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美的景色永远都在远方,走得远一点,我们的心便会更广阔一点,行得广一些,我们眼中包容的事物,也会更多一些。
中华地大,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时,最南处却是短袖衣衫、烈日当空之景;在东部,海天一色、江鸥齐鸣的景象比比皆是,而峭壁突立、大漠孤烟,却是大西北的常见景色。如果我们总是不出家门,便永远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不天南地北地转转,便不知道这世界有多美丽。
作为老一辈人,我们为社会、为家庭操劳了一辈子。如今,安然享受老年幸福生活的我们,更应积极开拓自己的退休生活,走出家门,体味这大千世界的丰富和精彩、多看看这祖国的大好山河。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远行与读书一样,都是学习之事,既然我们认同“活到老,学到老”,也同样应当接受“活到老,走到老”这种学习方式。并且不可否认的是,走出家门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增加我们的阅历,更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改变。
心灵将得到洗涤。旅途中,当我们见到风花雪月、碧海蓝天,不免心生欢喜;当我们见到参天古树、古祠雄刹,又难免心生敬畏。在这欢喜之中、敬畏之中,我们浮躁的内心会渐渐平静下来,沉于思索。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我们的心灵也一如被洗涤过的夜空一样纯静、和谐。
胸襟更为开阔。我们走过的天空有多大,胸怀就有多么宽阔。在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会遇见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在他们中,有值得同情的,有值得惊异的,更有我们无法理解的。但无论怎样,当我们看见这个世界还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事情需要我们关注之时,必然会对自己的一些不快之事满心释然了。
能知以往所不知。随着旅行经历增多,我们的知识、阅历也在不断增长。如是,知识增长了,不但可以提升我们的内在修为,当我们与老友闲聊之时,话题也会更加丰富。而我们自己,此时也必会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在古代交通极度不发达的时候,大家对能够远行在外的人十分羡慕,哪怕到了现代,人们也依然以能够漂洋过海、周游世界为自豪。不可否认,出外旅行是一件既怡情又时髦的两得之事。但长途跋涉,难免车马劳顿,有不少老人或许会因此质疑:如此颠簸折腾,我们的身体又如何能够承受?
在交通极为不发达的时代,古人以双腿踏遍神州大地,连70老妪,亦能日行30里。而今日,海、陆、空交通工具样样俱全,我们置身其上,只需美美睡一大觉,便能享受美景,不知胜之古人多少。毕竟,人是在不断进化的,我们的身体不会比古时那70老妪更差。事实上,只要我们稍加注意,便会得到一个安心又美好的旅程。
其一,不宜过远,路线合理便好。老年人外出旅行,选择自己适合的路线非常重要。路途太远,大半的时间都耗在车马劳顿上,难免身体劳累,得不偿失。我们可以综合自己的身体状况,先将离我们最近的景点筛选一遍,找出适合自己的先行之,习惯之后,便可以选择再远一些的地方游玩。毕竟,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远,合理便行。
其二,将心理压力放下。我们走出家门,就是为了解闷、散心,如若心有挂念,风景再美,我们恐怕也无福观赏;旅友再热心,我们也会视若不见。因此,外出游玩时,只有放下一颗烦恼心,方能玩得畅快、玩得精彩。
“风可以平心,景可以怡情”,走得远一点,我们的心便会更广阔一点,行得广一些,我们眼中包容的事物,也会更多一些。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老年人不妨搭上现代交通工具,走得远一些。要知道,家门小巷虽值得眷恋,外面的世界却更加精彩。
“走出家门”有窍门
将要去的地方事先了解透彻。我们出行远门,如若只是停车拍照、走马观花,难免沦于俗套,不是聪明老人所为。出门前,我们不妨事先将要去的地方了解清楚,分析透彻,带着知识去游玩,带着思考去探索。如此一来,玩中有学,学中有玩,不但眼界开阔了,还能将所习得的知识永远牢记心中。
宜结伴而行。一人独行,虽然潇洒,但鉴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难免不太适合。老年人出游,最宜邀约众人齐行,途中热热闹闹,说说话、唠唠嗑,既好打发时间,又能相互有个照应。
避开旅游高峰期。一年之中,总有两、三个时节,是人头攒动的旅游高峰期。我们如在这个时候出行,遇上汹涌的人流,恐怕再好的景色也无缘欣赏。老年人有着丰富的业余时间,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都能提上行囊,在闲情逸致中细细游赏。
人生体悟
只有站得高,方能看得远,只有行得广,方能知得众。纵观历代文豪墨客,哪一个不是游历甚广,方能吟诗数斗,写出诸多富含哲理的千古名句。如今,我们比起古人,所知之事何止数倍。老年人如能走出家门,让行迹踏遍他乡,虽无法叙文数斗,但想必我们心中的感慨豪情,也绝不会输于那些文思潮涌的古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