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如果道光帝传位给恭亲王,腐朽的大清能发生...

1846年道光帝已经64岁了,身体每况愈下,必须决定皇位继承人,不能再拖了。头痛的是,传位给四阿哥奕詝还是六阿哥奕䜣呢?他犹豫不决,最终选择了平庸的四阿哥而不是聪慧的六阿哥,断送了清朝可能振作的机会。

道光为什么这么做?如果真的传位六阿哥,是不是能改写晚清历史,中国近代史也少一些屈辱呢?

道光帝

清朝的皇位继承制度

清以前,皇位继承主要是传统的 「嫡长子继承制」,即只有正宫皇后所生皇子(称嫡子)才能继承皇位,嫡子多人则老大为太子,皇后无子则后宫嫔妃所生皇子中的皇长子将荣登大宝,即「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这个制度严格有序,保证了政权的平稳过渡,杜绝了非分之想(皇帝无子需由近支皇族承继那是另一回事),但缺点也很明显:如长子愚昧,幼子聪慧,但皇位只能笨蛋长子继承,对国和家都不利,所以就有了老二李世民灭亲、老四朱棣谋反之事,但那只是特例。

明成祖朱棣

清朝是少数民族入关,受传统影响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皇位继承制——「唯贤以立」的秘密立储。

就是诸皇子不论出身都有机会,上书房读书,互相竞争,皇帝暗中观察决定继承人,不公布,而是写好传位诏书一份封存在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后面(离地9米),一份随身携带,皇帝死后由朝廷重臣拆看两份核对无误后执行。

这大大拓宽了选材范围,但也有缺陷,因为选择权只在皇帝一人,谁最优秀?这太主观,缺乏明确的标准,而众皇子在他面前都会拼命讨好,显示优点而掩饰缺点,更增加了判断的难度。同时为防止大臣与皇子勾结,这事皇帝还不能和人商量,只能独断。

 乾清宫正大光明匾

偏偏道光在清朝12帝中资质最愚鲁,最不识人,历史给我们开了个玩笑。

争夺皇位

道光共有九子,一、二、三子早殇, 七、八、九子年幼,符合资格的只有四、五、六子。老五性格粗疏不为道光所喜,过继给无后的惇亲王,宣布了五阿哥已被剔除在外,剩下的就是当时十五岁的四阿哥和十四岁的六阿哥了。四阿哥平庸老成,六阿哥聪慧机敏,道光也知道,但他最终被蒙蔽了,因为四阿哥有一位好师傅。

杜受田

原来每位皇子读书都有一位专门的师傅,四阿哥师傅叫杜受田,老谋深算,他知道四阿哥才识武功都远不如六阿哥,唯有智取才有一线生机,所以私下教了四阿哥许多高招,《清史稿》中两个著名例子说明了当时皇位争夺的激烈。

其一:道光带众皇子围猎,六阿哥所获最多,四阿哥却一无所获,甚至未发一矢,道光问为何?四阿哥答曰:「时方春和,鸟兽孳育,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竞争也。」帝大悦曰:「此真帝者之言!」

其二:道光衰病,召二人入对,考察以定储位,六阿哥师傅教导:「皇上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对四阿哥说:「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唯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阿哥巧取了皇位,但道光在传位诏书中特封六阿哥为亲王,这在清朝历史上只此一例。说明他也知道六阿哥能力强,但仁孝一向为清帝王所标榜,昏聩的道光不知道此时世界已不是太平盛世,雄才大略尚不知能否应对,何况仁孝?

痛苦的四阿哥

阿哥登基(即咸丰皇帝),笑了没两天他哭了,因为他发现面对的不是一片锦绣河山而是道光留下来的一个巨大的烂摊子,满目疮痍,八面起火,四处冒烟。

即位第一年(1851年),广西就爆发了中国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地方官根本无法抵挡,1853年攻取南京,与清廷分庭抗礼。

太平天国

咸丰一点高招没有,只有按老办法大兵佂剿,但八旗绿营早已腐败不堪,徒耗钱粮,结果损兵折将。他又效仿嘉庆平白莲教的办法大办地方团练,也是聊胜于无。

不过在他匆忙任命的全国45名团练大臣中出了个奇人——湖南曾国藩。他居然靠一己之力办了一支新军,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湘军。湘军战斗力强悍竟然与太平军精锐互有胜负,很快收复名城武昌。

咸丰却即看不出湘军的巨大潜力,更不识人,没有提拔与激励,竟然听信谣言怕曾造反,对其打击和冷落。曾心灰意冷,湘军也浮浮沉沉,直到咸丰信任的正规军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彻底击溃,实在无人可用才勉强任命曾国藩总督两江,全面指挥对太平军作战,但时间已过去七年。

与此同时,外患也来了!

