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我方团队张嵚
《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团队
我方为金台新媒体联盟核心成员
那些缔造王朝的强大帝王,成功之术有哪些?有个标准答案:尊重人才。
这个标准答案,正史上常赞,教科书里总讲,野史演义甚至民间故事影视剧,更是五花八门编,诸如刘邦拜韩信,李世民用魏征,刘备三请诸葛亮,相关的光辉事迹,早被加工出各色感人桥段,激励热心票友们好多年。
但如果仔细看看每位帝王的成功过程,这个看上去很标准的答案,其实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就好比告诉一个初入江湖的毛头小伙:想要称霸武林不难,练好九阴真经就行。话好说,功夫有这么好练?
尊重人才这件事,就是人生战场上至高的功夫。各种成功者的感人故事,都是表面招式,看上去容易学,内中深沉的“心法”,却真心难修炼。
有些看上去尊重人才的英雄们,卖力忙碌一辈子,可就差在这心法上,于是各个悲催失败,反而为那些风光的成功者,做了倒霉的历史人肉背景。
01:
第一位这样的可怜人物,就是楚汉争霸的失败者:项羽。
这位英雄的悲剧与爱情,两千年来出名的拉同情,一曲《霸王别姬》唱了不知多少代,捧红的戏子名角扎堆,乌江边上绝望一嗓子,常能惹来不少观众热泪。相关的叹息,正史野史中也类似:勇猛,好奇,纯爷们,就是不尊重人才。
为啥说他不尊重人才?看看胜利者刘邦身边的文臣武将们,稍微起下底,就知道多少人是项羽这边跑来的,而且他和刘邦越猛掐,身边的人才,越是组团往刘邦这里跑。直到乌江边被团团包围,落得英雄末路,满眼刘邦的部将,却是好些自己昔日旧部。才知这一生纵横捭阖,基本都在给刘邦做“人才运输大队长”。
这位运输大队长,到底多么不尊重人才?看看他的日常生活表现,却又得大吃一惊:这是个多么尊重人才的好领导。
项羽的领导水平,出名得手段高,曾经激得子弟兵破釜沉舟,也曾三万男儿大破刘邦五十万大军,霸王风采十足威猛。身边的铁杆兄弟,比如龙且虞子期,更是彼此感情深厚,出名的同甘共苦,相关的热血情怀,从来感人至深。
不但爱兄弟,这英雄还极尊老,最受尊捧的当属范增,日常称呼都是亚父,哪怕是倚老卖老吹胡子瞪眼,当着项羽的面摔剑砸碗,还放出过你不听我的就等着被抓俘虏这类狠话,也是丝毫不怪。始终陪着笑脸说好听的,从来都是表里如一拿着当爹一样孝敬。尊重到这地步,能说他刚愎自用?
这样一位胸怀广阔礼贤下士的明主,整个中国历史上都少见。那么问题来了,怎么尊重来尊重去,却把江山尊重没了?
对这个问题,胜利者刘邦也感兴趣。建立西汉后,还专门召集大家开会学习,还做了个总结发言: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统兵大战我不如韩信,安抚地方我不如萧何,但我用好了他们所以我赢,项羽连一个范增都用不好,当然输给我。
这段回答,在后世史家眼里,长期赞誉不断。但要结合实际情况看,基本就是胜利者刘邦自己贴金,捎带踩老对头项羽几脚。而就是这场会议上,真正点中项羽失败原因的,却是另一位大将王陵的一段话。
“项羽这个人表面上慷慨待人,其实却小肚鸡肠,立了功不赏有了错也不罚,当然输给我们!”
其实这几句简单总结,才是项羽真正的要害。
项羽的用人,正似王陵形容的那样,平日里称兄道弟,满满都是情怀,但这世间的事,能为情怀走到一起的,也许坚定却注定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关系,却更要有利益做纽带。
从打下咸阳火烧阿房宫起,项羽的分封和赏赐,就引起了部下好些的不满,连各路诸侯也不满分封划分,除了刘邦翻了天外,东部的田荣也造了反。就连他身边的部下们,好些也因为分配不公,前后脚的投向了刘邦。最初还是韩信陈平这类他看不上眼的小角色,而后却是英布周殷这样的心腹,等到乌江边被围的时候,项羽放眼望去,满眼的汉军汉将,好些都是自己昔日的部旧。这主帅做的,就是这样失败!
决定这失败的,正是“尊重人才”这功夫中,第一样重要心法:赏罚。
如果说人才的来去如流水,“赏罚”就好似河岸水道,只有这心法到位,人才就会源源不绝。项羽弄不了这诀窍,身边的人才也就决了堤,撒欢朝着刘邦跑!
而且千万别以为,这事只是钱的事。刘邦就是典型,为啥各种穷各种困难的时候,大家还不离不弃,说个人就知道:雍齿!这位刘邦早年的头号死仇,后来却成了刘邦的开国功臣,等着大汉开朝,大家全盼着封赏,可偏偏刘邦手头上正不宽裕,谁知刘邦二话不说,先出人意料给雍齿封了侯,这消息一宣布,先前脸红脖子粗着急的各位功臣们,全都欢天喜地不急了:雍齿都封了,还忘得了我们?
