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宋朝为什么没能延续唐朝军事上的强大?两个朝代差距究竟有

平时我们很喜欢拿唐宋两个朝代作比较,是因为这两个朝代在文学、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不过要是比较综合能力,宋朝还是没办法跟唐朝相比的。宋朝国土面积是其他统一朝代当中最小的,而且因为宋朝军事力量薄弱,导致还要经常向他国进贡,这在其他朝代也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情。不过宋朝在文人方面的培养和竞选要比唐朝更加重视和公平,这是他可取的地方。那宋朝和唐朝的差距究竟是有多少呢?

一、大唐的经验,宋朝却学跑偏了?

作为前后相邻的两个王朝,北宋比起唐朝来,最为不堪的一项,当属国防。

一边是大唐王朝追亡逐北,痛击突厥等强敌, “天可汗”的国威跨过葱岭高原,响亮远播欧亚大陆。另一边却是号称“富宋”的北宋,纵是拥有多少文士神往的风流,却是一上战场就现形,虽说也当了辽国西夏的“大哥”,却全靠花钱买和平。而且越买和平越麻烦不断,经常是挨完打后再加钱。直到一场靖康之耻,繁华汴京被凶悍金人翻了个底朝天,半壁江山悲惨沦陷。比起威武大唐来,十足天上地下。

那难道说,北宋就一点没汲取历史经验,就认准了这花钱买和平的怂日子?说这话,也是冤枉了北宋

事实是,北宋不但有进取心,而且对唐朝的成功经验,也曾认真学习。比如下面两条成功经验,不但曾助大唐多次开创盛世武功,更被北宋历代君臣们掰碎了研究,就盼能够再造辉煌。却都无一例外,被精英云集的大宋朝,悲催的学跑偏了。

比起不思进取的叹息来,大宋为何会跑偏?才是更值得反思的教训。

二、强大战略规划能力,大宋有没有?

唐朝军事成功的第一大重要经验,就是强大的战略规划能力。

虽说后世军事铁粉们,常心驰神往大唐陌刀的大杀四方,玄甲精骑的纵横千里,但比这凶悍装备战力更重要,且更充满智慧的,就是唐朝的战略规划水平。唐朝对外战争的所有重大战役,无论是反击突厥,还是硬杠吐蕃,大唐司空见惯的妙笔,就是在战略层面,牢牢扼住对手的喉咙。“谋而后动”的智慧,整个唐朝三个世纪里,常被用到炉火纯青。

尤其体会这“炉火纯青”战略能力的,就是大唐早年的死敌突厥。虽说唐太宗初登基时,就被突厥打了闷棍,几乎是在人家的刀锋下,咬牙在渭水边签了“买和平”协议,比起北宋的“澶渊之盟”可谓屈辱百倍。但接下来咬牙切齿的唐太宗,战略智慧隆隆启动。三年的时间里,唐朝的情报战无孔不入,牢牢掌握突厥一切动向。唐太宗最心腹智囊张公瑾,更是经过缜密分析筹谋,制定出了强大反击突厥计划。然后贞观三年号角吹响,唐军六路大军齐发,李靖的三千精锐快速奇袭定襄,给突厥一箭穿心,最小代价拿下辉煌胜利。

哪怕后来武则天时代国防松弛,后突厥汗国死灰复燃,但历史上名声相对较差的唐中宗在位时,依然力排众议,趁着后突厥汗国向西拓展的机会,拍板由名将张仁愿在河套修筑三座坚城,轻松把后突厥汗国牢牢怼在漠南之外。这出其不意的一招,叫曾嚣张的后突厥汗国,就此被断了血,不出几年就急剧衰退。在唐朝与回纥的夹击下,迅速走向败亡。

可以说,在面对每一个凶悍强敌时,无论处境有多困难,唐朝总能以强大战略规划能力,迅速施展新型战略,第一时间捏住对手的死穴。对这能力,后来的北宋不但认账,而且还更上一层楼,“发明”出了新版的战略规划制度——阵图制度。自宋太宗年间起,大宋军队打仗,都要按照国家精心规划的阵图来施展,“谋而后动”?我大宋更办到了极致。

但问题在于,大唐的战略规划,无论是早年反击突厥,还是中晚唐反击吐蕃,担当战略规划大任的,都是张公谨张仁愿李泌这样的专业军事强人,可以说是明白人打明白仗。大宋的“阵图”呢?宋太宗年间的“阵图”,基本都是宋太宗本人亲自制定,这位军事水平入门级的帝王,战略规划水平可以想。宋太宗以后呢?几乎都是由朝中的文臣们集体参详,且不说水平如何,这些关在屋里闭门造车的产物,距离前线的实情,堪称十万八千里。

