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宝玉做了一个很神奇的梦,他梦见警幻仙姑让他喝一杯名为“万艳同杯”的酒,这里的“万艳同杯”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中蕴藏的含义,可能在第一次阅读时还没办法理解。其实“万艳同杯”谐音就是“万艳同悲”,文中暗指哪些才华出众的女子,命运往往多有波折。我们现在的网络用语“杯具”,其实就出自“万艳同悲”。《红楼梦》中还有很多酒文化值得我们研究,很多内容都暗藏深意。
1、"万艳同杯"酒的寓意
《红楼梦》在第五回"游幻境指述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中,借贾宝玉在侄媳秦可卿房间午休时,梦见警幻仙姑带他到太虚幻境,饮了名为"万艳同杯"的仙酒,含蓄地透出一曲红楼悲歌。
"万艳同杯",亦即"万艳同悲",隐喻着红楼女儿最终归入薄命司,结局凄凉,让人无限感伤与深思。
原文如此述及:
"有小丫环来调桌安椅,摆设酒馔,真是`琼浆清泛琉璃盏,玉液浓斟琥珀杯`。更不能再说那淆馔玉盏,宝玉因闻得此酒清香甘冽,异乎寻常,又不禁相问。警幻道:此酒乃以百花之蕊,千秋之露、万木之计,加以麟髓之醅,风乳之曲酿成,因名"万艳同杯"。
可见,这"万艳同杯"酒,乃不可多得的仙茗,唯有男一号贾宝玉在梦境中才得以一品。
寓示着贾宝玉最后的归属亦然如此,随着他痴念的红楼女儿"万艳同悲",在"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走一遭"遍尝酸甜苦辣后,悬崖撒手,旋及与一僧一道翊翊而去,回归原来所在的青埂峰。亦如其词"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到头来,终究是"红楼一梦、万境归空"。
2、酒类酒目
《红楼梦》提及了不同档次、不同类别的多款美酒,可谓应有尽有,开了个名酒专卖店。
惠泉酒提及两次,一次是第十六回贾琏护送林黛玉料理父亲丧事回到贾府,王熙凤设宴接风时,贾琏就带了惠泉酒;一次是第六十二回,为庆贾宝玉过生,芳官提及自己曾在家里吃了"二三斤好惠泉酒"。
可见,这产于江苏无锡惠山的"惠泉酒",度数低,口感醇美,乃用纯净天然的惠泉之水酿制,适宜女孩饮用。
绍兴酒在六十三回浓重提及,可见,此酒乃《红楼梦》中饮用得最普遍的。也是一款"南酒",又称"黄酒"、"女儿酒",度数不高,也适合女孩饮用。
在十八回,林黛玉的诗句"香融金谷酒"提及金谷酒,乃产于河南洛阳的一款美酒。
在三十八回,贾府举办螃蟹宴时,贾宝玉要求撤去绍兴黄酒,换上合欢花浸的烧酒。在四十四回还写道,贾宝玉用烧酒为平儿熨衣服。
在六十回,提及芳官为贾宝玉"拿了一个五寸来高的小玻璃瓶来",以为是西洋葡萄酒,其实是"玫瑰露"。
在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提及贾府的过年习俗,祭祀所用酒是"屠苏酒"。此酒相传是名医华佗所创,内有肉桂、大黄、陈皮、白术、赤小豆、桔梗等多味中药材,有预防瘟疫,保护身体健康的功效。
在九十三回,贾芹给水月庵带了款低档酒"果子酒",用橘子、苹果、梨、杏子、荔枝等水果酿成。意在让"众人乐一乐",庵里的女尼也纷纷加入。
为上述这些不同档次的酒在《红楼梦》中名符其实地排上用场,书中亦罗列了二、三十种饮酒名目。
诸如中秋赏月酒、赏花酒、赏雪酒、赏灯酒、赏戏酒、赏舞酒,以及饯行酒、接风酒、年节酒、祝寿酒、生日酒,乃至贺喜酒、待客酒、祭奠酒等等,不胜枚举,名目繁多。
