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战国时期魏惠王的有几个 魏惠王谓卜皮曰故事

襄王,即梁襄王,东周时期魏国第四代君主,姓姬名嗣,魏惠王之子。公元前318年,与韩、赵、楚、燕四国合纵攻打秦国,五国联军各怀鬼胎,都想在战役中保存自家实力,坐收渔翁之利,故而都不敢也不愿做先遣军,秦国出奇制胜,切断楚国粮草,楚军因其粮草匮乏撤退,其他四国也随之撤军,这场战役以不克而返告终。

此番战役后,魏襄王在宰相张仪的建议下,与秦国和解,退出南北合纵。襄王七年,与秦武王嬴荡在临晋会晤;襄王十一年,与秦国联合攻击韩国;襄王十六年遭秦国攻占蒲坂、阳晋、封临;襄王十七年,秦国归还蒲坂;襄王十八年,与秦、韩、齐三国会合大败楚军;襄王二十三年,与齐、韩、赵、宋四国联军攻击秦国秦国与魏和解,魏襄王薨,太子魏遫继位,即魏昭王。

处于一个诸侯割据的时代,各诸侯国都在进行联合与进攻,妄图在乱世之中残存一席之地。魏、秦关系复杂多变,既是盟国也是敌国。襄王善用合纵连横之术,意欲在被秦国蚕食的过程中尽力保全,然而大势所趋,大都无功而返。孟子见襄王,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但同时又对他说“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大概希望襄王不要穷兵黩武吧!

齐威王论国宝为什么惠王有惭色

公元前355年,齐威王与魏惠王约着一起山中打猎,魏惠王有心炫耀,便问齐威王有何宝物,齐王心里怎会不知惠王是何意图,便回到:“没有”。魏惠王心里得意极了,嘴里还继续说到:“我的国家虽然小,可是我尚且还有能照亮十二辆车子,直径一寸的夜明珠十颗,你齐国那么大,难道连这样的宝物都没有?”

齐威王听完魏惠王说完,顿了顿,不以为然的说到:“我的宝贝与魏王你的宝贝有所不同,您的宝贝是供人观看的,我的宝贝是用来治国安邦的;你的宝贝是可以估价的,我的宝贝却是无价之宝”。魏惠王一听,不解的问:“是何宝物?”齐王继续说到:“我有大臣檀子,镇守下陲,楚国不敢来犯,泗上诸国皆来朝拜;我有能成盼子,镇守高唐,赵人不敢打渔到黄河以东;我有贤臣黔夫,镇守徐州,吓得燕人在北门、赵西门祈祷神灵保佑,并且千余户归顺了齐国;我有良臣钟首,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四位忠臣良将就是我的宝物,岂止是能照亮十二辆车子的夜明珠所能比较的?”一席话说完,魏惠王面露惭色。

魏惠王身为一国之君,本想借机炫耀自己的国力,但是实在小气,眼光只是局限于金银饰物,皆是俗物。魏惠王与齐威王对宝物的定义不同,齐王认为,宝物就是可以利用国家的兴旺发达,人才就是无价的宝物。惠王听完齐王一席话,方知自己是多么浅薄,很没有面子,便走开了。

春秋时期魏惠王谓卜皮曰故事

“魏惠王谓卜皮曰”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原文为:魏惠王谓卜皮曰:“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对曰:“臣闻王之慈惠也。”王欣然喜曰:“然则功且安至?”对曰:“王之功至于亡。”王曰:“慈惠,行善也。行之而亡,何也?”卜皮对曰:“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不忍,则不诛有过;好予,则不待有功而赏。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魏惠王问卜皮他在外的名声如何?卜皮回答他,大王仁慈惠爱。魏惠王大喜,认为自己名声很好,便接着问自己的功业会达到什么程度,卜皮却回答他到,将走向灭亡。魏惠王不解,接着又问了一个为什么,在他认为,仁慈惠爱是善行,善行怎么会走向灭亡呢?卜皮给他的回答是,仁慈的人不忍心,而惠爱的人好施舍,不忍心,则不会惩罚有罪过的人;好施舍,就不会等着臣子做出功绩就赏赐。有了过错而不惩罚,没有功劳却接受赏赐,即使国家灭亡,这不是也是应该的吗?

惠王觉得自己名声在外,仁慈惠爱,岂不知,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矛盾有其特殊性,也许仁慈惠爱是好的表现,但是不在事物特定的范围内,反而会弄巧成拙。具体的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和对待,不能不分析利弊,一概而论。为了仁慈而失了法度,为了惠爱而不鼓励建工,这样反而会走向失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战国  战国词条  时期  时期词条  故事  故事词条  
解密

 南渡什么意思 衣冠南渡是什么意思

说到这个南渡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小编反正也还是不理解的,所以就研究了一下了,也发现了其中的故事,还是非常不错的一个说法了,下面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一起看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