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庸去世后,北京大学的陈平原教授如此评价他:
“在小说家中,可以说,金庸是最有学问。他真的是一个‘读书人’,在如此专业化的时代,拥有广博的知识,贯通古今和中外…在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传承,很少有小说家能达到金庸的水平。”
▲金庸和他的书房。
金庸书架上摆着的,有诸子百家典籍、历史文献资料、各朝诗词歌赋、明清古典小说、西方文学名著、佛经等各类读物,涵盖了古今中外各个领域的经典作品。
在金庸小说的后记中,他常会对所参考的资料进行回顾。
如撰写《射雕英雄传》,他便参考了《元史》、《蒙古秘史》、《皇元圣武亲征录校注》、《重阳仙迹记》、《七真年谱》和《道藏源流考》等文献,先对成吉思汗和全真教做了全面的了解。
在《雪山飞狐》后记中,谈到李自成之死,他先后提了《明史》中的村民击毙说,《明纪》中的受困自缢说,《明季北略》中的军中病死说和《沣州志》中的出家为僧说,甚至还有小说演义中的被部下毒杀、刺杀一说。
众所周知,金庸本名查良镛。他博闻强识的读书生涯,与其出身海宁查家的家学渊源息息相关。今日,最爱君的家族系列,就与大家聊聊海宁查家那些事儿。
2:
位于浙江海宁东南部的袁花镇,其名最早见于晚唐的《张希超墓志铭》,名曰“袁花里”。此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龙尾山林木葱茏,花溪水潺潺流过,白墙黛瓦,云蒸霞蔚,极富诗情画意。
湖光山色虽美,也不如居于此地的查氏家族声名远扬。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海宁查家始迁祖查瑜,为避元末战乱,离开世代居住的婺源,携家带口,辗转漂泊。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友人的介绍,查瑜到海宁袁花一户人家任西席(家庭教师)。
到了袁花,查瑜发现这里景色宜人,民风淳朴,和故乡婺源十分相似,而且邑名海宁与祖籍休宁的旧名恰好相同。更让他惊喜的是,海宁有座龙山,婺源则有凤山岗,正应了“龙凤呈祥”的吉兆。
查瑜便欣然决定,举家在袁花定居。海宁查家在此“勤恳耕作,敦睦乡里”,并“以儒为业,诗礼传家”,成为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
▲海宁查家。
明弘治年间,查瑜的第五代后人查焕高中进士。海宁查家就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启在科举考试中的“开挂”之路。
明代,查家在科举考试中最令人瞩目的,当属查秉彝祖孙三代连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查秉彝为官正逢嘉靖年间,严嵩父子祸乱朝政,他刚正不阿,冒死直陈时事,查家的愤青属性貌似在此时已初见端倪。
到了清康熙年间,海宁查家科甲鼎盛,人丁逾三百人,进士及第者就有十人。其中有五人入翰林院,留下“一门十进士”的美誉。据海宁查家人口研究表明,查家在明清两代,共有800多人考中秀才,并有133人考中进士、举人、贡生。
康熙帝曾为查家题对联:“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并赐匾额“嘉瑞堂”。
其中,查慎行、查嗣瑮、查嗣庭兄弟同为翰林院编修,时称“兄弟三翰林”。
查慎行是黄宗羲的弟子,以诗闻名于世。有一回,康熙给大臣赐鱼,命众臣赋诗,查慎行信手拈来:“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康熙乐了,忍不住地夸。以前太监奉命传唤查慎行时,叫他“老查”,从那天起,都开始称他作“烟波钓徒查翰林”,一时传为佳话。康熙还曾亲自题写“敬业堂”匾额赐予查慎行。
▲查慎行。
同一时期,金庸的十三世祖,曾陪康熙帝伴读并成为近侍的查昇,入值南书房长达三十八年,书法超群,品性高洁。其书法与查慎行的诗、朱自恒的画被称为“海宁三绝”。康熙对这位近臣赞不绝口,为其手书“澹远堂”匾。
海宁查家享受如此尊荣,一时风光无限。可是,一场危机正在向这个家族悄然接近。
3:
金庸用文字描绘了一个“成人童话”般的侠义江湖,但身为媒体人的他,没有忘记保持对现实的思考和批判,小说中的很多情节其实是现实的影子。
在其小说《鹿鼎记》中,开篇便描写了清代一起著名的文字狱——“庄廷鑨明史案”。这也是海宁查家真实遭遇的第一次文字狱。
▲金庸封笔之作《鹿鼎记》,以明史案为引子。
