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这个情况时,的确有点吃惊。大清都灭亡100多年了,怎么还有人守皇陵呢?
其实说穿了就不奇怪,所有现已发现的皇陵,都属于文物,有着极高的科研价值,国家相关部门安排工作人员维护和管理,这部分人员的工资当然由国家发放,他们的生活也很普通,正常的上班族。
清朝皇陵比较奇特的一点在于,竟然还有私人性质的守陵人,不拿国家工资,自愿守陵。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这就得从头说起了。
古人事死如事生,对身后事看得很重。升斗小民,倾尽家财也要为过世的长辈办一场体面的葬礼,否则在乡里邻间就抬不起头。
帝王更是重视此事,往往才登基就给自己修陵墓,性情简朴的修上十几年,性情奢华的修上几十年,务必保证不差于活着时的宫殿。
皇陵里存放的珠宝玉石、金银财物更是应有尽有,通常来说,凡是帝王活着时喜欢的东西,死后都要陪葬,以便在九泉之下依然享受帝王的尊荣。
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么一大笔财富埋在地下,太容易让人心动。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什么的,古已有之,只要能发财,太岁头上他们敢动土,帝王皇陵也敢打个洞。
所以为了防盗,历代帝王煞费苦心,方法之一是四处布下疑冢,例如秦始皇、曹操,但那太麻烦了。
比较正常的做法,是安排专门的机构看守皇陵,既起到保护皇陵的作用,也能打扫卫生,按时祭奠、供奉,例如明清两朝。守陵之职,还可世袭。
明朝的守陵人,大多是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却又还有一点势力的大臣和太监,虽然政治生涯算是结束了,至少比抄家灭族好。
但清朝的守陵人地位比明朝及其他朝代高得多。家世差一点的、不得皇帝信任的,根本没有资格参与守陵人的选拔。按大清律法,守陵主官必须从历代亲王中挑选,由他负责皇陵一应事宜。
据说守陵卫士及其他杂役也需要家世清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并且忠心耿耿。一旦被选中,就能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子孙后代都能得到皇室的优待。
所以,清朝的守陵人是一份美差。虽然在各种政治事件中不见他们的踪影,其实人家日子过得很好很平静,远离纷争,安稳度日。
这也是清朝灭亡还有人自愿守陵的原因,因为这职位是从祖上传下来的,代表着一种荣耀,他们坚持守陵,是对过往的追思和怀念。
清朝存在的时候,守陵人的工资福利当然是由清朝政府支付。清朝灭亡后,这工资来源就不怎么稳定了。
最后一任清帝溥仪退位时,北洋政府给了他非常好的条件,不但让他继续居住在紫禁城,还答应每年支付400万的费用,这笔钱保障了溥仪的衣食住行,让他可以继续皇帝的奢侈生活。
宫中侍卫、太监、宫女,以及守陵人的工资就从这笔款项中支出。溥仪9岁时甚至还考虑过给自己修陵墓,找了专业人士四处勘察,好不容易找到块风水宝地,突然发现没钱了。
北洋政府一开始很痛快的支付这笔费用,但在大环境的影响下,财政吃紧,卖武器装备都不够了,给前任皇帝的钱能省则省。溥仪别说为自己修建陵墓,连祖坟守陵人的工资都发不起了。
怎么办呢?大家不用为他着急,心怀满清的遗老遗少很多,他们在清朝时通常出身贵族,地位很高,哪怕现在没落了,家里各个角落找找也能找到些老物件儿,出手能得不少钱。
凭着这些人的支援,溥仪熬过了一段时间,也有钱给守陵人发工资了。1924年11月份,冯玉祥倒戈北洋政府,发动政变,派兵逼迫溥仪离开皇宫。此后溥仪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顾不上守陵人。
这样的社会动荡之下,遗老遗少们也没有太多的闲钱,守陵人的工资断了。但大部分守陵人没有离开,依然守在工作岗位上。
对满清皇室忠诚度高一点的,自掏腰包维护皇陵。忠诚度低一点的,自己给自己发“工资”。要论监守自盗,没人比他们更方便。皇陵中那么多财宝,随便弄出来一件都够吃一辈子了。
据说那个时期从守陵人手中流失了很多珍贵的文物。
在皇陵中发财几乎成了公开的秘密,甚至有护陵大臣企图全面挖掘慈禧太后所在的清东陵,附近的惯匪也闻声而来。
之后孙殿英就带着队伍来了,从慈禧陵墓中挖出了30辆大车的宝物。
在军队面前,再忠心的守陵人也发挥不了作用。
到了现代,清朝皇陵由国家进行管理和维护,守陵也是一份正常的工作,相关部门会发工资。编制之外的守陵人,那就是不拿工资的个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