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朱元璋有没有猜忌过刘伯温?刘伯温这一举动道明真相

伯温朝初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朱元璋身边最得力的帮手之一。朱元璋称帝以后,刘伯温负责设立军法,肃正纪纲,而在文学方面刘伯温和宋濂、高启并称“初诗文三大家”。不过朱元璋是一位疑心很重的人,为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甚至可以牺牲那些开国功臣,那朱元璋有没有对刘伯温起过疑心呢?其实刘伯温晚年曾做过一件事,目的就是为了让朱元璋对自己放心,他究竟做了什么呢?

史》记载:“(刘伯温)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

也就是说,刘伯温病重去世前,把一本叫《天文书》的书拿出来,交给大儿子刘琏,让刘琏立刻上交给朱元璋,一刻都不要停。并且对刘琏说,以后刘家后世子孙,绝对不能读这本书。

那么,刘伯温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举动呢?他这样做,究竟有何深意呢?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得看看刘伯温和朱元璋之间经历了什么事情。

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吏,因为不满元朝的官员们贪污腐化,祸乱害国,愤然辞去官职,隐居深山,与当时的一些世外高人过从甚密。而刘伯温也因此名气变得非常大。民间传说他能勘破天机,预知未来,了天下大势。

朱元璋在打江山的时候,听说了刘伯温的名声,就想方设法把他招募到自己麾下,向他询问如何才能获得天下。刘伯温给朱元璋分析了天下形势,制定了由南往北的策略。朱元璋对刘伯温给他讲的策略非常赞同,并且高兴地称赞刘伯温是“吾之子房也”。

后来,朱元璋打下江山,建立朝以后,开始疑心和他一同打江山的那些功臣们。他觉得那些功臣们不把他放在眼里,觉得那些功臣们在下面勾勾搭搭,试图联合起来,推翻他的统治。于是心里就有了想打击他们的想法。

最开始的时候,朱元璋非常不满意的就是他的宰相。因为宰相的问题,他有两次询问刘伯温的意见。一次是朱元璋想撤换李善长。李善长和刘伯温是有矛盾的,但是刘伯温却告诉朱元璋,不能撤换李善长。

但是不久,朱元璋还是把李善长给撤换了。

这时,朱元璋又把刘伯温找来,问他对胡惟庸、杨宪和汪广洋的看法。刘伯温对朱元璋说,这三个人都不是合适的宰相人选。朱元璋对刘伯温说,那你来当宰相。刘伯温也没答应。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实际上,刘伯温把朱元璋推荐的宰相人选,全部给否定了。一般来说,否定了一些人,应该最终要推荐一个人。但刘伯温一个都没有推荐。刘伯温一个都不推荐,是不是他想自己当呢?并不是,朱元璋让他当,他并没有同意。

那么,刘伯温为什么是这样的表现呢?

实际上,是因为他已经看出了,朱元璋对他的宰相非常不满意,想要把他们都给废黜,甚至不设宰相这个职位。所以,刘伯温才会那么说。

事实上,刘伯温算的一点儿也没错。朱元璋最终都让胡惟庸、汪广洋、杨宪当了宰相,但是这些人,没有一个得到了善终。怎么可能得善终呢?既然朱元璋不想要宰相。因此,不管你做什么,肯定都是不对的,都是会被拿下来的。

问题来了,朱元璋不想要宰相,为什么不去问别人,偏偏要问刘伯温呢?

很显然,是因为刘伯温身上有能“勘破天机”“预知未来”的光环。朱元璋其实就是在通过刘伯温问“天道”,看看上天对这件事有什么样的看法。

朱元璋虽然在刘伯温那里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也非常害怕这个刘伯温,因为刘伯温知道他心里在想什么。如果一个大臣知道皇帝心里在想什么,这对于皇帝来说,是一件担忧的事情。

所以,刘伯温的存在,让朱元璋心里充满猜忌。

伯温自然知道朱元璋在猜忌他,因此,干脆辞官归隐。

但就算刘伯温辞官归隐,朱元璋心里也充满担心,也猜忌他。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刘伯温消失。

但是,刘伯温又没有犯什么错,想要让刘伯温消失,也非常不容易。

这时候,刘伯温生病了。于是,朱元璋派胡惟庸叫上御医去看刘伯温。刘伯温再聪,也想不到御医会在药上做文章。他吃了这药,病不是好了,而是加重了。

伯温宁愿相信这是胡惟庸做的手脚,也不愿相信这是朱元璋做的手脚,因此把这事告诉朱元璋。但朱元璋对这件事毫无反应。这下,刘伯温白了,想要他死的,原来是朱元璋本人。

而且刘伯温白过来,朱元璋想要他死,就是因为他能“勘破天机”。

基于这样惨痛的认识,刘伯温让儿子把天书交给朱元璋,并让他们决不能看。他们不看,自然就不懂得。不懂得,就是个平凡人。是平凡人,朱元璋就不会在乎他们了,这样他们的命也就保住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伯温  伯温词条  道明  道明词条  朱元璋  朱元璋词条  猜忌  猜忌词条  举动  举动词条  
中国

 韩信明知是计,为什么还不造反?

历史上功高震主的人可以说是有非常多的了,而这样的人,大部分其实都是不会有好下场的,毕竟他们的地位和存在,已经威胁到了皇帝本人,如果不把他们除掉而是一直留着的话,...(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