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类冰似玉”的南宋官窑青瓷

南宋  官窑  青瓷菱花式盘

美丽的陶瓷象征着古老中国手工业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宋元以来,靠着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陶瓷更是走向了世界,芳名远扬。直至今日,“china”一词在英语中仍为同音双关语,既作为中国的国家名称(首字母C大写),又指陶瓷(首字母c小写),世界人民对于这种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工艺品的喜爱可见一斑。

说起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人们总喜欢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八个字来形容。不过准确地说,中国的陶瓷史并非单一的线性轨迹,而是一个时空联动、立体开放的多维系统。从新石器时代到晚清的数千年岁月里,多姿多彩的陶瓷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可谓是“处处生根,遍地开花”。

公元200年前后,青瓷率先在浙江上虞一带烧造成功,是为中国瓷器的发端,完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由陶到瓷的飞跃(瓷采用与陶不同的原料土,烧造温度也远高于陶。烧成后,瓷的质地更加坚硬细腻,吸水率更低)。浙江也由此成为了青瓷的故乡。从东汉晚期的曙光初现到唐宋的纯熟精致,之后的一千多年中,青瓷始终是古代中国陶瓷的制造主流,传承不息。纵观历史,浙江拥有包括越窑、龙泉窑、德清窑等在内的诸多著名窑口,然而就烧制规格、艺术水准和影响力而言,首屈一指的还要属南宋官窑

前世今生

封建时代的中国拥有一套完整森严的等级制度,拥有至高无上皇权的封建帝王位于金字塔的顶端。他的威仪与权力不仅体现在杀伐决断、掌控国家上,还渗入了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自然也包括用瓷。早在唐和五代十国时期,皇室就开始了对全国精品瓷器的征调和使用。各地的著名瓷窑也以能够向皇室进贡其出产的精品为荣。北宋时期,赵氏皇室继续以各种方式征调名窑制品入宫,彼时定窑、钧窑、汝窑等著名窑口所出产的精美器物都在宫廷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其中一些窑口,为了将上贡的瓷器与一般产品相区别,还会特意刻上“官”字款。贡瓷,被视作是后来官窑瓷器出现的先声与萌芽。

民窑贡瓷虽然做工精细,但并不能充分满足皇室对于瓷器的实用和赏玩需求。公元1101年,北宋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登基,在他统治期间,中央开始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筹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御用窑场来烧造专供皇室使用的瓷器。在当时,皇帝被称为“官家”,因而专门为其服务的“御窑”也被称为“官窑”。

赵佶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然而他在艺术方面却有极高的造诣,不仅擅长书画,亦喜好古物鉴赏。在宋代绚丽多姿的众多名瓷中,他独好汝窑青瓷幽玄静谧的天青色泽。上有所好,下必从焉,北宋官窑广泛征召民窑的优秀工匠,在汝窑等北方名窑的基础上烧造青瓷,并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然而,就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攻入北宋首都(史称“靖康之变”),俘获了赵佶(宋徽宗)、赵桓(宋钦宗)父子以及一大批皇室成员,北宋就此灭亡,官窑也随之覆灭。因为北宋官窑存在的时间不长,其具体窑址至今还未被确认。

宋徽宗  赵佶

同样是在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侥幸逃脱的宋皇室成员以及一大批臣属开始南迁,赵佶的第九个儿子赵构(宋高宗)在应天府(今河南开封)登基,南宋王朝(公元1127-公元1279)建立。几经辗转后,宋高宗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南宋定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并在凤凰山麓营造宫室。在稳定了对于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后,南宋皇室开始恢复北宋旧制,用度礼仪也日趋繁复,对于生活用瓷以及陈设用瓷的需求不断提高。

为了满足皇室的需求,南宋仿照北宋先例在首都临安府设置了御用窑场,主要出产青瓷,史称“南宋官窑”。据文献、文物和1985年以来的遗址考证,南宋官窑共有两处,分别位于当时皇城西南的乌龟山麓和万松岭一带。这两处窑址不仅拥有平缓的山坡可供建造窑炉、山岙平地便于辟建生产作坊,而且还蕴藏着充足的制瓷原料(主要是瓷石和紫金土),烧窑所需的木柴资源也十分丰富,自然条件可谓是得天独厚。此外,这两处窑址与南宋皇城的距离适中,既有利于产品的运输,又不至于对皇宫产生烟尘污染。

