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和高考各科试题中选择题比重过大,最大的缺点就是效度较差,极易造成大面积考试抄袭作弊行为的发生,难以考查考生的真才实学、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考试。(5月15日中国青年报)
诚如上世纪80年代引进英语标准化考试的关键人之一桂诗春教授所说,标准化考试并不等于选择题,标准化考试就是信度、效度和区分度较高的考试。
事实上,选择题最大的缺点就是信度和效度较差。我曾经拿某年高考语文试题中的11个选择题,让初一年级的56个孩子随意选择答案,结果零分的只有4人,有5人居然选对了三分之一。
一位数学老师告诉我,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因为从概率上讲,选择题的答案往往是四个,即便是对考题内容一概不懂,任意选择,也有可能选中答案。他当场实验,让我做一张高三期末数学题中的选择题。他的方法是,把四道选择题的答案变成四排ABCD,让我不看试题内容,只从四排中任选一个字母即可。最后,他拿出答案对比,说你很幸运,选对了两个。
我把这件事当作一件有趣的事告诉一位物理老师。他回家后就让上幼儿园的孩子做某年的中考物理选择题,就是在每道选择题列出的ABCD四个答案上打勾。结果当然符合数学老师所说的概率原理,他的孩子没有得零分。
每次考后讲解选择题,总有学生告诉我,某道选择题他是猜对的。抄袭的现象当然也时有发生,而且方式五花八门。比如,有的学生会把ABCD变成五根手指或者脸部的嘴巴(A)鼻子(B)耳朵(C)和额头(D),互相传递答案。
其实,很多老师也早就意识到选择题缺乏信度和效度,也发现这类考题结构、题型和内容等固化、僵化和模式化,不利于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不过,在平常的期中期末考试中,由于从题库随机选题、组卷的习惯使然,老师们还是会出十几分的选择题。这就是模式化的具体表现。
考试试题不应该模式化,而应该结合不同的检测目的做出合理的设计。记得去年某次月考题由我出。我想测试学生的文言文真实水平,就改变了初一文言文的出题方式,只给出一篇简单的文言文《郑人买履》,加上注释后,没有出词语解释题,也没有出选择题和回答题,只是让学生翻译。考试结束,有老师说这样考不习惯,打分太慢,也不能跟中考题型对接。有学生说,还真不适应。不过,这种测试题还真能检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可作为专门测试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使用。
中高考试题的形式和内容直接指引着教育教学方向、方式和方法的选择。假若高考试题不再以检查学生书本知识的掌握为重点,而是侧重于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中高考就可以通过一张试题正确引导教育教学走向。
作出试题形式和内容的变革不难。于细微处见精神还需具体落实到试题的设计上。有效地变革中高考试题,其实就是中高考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和可操作点。我们有必要紧密结合新课改,全面研究中高考试题的作用,用创新精神,不断研发有利于促进人全面成长的中高考试题,努力让考生通过一张试题展示多方面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