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有四大强敌,辽国、金国、西夏、蒙古。辽、北宋亡于金,西夏、金、南宋都亡于蒙古,也就是说蒙古才是最后的赢家。
而且西夏第一个亡于蒙古人的铁蹄下,从这个结果去推论,仿佛强大的蒙古灭亡西夏是很简单的事儿。
但事实并非如此。
蒙古大军虽然战斗力很强,在一开始却并不具备凌驾于四国之上的绝对实力,蒙古灭西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
成吉思汗多方谋划,足足用了22年时间一步步损耗西夏国力,才在最后的大决战中一举击败灭亡西夏政权。
具体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这还得从蒙古的崛起开始说。
很长时间里,蒙古都是被金国欺凌的对象,后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横空出世,统一蒙古各部,于1206年建立了大蒙古国。
从个人感情来说,蒙古和金国有着新仇旧恨,双方不可能和睦相处;从国家利益来看,金国的存在也阻碍着蒙古的发展。因而,灭金是成吉思汗发动对外战争的首要目标。
但当时的蒙古并没有把握打败金国,成吉思汗转而采取了破坏金国盟约、孤立金国的策略。西夏那时是金国的盟友,又与蒙古相邻,成吉思汗决定先干掉西夏,让金国失去外部的援助。
其实在还没有建立国家的1205年,蒙古就去抢掠过西夏,那是成吉思汗对西夏的第一次正式征战,具有试探性质,却也满载而归。
1207年蒙古第二次征西夏,进攻西夏的城池斡罗孩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境),西夏军队抵抗得太厉害,成吉思汗没有达成战略目的,又赶上后方有其它战事,只得半途而废撤军;
1209年,经过充分准备的蒙古大军第三次征西夏,这次成功拿下斡罗孩城,逼近西夏都城中兴府的最终防线克夷门,还引黄河水灌城,西夏军民死伤惨重。
当时在位的是西夏第七位皇帝夏襄宗李安全,这是位靠发动政变才坐上皇位的昏庸君主,惊慌失措之下派人向盟友金国求救。
巧了,此时金国在位的也是以糊涂出名的昏君完颜永济,他的如意算盘是,蒙古是大坏蛋,西夏也不是什么好东西,让他们打去吧,两败俱伤最好,咱们不掺合这事儿。
大臣们拼命劝谏,说唇亡齿寒,西夏要是亡了,金国就少一大助力,蒙古就能直接攻打金国,这是必须阻止的事情。但完颜永济固执己见,对西夏袖手旁观。
李安全很火大,这种关键时刻不帮忙的盟友,要来何用?于是向成吉思汗献出女儿,派使者携带金银财宝向蒙古求和。成吉思汗同意了,条件是西夏从此之后“附蒙伐金”,成为蒙古攻打金国的先锋。
只要能保住身家性命,无论什么条件李安全都能接受。大概在他想来,以前依附金国打蒙古和南宋,现在依附蒙古打金国,反正西夏都是被人使唤的角色,依附哪个国家都一样。
但他却没看清,金国在走下坡路,对西夏的掌控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大,与金联盟,西夏能有更多发展的空间;而蒙古在走上坡路,又有成吉思汗那等人物,投降蒙古,西夏就真成了蒙古的一个部落,只能任人驱策。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西夏和金国就走上了灭亡之路。
中兴府被包围时,西夏看似很危急,其实并不是真到了亡国关头。蒙古大军以水灌城,水却倒淹了自己,造成军心动荡。而西夏国土并没有全部沦陷,只要坚持得久一点,其它地方的援军也就来了,到时不一定能重创蒙古军,打退却是没问题的。
蒙古接受西夏的议和,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如果真的胜券在握,哪还需要留着“西夏”这个国家,直接占领不是更好吗?
只能说李安全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大概是被吓怕了,此后对蒙古忠心耿耿,不敢有一丝违逆,一直听从蒙古的调令攻打金国。
打仗是要钱要人的,西夏的民生经济受到极大的影响,国力衰退,民不聊生,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了多次起义,国家变得越来越弱。
1211年,对李安全心怀不满的齐王李遵顼篡位为夏神宗,但他也不敢对抗蒙古,依然像李安全一样出兵金国。
可以说蒙古的霸业,被裹挟的西夏付出很多。但蒙古从一开始就是要灭亡西夏的,自然不会将之视为盟友,而是视为不需要发工资的苦力,使劲压榨。
1216年,李遵顼终于发现这样的日子没个头,首次拒绝蒙古的要求,拒不发兵。
本已收服的狗突然不听话了,这当然是不能容许的。1217年,成吉思汗腾出手来第四次征西夏,前三次西夏还有一战之力,这次只能狼狈求和。
到了此时,西夏的结局似乎已经能看到了。1223年,不想当亡国之君的李遵顼传位于太子李德旺,这就是夏献宗,他比父亲强一点,再次联金抗蒙,很快又被蒙古打服了。
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违约为理由,再次进攻西夏。西夏早在攻打金国的时候损耗了实力,虽还有30多万军队,却已经没有相应的国力去支撑,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一溃千里。
蒙古大军步步进逼,李德旺忧惧而死,其侄南平王李睍即位,1227年出城投降,西夏灭。这次灭国之战,还留下了一桩历史疑案,据说成吉思汗就是在攻打西夏都城时,不慎中箭伤重而死。
总之,西夏的惨败早在“附蒙伐金”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最后的大决战,成吉思汗只是在验收胜利的果实。而西夏的灭亡,让金国和蒙古之间失去屏障,蒙古铁蹄能够长驱直入,金国的灭亡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