原来第一次鸦片战争(道光朝)迫使清廷签署不平等条约后,英法等列强迫切希望以此进入中国内地,扩大贸易多占便宜多赚钱。清廷战败后却并没有警醒振作,而是得过且过。外交只责成两广总督办理,中央政府置身事外。

面对洋人的进一步要求,地方督抚要么推诿,要么拒绝,总之不办事。双方矛盾不断累积,夷人急了就武力威胁。但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打时时间已到了咸丰朝。

咸丰

咸丰此时被太平天国搞得焦头烂额,再对付更强大的西方列强结果就是惨败!内忧外患让才能平平的皇帝厌倦政务,寄情声色,身体很快垮掉,30岁的大好年华便龙驭上宾了。

客观地说,对外战争的失败在于道光的不思振作,咸丰是背锅,责任不大。他的问题在于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后,战事已经结束,何以又有后来的再战再败?以至北京失陷、火烧圆明园、逃亡热河,更令人痛心的《北京条约》?

火烧圆明园

因为《天津条约》有一条让咸丰无法忍受!但却不是对国家伤害最大的赔款、减税、片面最惠国等问题,这些他并不在乎,他完全不能接受的是条约中符合国际惯例的一条——「公使驻京」,公使驻京就要面见皇帝递交国书。

这在今天看来是极普通的外交礼仪。怕什么?是洋人见皇帝不肯磕头!只愿行见西方君主一样的三鞠躬礼。这在以天朝上国自居,视英法如化外夷狄的咸丰看来简直是奇耻大辱,三千年来皇帝面前无不跪之臣,难道到我这就免了?朕颜面何存?死后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

所以此时外交的重点就是不许洋人进京见面,协议不行就不惜一战。他错在此时还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已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康熙来了都不敢说能行,何况是他?

阿哥行吗?

阿哥(即恭亲王)当然不如康熙,但笔者认为他是爱新觉罗皇族自乾隆以后最出色的人才了。在咸丰一朝,他没机会表现,短暂的军机处工作也很快被咸丰罢免,只在咸丰逃亡热河后被临时任命负责在北京与英法联军的和局,虽说是城下之盟但京师很快恢复平静,和谈顺利完成都初显他才干不凡。

恭亲王真正掌权是在咸丰死后六岁的同治即位时,他与慈禧太后联手发动「北京政变」夺权以后,慈禧「垂帘听政」他任「议政王」兼首席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

面对内忧外患,他的应对十分出色,对曾国藩等湘淮军将领并不因一朝天子一朝臣予以罢斥,反而任命曾管辖苏赣皖浙四省军事,巡抚提镇以下皆归节制。这可是清初钦命「大将军」的职权,向来非满族亲贵不能担任,而第一次给了汉人(吴三桂以后),可见恭亲王的魄力。使得曾国藩等能够全力以赴很快镇压了太平军,捻军、西北叛乱也次第平复。

恭亲王

外交方面,北京求和时恭王还是第一次和洋人打交道,于世界局势如咸丰一样茫然无知,但他很快能举一反三,显出极高的悟性,好学精神和接受新事物的勇气,知道对方不是蛮夷,必须按平等国家对待,遂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交部前身)专办外交,在中国近代外交史具有重要意义。

后来举凡新式洋务如关税、铁路、电报、矿物、传教等等几乎都归总理衙门管辖,成为「洋务运动」的领率机构。还创立同文馆,选拔年轻人学习外语,此举遭到顽固守旧派的冷嘲热讽,恭王(早被骂为「鬼子六」)与之斗智斗勇,坚决执行。

恭王府

这些新举措包括他倡导的洋务运动虽然还有不少问题,但毕竟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对近代国防、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小结

综上可见,恭王的执政能力远在咸丰之上,而且他上面还有慈禧垂帘听政、大权独揽,令其抱负严重受限,取得的成就也大打折扣。

慈禧

假如恭王当初继承皇位就大不同了,中国的近代化可能提早十年以上,中法、甲午战争的惨败或可避免。他或许无法挽救清王朝最终覆灭的命运,但可以少受些屈辱(圆明园应该能保住吧),为国家多保留一些元气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道光帝  道光帝词条  恭亲王  恭亲王词条  大清  大清词条  腐朽  腐朽词条  发生  发生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