根据这些不同的饮酒名目,相应不同档次的美酒,使得"一部红楼梦,满纸酒飘香"。在拜读这部名著时,字里行间,你我便可感受到这些美酒佳肴随之袭来,不由得沉醉其中,直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3、酒器酒令
前面说了《红楼梦》那么多酒类酒目,曹公自然对饮酒的器皿格外注重,更不会摞下。
从材质上而言,《红楼梦》提及的酒器有金、银、铜、锡、陶、瓷、竹、木、兽角、玻璃、冻石、珐琅等;从具体的饮酒器具上而言,则写了缸、坛、海、爵、樽、壶、斝、觚、盏、碗、杯等。
如三十八回,林黛玉用的酒器就是海棠冻石蕉叶杯,此杯盛酒浅。因女一号红楼女儿林黛玉不胜酒力,故"拣"这形如四瓣状海棠花的冻石杯最为宜。
二十六回中,冯紫英与贾宝玉、薛蟠等人饮酒时,用的酒器则是"海"。只见"薛蟠执壶、宝玉把盏,斟了两大海,那冯紫英站着,一气而尽。"
由此可见,男女饮酒从古时起差别就特大的,男士饮酒"不醉不罢休",体现为豪饮的场面。而女士饮酒,则矜持许多,一般不会作"牛饮"状,乃浅饮细斟,凸现特有的一份娇羞与柔美。
行酒令是《红楼梦》的亮点,描写场景多达六次以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因行酒令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表现,最能展示红楼人物的个性特点,故曹公特浓墨重彩地描述。
行酒令前,要推一位令官,根据令官的要求吟诗对联抑或猜拳行令,输者罚酒。名目有牙牌令、飞花令、女儿令、击鼓传花令、划拳、猜枚、射覆、占花名、掷骰子等。
书中分别在二十八回、四十回、六十二回、六十三回、一百零八回、一百一十七回等等章回中将行酒令的不同表现形式描写得琳琅满目,多姿多彩,让好酒之人真想置身其中,好不惬意!
书中行酒令最精彩的是二十八回、四十回和一百一十七回,将宴会气氛别有一番雅致地推向高潮。
在二十八回中,冯紫英在家中设宴招待贾宝玉、薛蟠等人,贾宝玉提议行酒令,而不学无术的薛蟠对此最差劲,高喊"我不来,别算我",后来在行酒令活动中也表现得最粗俗,很生动地展示了他"少文化"的呆霸王形象。
四十回即《红楼梦》中有名的"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则将刘姥姥二进大观园,贾母盛宴招待的场景描写得别开生面。
德高望重又喜热闹的贾母对酒令之类的活动亦十分娴熟,在推出丫环鸳鸯当令官行牙牌令时,将文明劝酒的氛围弄得另有一番情趣,兼之王熙凤等人为迎合贾母喜欢,有意捉弄庄稼人刘姥姥,质朴而又精明的刘姥姥行出了"一个萝卜一头蒜、"花儿落了结个老倭瓜"等等令人捧腹大笑的农村农俗趣语,以致林黛玉开心地形容她为"母蝗虫"。
这场牙牌令,亦将贾府处在鼎盛时期"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场面真实地展示出来。
一百一十七回将贾蔷、贾环、王仁等人在外书房喝酒行"飞花令"的场景,也写得栩栩如生。
书中如此记述:
"贾蔷便说:你们闹的太俗,我要行个令儿。众人道:使得。贾蔷道:咱们月字流觞罢,我先说起"月"字,数到那个便是那个喝酒,还要酒面酒底,须得依着令官,不依者罚三大杯。众人都依了。贾蔷喝了一杯令酒,便说:飞羽觞而醉月。顺饮数到贾环。贾蔷说:酒面要个`桂`字。贾环便说道:冷露无声湿桂花。酒底呢?贾蔷道:说个`香`字。贾环道:天香云外飘。"
这一飞花令,将贾蔷等人附庸风雅的状态生动地表达出来;同时,亦见行酒令在当时已盛行开来,业已成为人们寻常生活中饮宴助兴的重要娱乐形式。
4、酒仪及注意事项
《红楼梦》对酒宴上的酒仪以及一些注意事项也有提及。
如五十八回就详细描写荣府元宵夜宴上的斟酒片段:
凤姐走上来斟酒,笑道:"罢,罢,酒冷了,老祖宗喝一口润润噪子再掰谎……。老祖宗且让这二位亲戚吃一杯酒看两出戏之后,再从昨朝话言掰起如何?
