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讨论了数种古玉的沁色,今天我们重点谈三个问题:一是沁色与沁门的关系,二是沁色与皮色的区别,三是沁色与俏色的区别。
(一)沁色与沁门的关系。
从古玉受沁机理看,形成沁色需要三个条件:一是有可供外界物质进入的沁门,二是有足够长的浸蚀时间,三是周边有色源存在。所以,沁门对于沁色是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有沁色必需有沁门,但有沁门未必一定就有沁色。从观察过的古玉看,可能成为沁门的地方有几类:一是古玉的绺裂。其沁状多是沁色从绺裂处进入,由裂纹深处向外晕散。有的生坑时晕散不太明显,盘上几天就开始晕散了。二是玉质结构疏松之处。有的古玉沁色从玉质相对松散之处进入,沿着松散结构走,并且会自动绕过结构紧密之处,在透射光线下可看到沁色流动的轨迹。三是土蚀土咬处。从土蚀土咬处入沁的古玉,沁色一般都比较浓重,有的甚至整体受沁。可能是因为发生土蚀土咬的古玉玉质、坑口条件差且受沁时间长的缘故。四是玉表打磨较多的地方。打磨较多有可能会伤及玉质结构,形成相对松散之处,沁色就从松散处进入玉内。
图为徐州博物馆藏汉代玉卮
图为徐州博物馆藏汉代玉卮局部
(二)沁色与皮色的区别。
带有皮色的籽料或山料,形成皮色的时间很长,皮色性质比较稳定,盘玩时变化很小。沁色形成时间就要短得多,时间长的也不过几千年,上手盘玩就会发生盘变,尤其是开始盘玩的两三个星期之内变化更快。从性状看,沁色过渡扩散状态比较自然,而皮色的过渡鲜见晕散状。关于玉雕留皮的情况,其实并非宋代以后仿古玉器上才有,新石器时期的古玉就有留皮的。古玉留皮也并非是一种降低标准的将就,汉代鼎盛时期的皇家玉器都有不少是留皮的。
杜陵地面建筑物遗址出土的汉代玉舞人
(三)是沁色与俏色的区别。
俏色是玉器雕琢时利用玉皮颜色突出器物的某个部分,比如眼睛、衣服、头发等。所以,俏色是人为控制的,是巧妙地留下的玉皮。而沁色则是不可控的,不管什么部位,只要有受沁的条件,就会出现沁色,并且色状也是不可控的,会有过渡和晕散,无法将其局限于某个具体部位。目前考古发掘最早的俏色古玉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鳖。
图为妇好墓出土的俏色玉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