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及个体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这里涉及的因素太多太多,警惕惯性思维下毫无觉察,从而强迫性重复周而复始,打破怪圈就在于求异思维,起码稍稍换个视角看问题。
中高考过后,成绩揭晓,几家欢乐几家愁。遇到不少人,说起孩子不理想的成绩,都认为“孩子很聪明,就是不努力”,一幅无可奈何模样。
说实在,很多孩子以及家庭情况我是了解的,有些孩子真的很聪明,这个聪明当然是指能说会道,或者言行举止有礼貌,换句话说智商显然没问题。但是,要知道“聪明”原本就是主观判断,智商正常我认为是个较为靠谱的判断。
问题在于,智商正常的孩子学习就一定优秀吗?
如果家长坚持认为,自己孩子很聪明,学习成绩“应该”优秀,除了对聪明这个词语内涵理解不同,自然是犯了单一线性思维的误区,也就是想当然把自然界因果逻辑混为社会心理逻辑。
我们把一本书放在桌子上,它就会老老实实呆在那里,可是我们让一个孩子呆在屋子里,他会这样一直老老实实呆下去吗,这样做的孩子还会心理正常吗?
可见人的问题不是单纯简单的,心理是不讲逻辑的,不讲所谓道理的,如果这样简单的话人人都是优秀者。换句话说,孩子成绩不仅是聪明决定的,还取决于行动,两者结合起来才是知行合一。做不到知行合一的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不聪明。
问题还在于,当我们认为孩子知行合一不够的时候,我们做家长的能做到知行合一吗?我们能比孩子做的更好吗?我们能给孩子树立好榜样吗?
更重要的是,学习成绩除了孩子的智商与努力外,还取决于学校、家庭、同伴等等外在环境,这些环境因素是促进还是抑制孩子学习呢?有个调查显示,在选择重视学习成绩还是看重人际关系时候,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后者,也即是说关系才是孩子最为看重的。
那么,我们家长又在孩子建构良好人际关系中,做了什么,做了多少呢?
这就是人的行为复杂性,不是简单因果关系,而是多原因的结果,换句话说,结果出来后的原因都是我们主动找出来的。
既然原因是找出来的,人性常识告诉我们,人人习惯趋利避害逃避自己责任,因此当我们指责孩子不努力时候,作为家长自身承担的责任就消失了,可以理直气壮倾诉自己的宝贵付出。问题在于,这样做能有利于孩子成绩提升,或者有利于孩子今后成长吗?
为此,问题解决出路就在于要求异思维。
比如,孩子真的是家长认为的聪明不努力吗,也许是恰恰因为孩子就是笨啊,要不花了那么多辅导费,费那么多功夫,学习就是学不好呢?因为笨才没有学习动力,从而出工不出力。可是承认自己孩子笨,有多少家长敢面对呢?
比如,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努力不够,而是成绩不好家长才认为孩子不努力的,要知道孩子努力与否只有孩子自己有发言权,当家长贴标签时候也许孩子正以家长不努力作为榜样呢。
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是环境及个体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这里涉及的因素太多太多,警惕惯性思维下毫无觉察,从而强迫性重复周而复始,打破怪圈就在于求异思维,起码稍稍换个视角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