庄廷鑨本是浙江湖州富户,年少时才思敏捷,十五岁升为贡生,可惜后来双目失明,官场上注定无法有所作为。
庄廷鑨不甘心,想起“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典故,大受鼓舞,决定自己也写一部史书。于是,他花重金购买明末朱国祯的明史遗稿,聘请文人墨客,进行修改润色,更是大胆地补写南明史,将弘光、隆武、永历等小朝廷封为正朔,大有贬低满清之意。
书成之后,庄廷鑨这菜鸟作家,总要请名人“作序推荐”,于是在书中题了诸多当地名士的名字,尽管他们很多人并不知晓,其中,就包括海宁查家第十一世的才子查继佐。
查继佐,号伊璜,精通经史百家、诗词艺术,明崇祯六年中举人。明清易代之际,他果断投靠南明朝廷,曾参与保卫钱塘江的抗清斗争,也曾是铁骨铮铮一遗民。南明亡后,查继佐向清廷妥协,归隐讲学,不问世事。没想到,偏偏惹上了庄廷鑨这个“祸端”。
康熙元年(1662年),明史案事发,涉案者多达千余人,被杀七十人,其中十八人凌迟。查继佐因为列名参校,被卷入其中,入狱五个月,本要判其死罪。
世传,多亏广东提督吴六奇出手相救,查继佐才死里逃生。吴六奇年轻时穷得揭不开锅,有幸结识慷慨大方的查继佐。查继佐当年对他厚待有加,吴六奇也心念旧恩,对身陷囹圄的查继佐大力营救,为他开脱。
也有一说,查继佐就是告发明史案的检举者之一,所以从轻发落。
查继佐一人得救,自然也让他的亲友幸免于难,海宁查家逃过一劫。
4:
明史案犹如一个惊雷,为查家敲响了警钟。
雍正四年(1726年)的江西科场试题案,才真正给海宁查家带来毁灭性打击。
这一年,查嗣庭被派往江西担任主考。
后世传闻,他当时出的试题是“维民所止”,出自《诗经·商颂·玄鸟》中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这句话的本意是国家广袤的土地,百姓都可居住,大有爱护天下子民之意。
可有人不怀好意,弹劾查嗣庭,称“维止”二字正好是把“雍正”的头掐掉了,这是大逆不道。
▲查嗣庭撰《万年宝历诗》。
这与当时另一个浙江文人汪景祺,在《历代年号论》中的“一止之象”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汪景祺指出,历朝历代带有“正”字的年号都是不祥之兆,如金海陵王年号“正隆”,元惠宗年号“至正”,明武宗年号“正德”。这让内心敏感的雍正帝火冒三丈。
事实上,查嗣庭在江西出的试题并非如此。他的首题是选自《论语》中的“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一句。告发者认为《书经》中有“敷奏而言”一说,尧舜之时尚且以言陈奏,哪能说“不以言举人”,而且现在还行保举,你查嗣庭就是与朝廷的取士之法大相悖逆。
第二题出自《孟子》中的“君犹腹心,臣犹股肱”一句。告发者称,用腹心来比喻九五之尊,分明是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第三题还是出自《孟子》,“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这句话总没有什么问题吧。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针对此题,廷旨曰:“不知所指,居心殊不可问。”
此外,还有《易经》题目“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见矣”,《诗经》题目“百室盈止,妇子宁止”。先有“正”字,后有“止”字,有人针对查嗣庭这样的安排多作文章。
查嗣庭一向恃才傲物,虽然在仕途一帆风顺,但并不为雍正所喜。雍正初年,查嗣庭为了刷存在感,在建言献策方面显出高度的积极性。然而,他所上的八篇奏折,只有一篇得到雍正的朱批,且态度十分冷淡。
相比之下,李卫等人就算上的是请安折子,雍正都要批示,哪怕是一句萌萌哒的“朕知道了”。
况且,查嗣庭又是隆科多一手举荐,雍正帝正要铲除隆科多党羽。如今抓住把柄,查嗣庭在劫难逃。雍正在上谕中称:查嗣庭“语言虚诈,兼有狼顾之相,料其心术必不端正”,并以“讽刺时事,心怀怨恨”等罪名,将他逮捕。
其实,查嗣庭案,不过是雍正铲除异己,树立威望的举措罢了。
▲查嗣庭。
四月,查嗣庭全家被押送刑部,大受拷问。查嗣庭次子查克上,原来已官至内阁中书,次年三月病死狱中,这给早已绝望的查嗣庭莫大刺激,很快他便自尽于狱中。
尽管如此,查嗣庭仍被戮尸,他的儿子十六岁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流放,又因查嗣庭、汪景祺都是浙江人,雍正帝一怒之下下诏,停止浙江乡试、会试三年。