据史料记载,当时位于乌龟山麓的窑址与南宋的郊坛(皇帝祭天的场所)相近,故被称为“郊坛下官窑”。位于万松岭的窑址与南宋的修内司(官属名,掌管宫殿修缮等事物)相近,故被称为“修内司官窑”。

南宋修内斯官窑残件五管灯

南宋官窑与民窑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专门为皇家服务。其产品种类十分丰富,有碗、盘、杯、碟等饮食器皿;渣斗(在餐桌上用以装肉骨、鱼刺等食物渣滓或作为茶具放置茶叶渣)、香薫等卫生用具;笔洗、水盂等文房用瓷;瓶、尊等陈设用瓷;篁、炉等祭祀用器;鸟食罐、象棋之类的娱乐用瓷等。南宋官窑烧制的青瓷无不经过精妙的设计,工匠们专以宫廷的鉴赏趣味为导向,匠心独运,专烧专用,制作过程中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美学意蕴。出产的器物造型优美,色泽清润,具有冰、玉的特质,代表了中国瓷器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艺术水准。

青瓷特征

历史已经多次证明,技术的改进往往能为艺术创造更大的发挥空,而南宋官窑正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南宋官窑的能工巧匠们在继承北宋官窑原有造型风格和制瓷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创新,专门吸收了南方地区的青瓷生产技术,最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领先时代的制瓷方法,将烧制青瓷的技艺提高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在近千年后的今天,尽管诸多当初的工艺细节早已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然而如果对南宋官窑出产的精美青瓷进行研究,仍能发现不少美学共性。

“紫口铁足”是南宋官窑出产的青瓷所广泛具有的外形特征。

“紫口铁足”是南宋官窑出产的青瓷所广泛具有的外形特征,具体是指瓷器的口沿处因为釉面较薄而透出略微泛紫的胎色,足部无釉处呈现铁褐色的现象。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南宋官窑采用的制瓷原料以及烧瓷工艺存在密切联系。南宋官窑所用的制坯原料铁含量较高,故而烧成后瓷器的胎色多呈深灰或灰黑等近似色泽。而瓷器器口部位的釉汁在窑内会因为高温向下流淌,所以口沿处的釉层往往较薄,因此最终从薄薄釉层下透出的深胎色往往呈现为紫色,也就是所谓的“紫口”。在南宋官窑中采用垫具垫烧(瓷窑中瓷器生坯的一种摆放方式,即多件瓷器生坯重迭,一起烧制)的器物,底足在烧制前须经刮釉处理,所以器具在烧成后,露胎处会显露一圈比较规整的铁褐色,俗称“铁足”。这一特征如今已经成为鉴别南宋官窑青瓷真伪的最主要依据之一。

南宋官窑出产的青瓷在釉面上往往有疏密不匀的网状裂纹,即“开片”。这本为一种工艺缺陷,主要是由于在瓷器烧制中,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的膨胀系数所致。可南宋官窑的巧手工匠们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巧妙地利用这一现象来达到特殊的装饰效果。南宋官窑的瓷器开片千姿百态,神秘莫测,为原本精巧、华美的器具增添了古朴的气质,拥有了一种“欲碎而不碎”的奇特审美意趣,为后世所争相追仿,甚至一些窑口为了求得类似的效果还专门进行人工开片。在古瓷鉴赏中,针对釉面开片的不同状态,有鱼子纹、蟹爪纹、冰裂纹、百圾碎等妙称。

