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神仙有点石成金的本事。一天,他在人间碰到一个穷孩子。他很可怜这个穷孩子,当即点石成金,给了穷孩子许多金子。可是穷孩子不要,他要那神仙的能够点石成金的指头。因为给的金子再多总有用完的时候,用完了不就又受穷了吗?神仙看到穷孩子不为钱财所动,很受感动。他就告诉穷孩子:点石成金的指头就是劳动,勤劳可以致富。
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孩子们都是知识上的“穷”孩子,我们不能只教他们如何解答具体的题目,更应当教给他们点石成金的本领——学习的方法。
这一点,我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明确的。刚开始,我以为自己是个大学毕业生,孩子不过是个中小学生,还会有什么回答不了的问题吗?子问父答,不成问题。
一天,东子找我来问:“爸爸,这道应用题怎么做?”
我一看,原来是一道工程题。题目说:“有一条马路,甲队要15天修完,乙队要12天修完,现在甲队修了5天后由乙队去修,问两队共多少天可以修完?”我按题义一步一步写出算式,写一步,说一句,东子“嗯”一声,写完算式,东子高高兴兴地往本子上一抄,作业也就完成了。
可是,问题很快就发生了。前几天曾问过的同类习题东子又不会做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这时才明白:一道题,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孩子没有经过一个思维过程,接受的只是现成的结论,并没有真正理解,因而印象不深,记不住,不牢固。所以,应该设法教孩子掌握学习的方法。
于是,我改变了辅导的方式。
比如算术问题,我采用反问法,启发孩子思考,由孩子自己回答。孩子光“嗯”一声不行,要讲出道理来。而提的问题逐渐向计算的结果靠近,以至最后让孩子自己豁然开朗,明白解法,并自己列出算式来。
有一次,东子问我一道习题:“一个水池有两个进水管,一个出水管。开甲管3小时灌满池子,开乙管2小时灌满池子,开丙管4小时放完这一池水。问三管齐开,几小时可满?”
我一看这道题和上一次问的那道修路题是同一类型,就没有马上讲这道题,而是先讲上次修路的那道题。因为那道题已经做过了,会容易懂一些的。于是,我问:
“甲队15天修完,那么一天可以修完全部路的多少?用分数说。”
“1/15。”经这一提示,东子明白了。
“那么甲队5天修了多少呢?”
“5个1/15,是5/15,就是1/3。”东子算得还比较顺利。
“那么,这条路还剩多少路没有修呢?”我进一步向关键的问题逼近。
“还有2/3。”
“你怎么算出来的?”我把实质性问题点了出来。孩子见问,感到奇怪,做完了1/3,自然还剩2/3。“1/3是用1减去2/3得到的嘛。”我接着说:“这类问题,可以把总的工程看成是1,这样:1-5×1/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