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原生家庭之共生分析

共生就是关系关系就有波折,波折没有对错,体验才有价值。现实的原生家庭里,所谓共生就是我们要建构积极、阳光、正向、建设性的互动和理解。

查阅百度百科,“共生又叫互利共生,是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地生存在一起,缺此失彼都不能生存的一类种间关系,若互相分离,两者都不能生存。”心理学借此用来比喻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倒也显得贴切。毕竟,亲子关系中的双方一定程度也是互利共生,人类作为自然界一个分子,没有必要自高自大到超越生物法则。

亲子共生关系可以理解为父母和孩子之间互相依赖的关系,实际上表现为相爱相杀,互相支持也有互相排斥,随着成长也变化着彼此关系

良性共生关系不用多言,父母喜欢且理解孩子,孩子热爱且共鸣父母,成为生命成长路上彼此支持的最珍贵力量。有一种所谓恶性共生,其实称之为不良共生更好点,具体表现为,“父母不能相爱,也不能爱自己,孩子就成为代理父母或爸妈的伴侣,但却没有机会发展自己,他们善于照顾别人,把别人的需要当成自己的需要,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却无法照顾自己,内心空虚,没有存在感。”

这种不良共生可以用几个术语来理解。一个是孩子表现出依恋类型不同,安全型依恋之外,还有焦虑性依恋和矛盾性依恋,也就是小婴儿对父母的离开感到无所谓或者焦虑不安,根本上说亲子之间没有建立亲密的安全感受。指标之一就是看身体接触的缺失,一个不能经常被父母拥抱的小婴儿,内在体验不到充足的安全感,会出现不被父母爱的感受,虽然说不出但是会体验到。人本质上是依靠感受生活的,由此才促进亲密关系的发展。

从父母角度看,则是教养方式的类型,除了有民主有集中的权威型养育,还有溺爱式养育和苛刻式养育,要么担心孩子自尊受阻而不敢批评惩罚孩子,要么严厉过分惩罚孩子,不顾及孩子成长阶段性犯错现实。

在孩子得不到良好养育情况,以及非安全型依恋情况下,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不起来良好的亲子关系,典型情况就是孩子不能成为自己,小心翼翼,看父母脸色行事,长大后很难发展良好人际关系,实际上在不断强迫性重复小时候不良亲子关系

当然,这更多是因果论逻辑思维方式,是从过去看今天,事实上今天的我们成人以后,要觉察影响我们人际互动模式的除了小时候经历,与父母关系模式,还有当下社会情境的影响,以及我们主动建构新关系的能力和行动。

情绪管理:你是否经历恶性共生,你的人生被过度侵犯,或者其他令你感到不满的经历?

共生作为自然现象或者社会现象,都是比较常见的,其实就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再通俗说就是指关系。从关系角度理解共生,被侵犯,有不满,其实是主观建构的,是自我感受的,这在亲子关系中并不缺少体验,具体表现就是被批评,被惩罚,被指责。

沟通练习:自我对话 ,跟你的内在小孩聊聊,让她有机会把感受和需要告诉你。

“记得在本村读小学时候,有次午睡过久,一觉醒来知道迟到了,就埋怨母亲不及时喊醒自己,大哭大闹,母亲先是好言相劝快点到学校去还不晚,可是自己心里害怕迟到好尴尬,还可能会被批评,越发磨蹭起来,后来母亲置之不理了,任由哭闹折腾,这下找不到埋怨对象,没有退路,心里一横,赶紧抓起书包,一路小跑去了学校。事实上,虽然迟到但安然进入教室,毫无想象中担心的事情发生。

这个经历故事有很多收益,当时感受的是对上学迟到的害怕、害羞、害怯、担心、丢脸,反映出小孩子对于纪律、规则、要求、道理、权威等的机械遵守,希望的是大人陪着去学校解释说明,却又知道大人不会去也就说不出口,纠结之下看起来是苦恼哭闹,内心其实复杂的很,因此不要忽视孩子心理世界,走向心里并不容易。另外还要注意孩子过分遵守规则不是好现象,需要引起警惕,适当引导有失误、犯错误并不可耻,实在属于正常现象,必要时候可以陪同处理一次,获得应对此种意外情况的经验。”

共生就是关系关系就有波折,波折没有对错,体验才有价值。现实的原生家庭里,所谓共生就是我们要建构积极、阳光、正向、建设性的互动和理解。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原生家庭之共生分析  共生  共生词条  原生  原生词条  家庭  家庭词条  分析  分析词条  
婚姻

 ​男人对你不诚实可能出现的动作

一个无心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个细微的小动作,就可能决定了你的成败——即使这是一次千万元级别的商务谈判。是的,那些被我们所忽略的微小的身体语言,就是有着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