在此案中,查嗣庭的哥哥查慎行和查嗣瑮受到牵连。查嗣瑮全家被流放至陕西蓝田,最终客死他乡。查慎行本已告老还乡,还被迫带着查家老少赴京投狱。
一生端谨的查慎行晚年飞来横祸,身陷牢狱之灾。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以赴京途中及狱中经历,创作上百首诗,并集为《诣狱集》、《生还集》。
“如此冰霜如此路,七旬以外两同年”,在投狱途中,他写诗赠予同时受难的同科好友。“两月冰霜忽入春,全家赴狱岂惟生”,一语道出举家入狱的凄切悲苦。
雍正帝本要治其家长失教罪,转念一想,查慎行毕竟德高望重,还是不要太绝情,便特赦查慎行归还乡里。侥幸回到故乡一年后,查慎行便去世了。
▲查慎行手稿《壬申纪游》。
查慎行一生作诗万首,堪称清代一流诗人。金庸的《鹿鼎记》全书五十回的回目,用的全是查慎行《敬业堂诗集》中的诗句,其中不乏佳句。
时人认为,查慎行的诗可以与陆游相提并论,可金庸却表示:“他不能和真正的大诗人相比。”有清一代,思想高度禁锢,查慎行在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上,自然难及宋代文人。
使海宁查家元气大伤的江西科场试题案,正是清代文字狱的一个缩影。顺治至雍正年间,四大文字狱,有两起与海宁查家有关,也说明这一诞生无数文坛巨擘的书香门第,并不擅长应付政治。
5:
查嗣庭案后,海宁查家盛极而衰,终雍正一朝,大受排挤,再无人出仕,直到乾隆十九年才有人再中进士,但整个家族不再强出风头,逐渐变得坚韧内敛。
早在明代,海宁查家七世的查绘为这一支,定下了十六字辈,依次是:秉志允大继嗣克昌,奕世有人济美忠良。几百年来,查家人才辈出,涌现重臣、文人、画家、名医、史学家、篆刻家和水利家等等,不胜枚举。
到了近现代,海宁查家第二十二世良字辈,继承祖上的光辉,带领这一家族重出江湖。
查良钊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早年先后就读于南开、清华等名校。1918年,21岁的查良钊赴美求学,拜入著名学者杜威门下,与胡适、蒋梦麟师出同门。
学成归国,查良钊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教务长、河南大学校长、河南教育厅长等职。
1930年,陕西大旱,查良钊不仅深入灾区访问,还发起“三元救一命”活动,募款救灾。后来长江发水灾,他又以灾区工作组总干事的身份,投入到赈灾中,救人无数,人称“查活佛”。
查家有这样一则故事,说的是他们宋代的祖先查道,在外奔波,饥渴难耐,路遇一棵无人看管的枣树。查道从树上摘了几个枣子吃,随后在树枝上挂上一串钱,以偿还枣树的主人,表明自己并未偷吃。
查良钊继承了家族清廉的作风。在陕西省教育厅长任上,他曾遭土匪绑架,竟然无钱赎身,被困八十多天,才逃出险境。
▲查良钊(时任西南联大训导长)、胡适、梅贻琦、黄钰生。
查良钊的弟弟查良鉴,则是法学界的风云人物,1949年去往台湾。1951年,在“司法行政部”工作期间,查良鉴曾前往美国,调查空军将领毛邦初贪污案。毛邦初借在美军购之便,私吞军款。经过查良鉴的努力,成功将毛邦初绳之以法,并追回赃款数百万美元。
查良鉴曾作《渺小的自我》,其中有几句颇有借鉴意义:“把自己想成是这世界上最渺小的生物,那么生活中既少苦闷,又乏忧伤,因为与世无争,与人无怨,自然烟消云散。”
6:
然而,海宁查家经历的数次磨难已足以说明,最难以实现的,便是与世无争,一位查家英杰的不幸命运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就在查良鉴赴美查案的那一年,他的族弟查良铮,即被称为“20世纪桂冠诗人”的穆旦,刚刚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两年后,穆旦毅然偕同夫人回国,来到南开大学外文系任教,一心想为建设新中国略尽绵薄之力。
▲诗人穆旦。
这个在战乱中写下,“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的爱国诗人,曾在1942年响应国民政府“青年知识分子入伍”的号召,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中国远征军。
穆旦从军后,亲历滇缅大撤退、野人山战役等事件,与万千中国军人共患难,同生死,为保家卫国,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他爱着他的祖国和人民,可他们却辜负了他的热爱。从美国回来不久,穆旦就被打成“历史反.革.命”,撤销教职,在南开大学从事体力劳动,备受迫害,直到1977年,在病痛和悲伤中离世。
