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是中国最尚武的一段时期,但受限于落后的通讯、交通技术,中国的领土一直被局限于黄河、长江流域。
向北是不适于农作物生长的冻土与高原、向东向南都是茫茫大海,面对这些难以逾越的天堑、障碍,汉人只能将拓张国土的野望瞥向西方。
为了探索西方,自汉武帝时期开始,一块名为“河西走廊”的地理区域开始频繁登上中华历史的舞台。
汉匈之间的“楚河汉界”
京师犹人之腹心也,宣、大项背也,延、宁肢体也,甘肃踵足也
虽然在唐代之后,河西走廊被形容为北京和长安的自保用的肢体,可在汉之前长一段时间里,整条河西走廊都是中原王朝眼中的不毛之地。即使周武王将其也划在禹贡九州之内,但它却因东周的无作为而长期被大月氏和匈奴轮流占据。
“河西走廊”这个名字是因地处黄河以西从而得名,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虽然没啥特产、土地也很贫瘠,但却因地缘优势成了历史书上的常客。
从河西走廊向北可以阻断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南下,向南则又能截断青藏高原与西域的联络。可查于明代的《九边图考》中:
夹以一线之路,孤悬两千里,西控西域,南隔羌戎,北遮胡虏
早在东周末年,秦国为了安定后方好与六国开战,在统一天下之初就短暂的控制了河西平原,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将河西纳入中国领土。然而秦朝短短14年的国祚远不足将河西走廊彻底汉化,因为无关可守,秦亡后的诸侯对河西一直保持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秦朝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中原王朝不看重不代表就没人要,一旁刚刚完成统一,正急于扩张的匈奴可对着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虎视眈眈。
匈奴帝国的崛起很大一部分归功于冒顿。
说来也巧,他和秦二世胡亥一同在公元前209年杀父而自立。鸣镝弑父、一箭双雕这两成语便是出自他弑父的过程,能把弑父演出文艺色彩并流传千古的,纵观古今也就他一人。
为了夺取河套地区,匈奴频繁骚扰汉帝国的边疆,两者间的直接冲突还引发了著名的“白马之围”。
云晋之安危关乎天下
关乎全陕之动静,系夫三晋之安危。云晋之安危关乎天下之治乱。——《肃镇志》
白马之围后,汉匈两家虽然通过和亲政策签订长期的和平条约,但两家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未停止。匈奴为了控制汉帝国的对外联络,特意将休图、浑邪、折兰等附属于匈奴帝国的西域邦国安插在河西走廊,借他们的手来给汉朝制造麻烦。
昭君出塞图
没有了河西走廊作为战争缓冲区,匈奴的兵锋随时随地威胁着长安,乃至整个华北平原。在汉文帝十四年时,匈奴则抓住七国之乱的尾声,集结军队14万,从河西向东南进发,直逼长安城。
公元前154年西汉匈奴形势
关键这还是汉文帝即位以来的第三次,也就是说短短十四年间,匈奴对汉帝国发动了3次的大规模入侵。这是在这种居危思安的思想下,汉朝廷开始谋划着一场重夺河西走廊的计划。
迫于能力有限,汉帝国对匈奴的防御战一直持续到汉武帝太初三年。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也就是汉武帝执政的第二年,这个年轻的皇帝稳住了自家阵营,便开始寻找对匈奴转守为攻的办法。最终在东方朔等人的提议下,通过瓦解河西走廊其他部落之间联盟的外交战略正式实行,史称“断匈右臂”。
虽然面对生死难测的西域,群臣斐然,可成功后的荣耀与地位,总有人愿意铤而走险。于是,刚刚年满25岁的张骞便被寄以厚望,开始了长达13年的西行之路。
汉帝国的反击战
出生贵族世家的张骞当时可能有些年少轻狂,浩浩汤汤地挂着汉帝国的仪仗旗就试图穿过汉匈之间的缓冲区。其结果显而易见,刚出玉门关不久,张骞就被匈奴俘虏了。
在经历多年的软禁之后,张骞逃出匈奴控制,只身继续西行。在他38岁的那年,张骞结束自己对西域的游历,并将自己的所闻所见整合成集,为汉帝国的西进计划提供了第一手的地缘资料。