可以说,这样一个外行人负责策划,外行人负责拍板的战略制定团队,就算请李泌等唐代战略牛人“穿越”来帮忙,恐怕也要气到吐血。

战略规划,这个指引着唐军战胜强敌的明灯,放在宋军身上,拜这个坑爹流程所赐,简直成了累赘。毕竟,决策体制和决策流程,混账如北宋这样,再好的制胜之道,终都变成坑。

三、精明外交战略,大宋为何学成“东施”

比起这强大战略规划能力,大唐的辉煌武功,也同样来自一个奇招:极度精明的外交战略,确切说,就是分化瓦解能力。纵观唐朝的一堆外战胜仗,摧枯拉朽的背后,更有巧妙的“连横合纵”智慧。

比如在唐太宗下决心反击突厥前,他除了采纳了张公瑾苦心布局的战略蓝图,更早早做好了反制布局:一批批唐朝使者,三年里顶着苦寒穿梭在草原里。突厥治下的铁勒薛延陀等部,几乎全被唐王朝成功策反,薛延陀更早成为唐太宗亲自册封的臣子。待到战事开打,昔日威震欧亚大陆的东突厥,迅速陷入到从南到北的“围殴”里,这才迅速土崩瓦解,变成了历史名词。

甚至在安史之乱浩劫,中唐举步维艰的年月里,面对咄咄逼人的强敌吐蕃,大唐更是用强大外交手腕突破困局:中唐战略家李泌制定了“困蕃之策”,成功联合了吐蕃周边的南诏回纥等政权,甚至当时与回纥有刻骨私怨的唐德宗,都能毅然放下昔日大仇,慨然拉回纥入局,终于叫吐蕃陷入到“北病回纥之众,东有南诏之防,兵众寡弱”的窘地。曾经西北的巨大边患,就这样以举重若轻的方式,精彩化解。

这种以高超外交智慧,成功突破困局的妙笔,严格说来,北宋更多的表现,却是蠢到感人。

比如宋太宗年间的“雍熙北伐”战役时,宋太宗也曾想过,联络辽国周边的高丽等政权,共同对辽国发起围殴。可比起唐太宗多年如一日的外交经营来,宋太宗此举,却完全是拍脑袋。事先没有任何外交渗透活动,对于高丽等国的内情更不知,大战在即时来了个一厢情愿。结果高丽那边半点动静没有,就是收了北宋的礼品后,乐颠颠看着宋辽单练,干看着宋军先赢后输,白白葬送好局。

甚至有时候,面对送上门来的外交大礼,北宋的反应,也是荒唐到昏聩。比如西夏元昊叛乱前,其叔父山遇愤然投奔大宋,将元昊的图谋和盘托出。这样一位执掌西夏军政的重臣,送来至关重要的情报,简直是天赐大宋的宝贝。可当时的北宋延州知州郭劝,这位以正直敢言著称的文学家,却连呼“大宋礼仪之邦,怎么能做收容叛徒的事情呢?”竟甩手就把山遇送给了元昊。接下来元昊叛乱,西北兵连祸结,全是这昏聩思维惹的祸。

把一群写诗作文的才子,放在一抹黑的军政高位上,北宋的“外交破局”?当然是一踩一个坑。

所以也就不奇怪,当辽国使臣马植送来不靠谱的“联金灭辽”战略时,为何北宋朝堂上下,会师一片欢呼,满以为靠着金人助拳,自己就能捡便宜收复燕云十六州?为何没人会想到,凶残的金人会反咬一口,咬掉大宋大好中原?因为满朝的大臣们,除了文采斐然的书生,就是投帝王所好的弄臣。且不说有没有富国强兵的责任心,最起码的专业水平,对敌方虚实的认知,都是严重不具备。

于是,在唐朝一次次载入史册的妙笔面前,也想靠外交破局的北宋,自然就活成了“东施”,代价却不止是嘲笑,更是山河沦陷的灾难。

历史的经验值得学,但“学跑偏”的北宋,无论何时何地,都值得引以为戒!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宋朝  宋朝词条  朝代  朝代词条  唐朝  唐朝词条  差距  差距词条  延续  延续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