这一斟酒细节不仅展示出王熙凤处处迎合贾母的处世风格,还勾勒出她极得贾母宠爱的幸福画面。
"宝玉要了一壶暖酒,从李婶薛姨妈斟起,二人也让座,贾母便说:"他小,让他斟去,大家倒要干过这杯。"说着,便自己干了。邢王二夫人也忙干了,让他二人。薛李也只得干了。贾母又命宝玉道:连你姐姐妹妹一起斟上,不许乱斟,都要叫他干了。宝玉听说,答应着,一一按次斟了。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笑说:多谢。宝玉替他斟上一杯,凤姐儿便笑道:宝玉,别喝冷酒,仔细手颤,明儿写不得字,拉不得弓了。……"
此段酒仪,信息量颇大,不仅写出宝玉斟酒时酒席上其乐融融的场面,更反映出贾府上下不同人等的地位及感情色彩。
薛李虽是长辈,对贾宝玉这位公子哥的敬酒是满满的感动;当家人贾母干了宝玉的敬酒,席上的人自然得满饮。
当贾母安排宝玉给姐姐妹妹们斟酒时,黛玉有意不喝,宝玉便替她一饮而尽,表现出宝黛二人那是满满的一份情意。以致引得王熙凤说出打趣宝黛二人的话。
王熙凤的这番话,其实是有由来的。
因贾宝玉喜欢喝冷酒,薛姨妈就曾说"这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的。"薛宝钗为此也要求宝玉不喝冷酒:
"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要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要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拿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事实上,《红楼梦》特别强调喝热酒的习惯,这在第八回中就有明确的表述。
在古代,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温热以后喝,是一种很好的做法,不仅酒味更鲜美,对身体也有好处。
可见,曹公其实是一位饮酒大师,很注重饮酒与养生之道的结合。
如今,因提高了酒的蒸馏提纯技术,鲜及如以前那样温酒喝了。不过,散酒还是宜热一下喝;至于多年的陈酿,不温酒也无妨。只是,酒以尽兴娱乐为主,少喝为佳,滥酒醉酒终是有害,更无裨益,犹需警醒。
5、醉酒的场面
《红楼梦》别开生面的是,还写了不同场景下的不同人物饮宴醉酒的形态,生动地展示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最突出的是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眼芍药",将史湘云醉酒后的状态描写得酣畅淋漓,称"世间醉态种种,独湘云最美。"
章回是如此描述湘云醉态的:
"(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离蜂蝴蝶闹嚷嚷地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瓣枕着。"
四十四回刘姥姥荣国府,参加贾母的酒宴后迷路"醉卧怡红院"的场景也很独特,刘姥姥醉得根本不知是贾宝玉的卧室,当即躺下,一时酣声响起……将她朴实而又近乎滑稽的醉态钩沉得惟妙惟肖。
一位老于世故又善于博取他人欢心的卑微老人的形象便在其醉态中,逼真地刻画出来,让人不由一酸。
此外,在六十五回"贾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尤三姐的佯醉,吓醒了风月老手贾珍,展示了她被侮辱被损害之下奋力抗争的刚烈性格。
而还未取得功名的落魄秀才贾雨村在《红楼梦》开篇寄居葫芦庙时,受隔壁乡坤甄士隐之请,在甄府饮酒的醉态,则将他郁郁不得志的形象跃然于醉中,展示了他热衷于功名利禄的狂念。
【作者简介】:李大奎,七0后,法学学士,贵州湄潭人,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