不要以为“赏”这事上,人才们很贪婪,其实他们要的是心理上的平衡。
“赏”如此,罚更不例外,项羽在这一条上,比“赏”还失败:当年彭城大战,差点活捉了刘邦,只因部下丁公放水,才让刘邦捡了命。给项羽造了这孽的丁公,非但没受项羽惩罚,反而在西汉开国后,欢天喜地来找刘邦领赏,谁知刘邦当场翻脸,把这小子游街后砍头,理由也很明白:封赏了他?难道让大家学他不忠?砍了当反面教材!
连清理门户这事,都是老对头刘邦替项羽做了,如此用人水平,又怎能不败?
02:
尊重人才且赏罚分明,是不是就一定能成功?
元末明初就有这样一位英雄:张士诚。
在元末农民战争的波澜壮阔中,这位英雄的光辉奋斗,公认其中一组最华彩的音符:盐贩子出身的草根英雄,十八个弟兄歃血为盟盐场起事,竟旋风般横扫苏北,电光火石拿下重镇高邮,生扛了元朝顶级政治家丞相脱脱率领的百万大军,而后探囊取物般拿下富庶江南大地,从此以吴王的名号,书写下东南大地传奇般的英雄形象。
由于成功得太过神奇,以至于连今天好些专家都考证:他就是《水浒传》里宋江的原型,不但成功过程跟梁山泊惊人相似,人气也最像:宋江一百单八将群英荟萃,张士诚的用人水平,也真叫一个强。
有多强?其部下文武精英,好些都是中国顶级名流。几个胞弟各个生猛,吕珍和李伯升都是一时名将。最强的还是文臣团队,参军叶德新是当时堪与刘伯温媲美的智囊,秘书陈基更是声名远扬的昔日元朝学士。尤其吸引眼球的是文化人才,高启杨维贞这几位中国文学书画史上的熟脸人物,当时全在他身边效劳,流传文化精品众多。
如此要啥有啥的强大团队,又占据中国最富庶的江南大地,这样的人生事业,堪称如日中天。但比这最让人羡的,却是张士诚高超的驭人之术:赏罚分明!
哪怕被老对头朱元璋打败后,明初的文人们一个劲的猛黑,可黑不掉的公认事实是:张士诚政权的纪律性,公认当时最好。军队里极少有祸害老百姓的事,哪怕是胞弟家属犯罪,一样严惩不饶。好些从严治军爱护百姓的好事,今天还在苏州广为流传。更有一个公认好品格:气度涵养。不管话说得多难听,从不因怒滥杀,这样好脾气,就连死对头朱元璋也感慨,说我修养比张士诚差多了。
其中尤其令各位吴政权感动的,就是他的慷慨大方:只要认准是人才,真个是要啥给啥。在苏州特设了弘文馆,专用招揽人才。请到的人才,不但礼遇隆重浩大,待遇更出名丰厚,车马居室家具,要啥就立刻给。高兴了就随时封赏。典型大文学家高启,来的时候饿的前心贴后心一身破烂,没几天就吃得油光满面不说,大宅子还给了好几套,全是今天苏州黄金地段的典雅园林。吓得高启连连求饶:大王您别赏了,真吃不消了。
如此赏罚分明,这位大王的人气,更是火热传遍各地。就连死对头朱元璋的爱将谢再兴,也就是大明第一武将徐达的岳父,竟都拼着女儿女婿的性命不要,撒丫子投奔去也。
因此也有人感叹:如果不是因为碰上朱元璋,他的人生得多精彩?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元末那场残酷较量中,尊重人才到赏罚分明的张士诚,依然斗不过朱元璋。
因为仅仅赏罚,却还不够。赏罚分明,规范的是管理,但倘若选拔人才的方向错了,再规范的选拔,也必然带到臭水沟里。
张士诚最糊涂的,却正是这事,打下了江南成了吴王,接下来该干什么,却是脑子一团浆糊。所谓信用人才,却是各行各业各领域的人物都收,有能打仗的,也更有政治军事一窍不通,偏偏琴棋书画极精通的。而志得意满的张士诚,晚期最爱的偏就是这事,成天就知道关起门来吟诗作画,各种饮宴,人才荟萃的大好局面,就在这糊涂定位中,完完全全跑偏了!
于是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的全面总攻下,饶是张士诚经过悲壮抵抗,依托苏州坚城给朱元璋沉重的杀伤,却终于还是在朱元璋隆隆战车碾压下,最终悲情兵败。沉于享乐的张士诚,其挥洒气度与耿耿不屈,甚至也得到了胜利者朱元璋的敬重,一度有心招降,却被他傲然拒绝,最终在朱元璋的软禁下慨然自尽,结束了传奇一生。
他的失败与遗憾,胜利者朱元璋的评价最到位:张九四(张士诚)终岁不出门理事,岂有不败者乎!