司马迁的《史记》中,称之为“凿空西域”。可以说,这是中国可以在联合国上宣称“新疆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资本,汉魏唐明等朝对西域的控制也正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下。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这是张骞回国的第五年,汉帝国大致已经完成了对西域的研究。
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张骞的指引下,率领万余人的骑兵队直插陇山以西,兵锐势不可挡,一直杀到“漠南无王庭”,其后短短7年就将河西走廊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之下。
在之前对匈奴的作战中,也包括先秦蒙恬、王贲等人,他们打赢匈奴后都一直会陷入“兵马奔驰,殆无虚日”的窘境。
吸取先人的教训,汉武帝在打下河西之后,随即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这河西四郡。为了能够将这四郡同化,使其成为中国的固有领土,用以给对匈作战中的士兵提供物资,汉武帝又匆匆“塞卒六十万人戊田”,说白了就是移民六十万去河西种田。
河西州郡
这也是中国首次进行“西部大开发”。
坐稳河西
欲保关中,先固陇右;欲保陇右,先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兵粮有备,则河西安。河西安,则关陕安,而中原安矣——明·杨一清·《关中奏议》
在对河西走廊“迁民以实之”后,整个河西四郡不再是关中的包袱,它可以自己养活自己。只要关内可以源源不竭的提供兵源,它屹然成了巩固汉帝国西北边疆的重镇,并借以形成了合而围之的有利地形夹击匈奴。
与此同时,通过河西走廊汉帝国首次打开丝绸之路,通往欧洲,向着西域各国抛出橄榄枝,利用外交将匈奴东山再起的可能性扼杀在摇篮之中。
除了地缘,汉代还利用河西走廊独特的气候环境开辟了汉王朝最大的马场山丹军马场。
读过《三国演义》肯定忘不了名震古今的西凉铁骑和虎豹骑,而这两支骑兵队均是出自河西四郡。在汉代的西部大开发后,位于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的河西地区,很快就扩建至329万公顷,其规模世间罕见。
正有了山丹军马场为汉帝国源源不断的输送战马,汉武帝才能在其执政期间首次完成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举。匈奴在汉帝国的打击下分裂成了南北两派,此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至汉元帝时期,陈汤出任西域副校尉,并在执政期间胁迫西域都护甘延寿出兵,攻杀与西汉王朝相对抗的匈奴郅支单于。将汉帝国在西域的威望推至最高峰。
失而复得
强汉和盛唐结束之后,两宋彻底丢掉了河西平原。
朱元璋于1368年在南京登基称帝,同年,大将徐达率兵北伐,攻占元大都。元顺帝逃往北方草原,统帅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则从山西逃往甘肃,也就是之前的河西走廊。
1372年冯胜西征
洪武五年(1372年),明将冯胜被拜为征西将军,从南京领兵进剿甘肃境内。冯胜西征军一直打到瓜州(今甘肃安西)、沙州(今甘肃敦煌)才凯旋而归。
朱元璋本以为这是一个开始,谁知子孙不争气,这一开始却成了明廷在西北的疆域的定格。朱棣死后,明朝的那些个皇帝更是没一个愿意继续向西扩张,在甘肃修起高高的嘉峪关,并筑起九边之一的“甘肃镇”,就图个守成。虽然新疆(西域)在名义上归属明朝管制,但明修筑甘肃镇的意思就是因为新疆不是实质上的领土,用现代术语只能算是“占领区”或是“租界管制区”。
嘉峪关
此时到也要庆幸后来的清朝,若不是清朝,中国的领土真的只能定格在甘肃嘉峪关边上,甘肃、西藏和新疆则也不会被牢牢锁在手中。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