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红6军不守军纪,彭德怀冒火:兵不兵,民不民...

作者:忘情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人是有个性的。每个人做事风格不尽相同,有时候需要互补,才能相得益彰。

1930年1月18日至21日,红5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参加了赣西特委和湘赣边特委在遂川于田召开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将赣西特委和湘赣边特委合并为赣西南特委,把红军独立第2、第3、第4、第5团和永新、莲花、宁都等县的游击队和当地赤卫队合编为红6军,由黄公略任军长,赣西特委书记刘士奇任政委。

【红5军军长彭德怀】

上述部队中,以独立第2团历史最悠久。大革命失败后,在赣西特委的领导下,万安、泰和、吉安地区的农民纷纷举行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7、第9纵队。1928年7月,赣西特委决定将这两个纵队合编为独立第2团,李文林任团长兼政委。该团成立后,活动于吉安的延福、吉水的阜田、新余、分宜、安福一带,在战斗中不断成长。

独立第3团是1929年下半年,由延福的工农革命军第3纵队改编而成。

独立第4团由独立第2团一部发展而来,于1929年初随红4军转战乐安、兴国后,同赣南的工农革命军第15纵队合编而成。

独立第5团是1929年10月,由罗炳辉领导的吉安靖卫大队起义改编的。编入独立第5团的,还有由白沙、东固、吉泰、兴万、兴泰、永丰等地游击队合编成的工农革命军第10纵队

红6军成立时,将以上部队合编成3个纵队。第1纵队由独立第2、第3团编成。纵队长柯武东,政委李韶九,下辖第2、第3两个支队。第2纵队由独立第4、第5团编成。纵队长罗炳辉,政委王如痴,下辖第4、第5两个支队。第3纵队由永新、莲花等县的游击队及各地赤卫队编成。纵队长徐彦刚,政委刘作述,下辖第7、第8、第9三个支队。

组织决定,红6军由红5军领导,因此彭德怀派了不少骨干到红6军,帮助这支新部队尽快成长。

成立之初的红6军,没有统一的军装,指战员们有啥穿啥,军容极不整齐。部队的装备也很差,枪支很少,大部分人扛的是鸟枪、梭镖和大刀。部队的成分也很复杂,有从白军中哗变过来的士兵,有的是被俘的白军军官,有的是冲着打土豪、“发洋财”而来的游民,当然人数最多的还是农民。经过土地革命洗礼的农民,虽然革命热情很高,但身上的散漫习气却一时难以改掉。因此红6军刚成立时,军纪很不理想,请假逾期不归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人地方观念很重,只愿意在家乡活动,不愿意到外地作战。

这个样子显然是不行的。彭德怀是个急性子,红6军成立没几天,他就赶到永新城里,检查红6军第3纵队工作。徐彦刚、刘作述集合起队伍,彭德怀一见部队动作稀拉,有的人身上披着大衣,却不扣扣子,顿时火冒三丈,毫不留情地开口批评:“从现在起,你们就是主力红军的一部分了。今后,将担负更加光荣、更加艰巨的任务。所以,必须不断提高军政素质,加强组织纪律性。如果像今天这个样子,兵不兵,民不民,随随便便,就有辱主力红军的称号了……”

大伙早就听说彭军长很严厉,今天算是领教了。人们面面相觑,个个咋舌,可人家说得句句在理呀!于是,大伙儿纷纷脱下身上披着的大衣,整理军容,连大气都不敢出。

和彭德怀相比,红6军军长黄公略对部队整训工作显得更耐心、更细致。他一方面以红4军、红5军为榜样,严格要求部队,另一方面又方红6军广大指战员的实际觉悟程度出发,耐心细致地进行说服教育。

红6军成立不久,就在芦溪消灭敌军1个团,此后部队转移至安源整训。考虑到红6军下属3个纵队中,第1纵队枪多人少,余枪很多;而第3纵队则正相反,人多,枪少,徒手兵很多。为解决人、枪不均的矛盾,提高部队整体战斗力,黄公略提出由第1纵队调一部分枪支给第3纵队,由第3纵队调一部分人员给第1纵队

让黄公略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合情合理的决定,同时遭到了两个纵队的坚决反对。第1纵队的指战员们说,我们有枪就可以扩兵。第3纵队的同志们讲,我们有人,就可以在战斗中缴敌人的枪来补充自己。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

面对这一意想不到的情况,黄公略没有采取硬下命令的办法解决,而是冷静地分析了产生这种本位主义的历史根源,会后,分头找两个纵队的主要负责人谈话,耐心说服教育。经过一番深入沟通,最终让大家都懂得了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的道理,加强了整体观念。于是,两个纵队高高兴兴地进行了人、枪的调整。

此后,黄公略以这次调整人、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例,对部队进行了教育,引导指战员们树立消灭敌人、解放全中国的理想。此后,红6军指战员们的组织纪律观念不断提高,日益团结。在黄公略的带领下,这支队伍很快成为一支政治觉悟高、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铁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彭德怀  彭德怀词条  军纪  军纪词条  冒火  冒火词条  
综合

 “难得糊涂”探源

 |“难得糊涂”探源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四字为世人流传,殊不知这四字有段有趣的由来:有一年,郑板桥到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夜晚借宿山下一老儒家中。老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