尊重人才是好品质,可自己没有方向,以至于被人才遮住眼,就只能像张士诚一样跑偏。
03:
一个尊重人才的人,倘若有了坚定的信念方向,更有赏罚分明的眼光,是否就一定能成功?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可以回答这个心塞的问题。
这位皇帝的用人水平,被吐槽的极多,特别是晚年用过的几个人才,比如大学士陈演和首辅魏藻德,都是既贪且鄙,一个赛一个的不靠谱,等他煤山上吊后李自成打进来,更是争着卖身投靠,气的连死对头农民军大将刘宗敏都看不过去,啪啪几个大耳瓜子扇魏藻德:崇祯有什么对不起你的,你就这么着急卖他?
和项羽一样,也是死对头替他料理了这几位,清理了门户。
但他最失败处,还不是这个。
其实不小心用到了几个宵小之徒,这个哪怕再圣明的帝王,也都难免,包括开创了盛世的那几位,谁身边没几个招骂的奸佞?有没有不要紧,关键看会不会用!
崇祯这方面的本事,实事求是说,有些是比较强的,他非常敬重人才,别看平日一本正经,总是一副惹不起的模样,真到了和臣子开讨论会的“经筵”上,立刻就转了性,出名的谦虚认真,平日大臣不敢说的话,再难听这时候也敢说,对说话的大臣,也是各种体贴温暖,饶是手头紧穷的很,也经常赏赐好东西,常把大臣感动掉泪。
而且别看他刚愎自用,真到关键时刻,也能听取意见。有武举人上书言事,宫门外跪一天一夜,他知道后立刻接见,升官赏赐表彰,虚心纳谏之名,一度全国远扬。到了平定农民军这类关键战事,他更是常敢放手,还专设过“五省总理”“七省总理”这样的官职,认定你有多大本事,就敢给你多大的权!
而且就在看人上,崇祯眼光的精准程度,有时也令后人惊叹:他执政十七年间,经常凭着臣子一些蛛丝马迹的表现,立刻判定此人的水平。从陕西动乱中发现了洪承畴,从一封奏疏中发现了孙传庭,从京城保卫战中发现了卢象升。甚至从招抚陕西农民军的失败中,发现了杨嗣昌。
这几个被他看中的人物,哪一位都是当时干才,洪承畴打过农民军虐过八旗军,虽说气节差点事,能力却是没的说,卢象升横扫中原,多次重创农民军,被农民军称为“阎王”,孙传庭活捉了高迎祥,打的李自成一度只剩下十八人,眼看就把农民起义打到灰飞烟灭。杨嗣昌虽说自己指挥差点事,但亲手筹划的“四正六隅十面网”,公认顶级军事战略。就能力说,崇祯都没看走眼!
看人准,用人大气,目标坚定,一路狂奔,为什么依然上了吊,难道因为明朝真的无药可救?
另一个原因,却或许比这更重要:治大国如烹小鲜,放在用人身上,更重在调和!崇祯的毛病,正是调和!
人才既然有才,就不可避免有脾气,不同脾气凑一起,难免就有斗气。历代帝王用人,都是这个难题。
其实有斗气不怕,关键还是调和,就像烹饪一样,人才就是作料,盐多一点还是辣椒多一点,就看厨师的手艺。
在这问题上,崇祯的老祖宗明宣宗朱瞻基,就是开创仁宣之治的那位,就有个典型表率:他的亲信重臣杨荣,也就是“三杨大学士”中最懂军事的那位,提出了边境军事改革方案,可偏偏要动边关军将的奶酪。没想到方案报上去,就被明宣宗否了,直到另一位大臣上奏了这事,明宣宗才拍板同意。杨荣一开始不明白,仔细想想就明白了,立刻感动的热泪盈眶。
感动啥?杨荣与边关几位将领,本身就各种矛盾积怨,又是动他们利益的事,一旦以杨荣的名义办这事,必定彼此各种互撕。现在换另一个和他们没矛盾的人上奏,事情性质就不一样,说到底,这正是帝王的巧妙调解。
正是有这样的调解,才有了公认大明王朝黄金十年的“仁宣之治”。
可是崇祯懂这个道理,方法却是反着,最怕的不是大臣互撕,怕的却是他们不撕,嘴上说对人才信任有加,其实却是从人事任免到权力分配,各种互相牵制,经常是事情还没办,人才间先打起来。比如大凌河大战,还没怎么和后金打,经略孙承宗就和巡抚邱禾嘉打,又比如巨鹿大战,刚让卢象升临危受命,又让杨嗣昌分他的权,闹的忠心耿耿的卢象升,最后被杨嗣昌坑死在巨鹿,说是殉难于清军,却是替李自成消灭了大对头。最倒霉的是孙传庭,同样是和杨嗣昌互掐,被气聋了耳朵又下了牢,好不容易平反出来统兵,又被崇祯卖力死催,战机不成熟就催上战场,最终壮烈殉难,传庭死,明朝亡!
好好一个人才荟萃的局面,却弄成这样子,好比一锅各种珍贵食材的汤,却做成了难吃的苦味。崇祯这个厨师,确实很别致!
套一句老话剧《陈毅市长》的台词说:我只是一个剂,催化剂!
用好人才的最高深境界,就是这个催化剂。只可惜崇祯,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