·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出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译文】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能力,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学习知识后经常用实践来检验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巧言令色,鲜矣仁。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仁心。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处】《论语·学而第一》
【译文】一个人不怕人家不了解你,最怕你自己不了解别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有所建树;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超越规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广泛地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有所领悟,又能吸收新的知识。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君子不器。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君子不要像定型的器皿一样,要博学多识,具有可塑性。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君子团结大多数而不与少数人勾结,小人与少数人人勾结而不团结大众。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懂得了就是懂得了,没有懂就是没有懂,这才是真懂。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出处】《论语·为政篇第二》
【译文】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把不正直的人提拔到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
·八佾(yì)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处】《论语·八佾篇第三》
【译文】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出处】《论语·八佾篇第三》
【译文】君主按照礼来使用臣下,臣下用忠心来服侍君主。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地去爱别人、恨别人。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贫贱,君子是不会去做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如果早上悟得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土地。君子是怀畏刑法,小人只是想着贪图实惠。
·吾道一以贯之。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我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不怕没有官位,怕的是没有担任官位的才能。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足以让人理解自己。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关心合不合道义;跟小人谈事情,他们只关心是否有利可图。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父母心里不愿听劝谏,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安顿父母的方法。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在心头。一方面为他们添寿而欢喜,一方面为他们年高而担心。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君子要说话要谨慎,但做事要行动敏捷。
·德不孤,必有邻。
【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
【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邻。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文】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垒的墙壁无法粉刷。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
【译文】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非常好学,他从不迁怒于别人,也从不重犯同样的过错。
·君子周急不济富。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君子周济急需,而不给富人添富。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
【译文】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带来的忧愁,颜回却依然保持自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