南宋官窑出产的青瓷在釉面上往往有疏密不匀的网状裂纹,即“开片”。

除了以上两大特征外,南宋官窑的青瓷还具有一个突出的美学特征:“类冰似玉”。这个词本出自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用以形容当时著名的越窑青瓷。等到了南宋时期,精美的官窑青瓷则对其含义进行了更加完美的诠释。具体来说,南宋官窑出产的青瓷色泽清丽柔和、典雅大气,釉层细腻丰厚、质如美玉,代表了中国古代青瓷烧造的巅峰水准。从目前出土的瓷片来看,南宋官窑瓷器的玉质感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期瓷器以薄胎薄釉为主。中后期瓷器则以薄胎厚釉为主,再加上使用的是乳浊性较强的石灰碱釉,因此烧成的器物釉层具有一定的乳浊性,虽为瓷,却似玉,粉青色釉制品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此外,玉质感的形成还与特殊的烧造工艺有关。南宋官窑在瓷器烧制过程中采取了素烧(在施釉之前,对成型而未上釉的坯体先进行低温培烧,提高坯体强度)与多次上釉相结合的工艺,一般素烧施釉2次以上,最后装钵(用以放置瓷器胚体并起保护作用的容器)入窑烧成。这样生产出来的青瓷,具有薄胎厚釉,玉骨冰肌,光洁无瑕的特征。

美学追求

宋朝施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在其统治的三百余年中,文化发展欣欣向荣,其皇室的艺术修养更是能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帝王家族中名列前茅。所以,专门为其服务的南宋官窑与一般的民窑相比,在注重实用性与高品质的基础上还特别重视瓷器之“美”。可以说,南宋官窑出产的青瓷凝结着那个时代人们所推崇与追求的风雅之美,甚至它们自身就是时代之美的化身。

南宋官窑青瓷兼具优美动人的线条与拙巧简约的器形。从梅瓶到瓷碗,从玉壶春到簋式炉,在造型方面,青瓷普遍推崇古朴端方之美。尽管器形通常不大,但绝无轻浮、浅俗之感。瓷器的轮廓线柔和流畅,转折处明快利落,结构规整,比例和谐,将端庄凝重与轻巧细腻这两种看似截然相反的气质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在审美与艺术的雅致灵动之下透出了皇室与国家威严的底色。在南宋官窑已经被发现的几十种器物种类和近百种器物造型的身上,人们都能够感受到这种大巧若拙、举重若轻的魅力。最典型的要数一系列仿商周青铜器造型的青瓷,尽管与真正的青铜器相比,这些瓷器更加小巧轻盈,然而它所承载的深沉含义与发挥的巨大作用却令人无法小视。

“类冰似玉”出自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用以形容当时著名的越窑青瓷。

祭祀自古就是封建王朝的大事,祭天则是其中规格最高、礼仪最繁复的一种。定都临安之后,南宋王朝恢复了祭天仪式,祭典每三年在郊坛举行一次。然而祭祀所需的青铜礼器和玉器却在宋皇室南迁的过程中全部散佚。受条件所限,南宋王朝不得已用模仿青铜礼器造型的瓷器和木器进行祭祀。于是,原本主要用以赏玩的瓷器进入了庄严肃穆的国家大典,品格地位大大提高。再加上南宋皇帝好古,于是南宋官窑出产了一系列作为礼器和陈设品的仿古青瓷,用细腻轻巧的瓷器重新演绎了青铜的庄严之美,将清雅与古韵相融合。 

修内司官窑粉青贯耳穿带杏叶方壶

南宋官窑出产的青瓷还拥有清丽淡雅的色泽,柔和光洁,堪与碧玉斗妍。据传,宋徽宗赵佶曾经给制瓷的工匠下令“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也有人认为这句话应当出自五代后周柴世宗之口),于是便有后人用“天青色”来形容青瓷最上等的颜色(据传,北宋时期的汝窑曾经能够烧制出这样的颜色)。传说虽然未必可信,但宋皇室对于瓷器的鉴赏品味确实与其对天地自然之美的追求密切相关。南宋官窑瓷器的颜色纯洁淡雅,清新自然,仿佛微风轻拂、古曲悠然,恰如其分。瓷器上没有多余的矫饰,唯一的釉装饰(陶瓷装饰可分为胎装饰、釉装饰、彩装饰三种)“开片”也不受人工控制,而是自然天成,妙趣横生。这充分体现出了宋一代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意趣,与盛唐之音的豪迈雄壮、气象万千相比,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如果,将盛唐的审美理想比作雍容典丽的牡丹,那么宋代的审美理想则是奇绝瘦劲的冬梅,推崇的是返璞归真、格物致知的质朴与理趣。宋人追求纯粹的艺术之美,喜好用墨作画,烧制单色瓷器,堪称当今流行的简约风之始祖。