7:
查良铮将这个让他自豪的姓氏上下拆分,取笔名“穆旦”。他有个跑到香港的族弟查良镛,则别出心裁,将名字左右拆分,取笔名“金庸”。
2000年,《收获》刊发了金庸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月云》,在文章结尾,这样写道:
“以后重读自己作品的时候,常常为书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泪。他写杨过等不到小龙女而太阳下山时,哭出声来;他写张无忌与小昭被迫分手时哭了;写萧峰因误会而打死心爱的阿珠时哭得更加伤心…他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世上有不少更加令人悲伤的真事,旁人有很多,自己也有不少。”
有一件广为人知的事,1951年,金庸的父亲查枢卿在大陆被冤杀,死前还被罗织“抗粮、窝藏土匪、图谋杀害干部”等莫须有的罪名。这是金庸一生的痛。
两百多年过去,海宁查家的子孙还是摆脱不了政治的伤害。
在穆旦被打为“反.革.命”的1955年,远在香港的金庸开始在《新晚报》上连载自己的首部长篇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他绝对想不到,这一提笔,以后将影响数以亿计的华人。
四年后,他又创办了《明报》,彼时,他才35岁。陈平原说,《明报》头版的社论可能才是金庸“更重要的文化事业”。身为《明报》的老板,他的政论可是影响了香港一个时期的政治和文化风气。
▲《明报》创刊号。
金庸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文化立场。1966年后,有一段时间,香港和大陆一样,开始盛行极左风潮,金庸在《明报》中公开反对这一趋势,因此一度成为左派分子的刺杀目标。
在国民党统治台湾期间,金庸还曾在报纸上捧过国民党,这让李敖一度很看不起他。李敖批评金庸说,他的信念“其实是一种‘选择法’,凡是对他有利的,他就信;对他不利的,他就不信。”今年,二人都驾鹤西去,一番论战也告一段落了。
8:
至此,海宁查家的家族文化紧跟时代潮流,得到进一步升华,余世存称之为“以文为体,商宦为用”。
金庸的市场意识让他摆脱了文人身份的桎梏,他一手执笔,一手经商,活得潇洒。
当金庸正在构建他的武侠世界时,同样出自海宁查家的查济民,以纺织业起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港商的代表人物。
查济民年轻时就读于浙江大学。他吃苦耐劳,先后在上海、常州等纺织公司工作,从学徒干起,一步步成长为纺织业界的行业精英。
解放战争期间,查济民举家赴港,在香港开始新事业,仍不忘家国情怀。
上世纪 70年代,查济民为避免香港最大一块私人开发土地落入外商手中,斥资数千万港元,购买了大屿山愉景湾的一片荒地,并将其打造为区内最大型的度假式住宅社区之一。
1988年,查济民与金庸强强联合,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推出了有名的“双查方案”。这一法案经过修订,被纳入《基本法》内,足见海宁查家在港的影响力。
▲著名港商查济民。
查济民虽身在香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中,始终不忘家乡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年过古稀的查济民不辞辛苦,多次返回大陆投资办厂,在其故乡海宁,查济民办有多个纺织企业。曾有记者报道称,至今在海宁袁花,问一下当地父老乡亲,他们都可以说出查济民名下的四家企业。
或许,选择在混乱的年代离开,又在合适的时候回来,是查济民一生最明智的决定。
查济民为国家做出的贡献,让他得到交口称赞。2003年10月15日,已到耄耋之年的查济民受邀至现场观看“神舟五号”发射升空,他是当时唯一收到邀请的香港人士。
从明清至今,海宁查家历经多次挫折,仍旧屹立不倒。这个江南书香世家,始终与时俱进,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保持着强大的文化底蕴,以及生机勃勃的文化创造力。无论是帝王,还是群氓,都毁不掉他们的家族传承。
几百年沧桑巨变,到如今,海宁查家还是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面对世道险恶,查家的发展历程,正如《倚天屠龙记》中那一句: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