南宋官窑出产的青瓷在历史上长期受到人们的追捧,最本质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类冰似玉”的高雅品格。玉在中国古代被视作是君子品行的象征,孔子就曾有言“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暖而有光泽,这便是仁)。常与“玉”一起并提的是“冰”。成语“冰清玉洁”就是形容人的操行像冰那样清澈透明,像玉那样洁白无瑕。唐代诗人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请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中的冰一样高洁)更是千古名句。而拥有“类冰似玉”特质的青瓷自然也就承载着宋人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

如果审视南宋以来的中国陶瓷发展史,不难发现从南宋官窑出产的青瓷到元代的青花瓷器,从明代的斗彩瓷器再到清代的粉彩瓷器,器形越来越大,花样越来越繁复,颜色越来越艳丽,所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贵重。这种变化趋势体现出了古代中国制瓷技艺的不断进步和生产力水准的不断提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烧制工艺越复杂、品貌越华丽的瓷器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越高。事实上,造型端庄古朴、釉色敦厚如玉的南宋官窑青瓷始终是中国陶瓷艺术史上一座屹立不倒的公认丰碑。中国古代长期受到文人、士大夫们推崇、追捧的君子型理想人格和含蓄内敛、典雅端方的审美价值取向在其身上得到了最充分、最完美的体现。 

制瓷是“泥琢火烧”的艺术。瓷器的原料取自土石,算得上“出身卑贱”。然而,在与水相济、巧匠塑形、釉彩的装饰之后,瓷器最终在火中涅盘。烧制成功后的瓷器具有“声如磬、明如镜、颜如玉、薄如纸”的特征,质地坚硬、外表光洁、色泽细腻,不仅是生活用品和赏玩的器物,还是一个时代的手工业成就和文化心理的具体反映。南宋官窑出产的青瓷记载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历史,反映了近千年前皇室的审美趣味,更体现了当时中国的最高制瓷水准,不仅引领了那个时代风尚,还对之后近千年的制瓷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赵宋王朝早已雨打风吹去,昔日凤凰山麓的繁华也已被深埋。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地向前滚动,新的文明、新的辉煌由后人继续书写。但是所有的文明或多或少都会留下自己的遗产,有的在不经意间被后世继承,有的则暂时从大众的视野中消失,等待若干年后有缘人的重新发掘。南宋官窑的青瓷就是那段文明留给后人的礼物。尽管它们中的不少已经破碎或是被时光蚀去了最初的光泽。但通过它们,我们仍能够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文艺脉动。

转载请注明来源:东方文化杂志(ID:dfwh-hk)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类冰似玉”的南宋官窑青瓷  官窑  官窑词条  青瓷  青瓷词条  南宋  南宋词条  
收藏

 翡翠为何会越带越绿、越带越透?

翡翠是一种宝石。下面,我们来看看为什么翡翠会越带越绿、越带越透吧。操作方法01:变绿时间一般来说,长期佩戴翡翠手串或手链长达2年以上就会明显地发现翡翠变得很透绿...(展开)

收藏

 浅淡紫砂壶光器

宜兴紫砂陶的造型设计千姿万态,变化无穷。光器是其中杰出人代表之一。也是紫砂陶传统实用代表。紫砂壶艺,发展至今,已趋向于纯艺术化的艺术品,可以和任何工艺美术作品所...(展开)

收藏

 教你一招:北宋钧瓷的鉴定方法

1,刚刚烧造成器的新器,釉面矿物质分子和水分子处于活跃期。活跃分子活动产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会发出一种很刺眼的光。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贼光”或“浮光”。常听人说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