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终究会成为记忆深处的一幕,如同陪伴高考的家人,亲人,友人,老师,同学,朋友们,离别时时有,情深印心中。
周末的外出游,同一个组织单位,换了不同的导游,经过之后不由得比较优劣。
前一次活动,不过一天行程,个子苗条女导游,快人快语。启程路上开门见山,清晰完整说明行程安排,并且不乏幽默技巧,重点提醒安全、规则、时间、景点等事项,之后适时搞个热络游戏活动,效果良好。
这一次活动,两天时间,胖的变形男导游,很聪明但懒得动嘴,似乎精力都用在长赘肉。整个行程基本没有主动告知,更谈不上系统性,偶尔被追问下一步干嘛,被告知不着急,完全一副不用怀疑跟着我走就行的架势。行程结束时候,似乎为了什么,想起了什么,突然建微信发红包,表示如有不周请多原谅。
这俩都是年轻人,一个善于主动,先发制人,一个习惯被动,后发制人,俩人差距就如同各自身材一般。
这就是无意间的比较的结果。
毫无疑问,背后是理念问题:站在谁的角度来考虑谁的需要。女导充分考虑到外出游玩者的需要,男导则充分考虑的是自己需要,无视或者忽视旅游者的需要。
自己清楚行程才是最重要的,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具有控制权力,掌控未来的事情。
充分考虑并适当满足对方的需要,被称作交往“白金法则”。
抛开其他不说,就“比较”这个心理活动而言,则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农村人爱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我们常说,“不怕人比人,就怕货比货”“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
家长嘴里心里则动辄是,“你看你,人家的那个孩子”。
心理活动离不开比较,包括认知情绪意志。比较成为感受的启动器。
当年上班时候,上一天班算一天工资,每天工资不过18元,还干的很带劲,原因很简单,其他人还不如这个多。现在看起来工资不低了,出门则不好意说拿多少,因为人家都是年薪了。
说起现在生活,老人家特别满足,不仅因为吃穿无忧,而且用自己的话说,现在种地不用交公粮不说,国家还每月发给老百姓80元,这不就白白赚的么。比较过去贫穷困难,显得今天特别满足。
高考后遇到同学,说起孩子成绩颇显沮丧,因为平时都是班级一二名,现在只能上普通211学校。另有同学孩子刚过本科线,一家人却兴高采烈,因为平时成绩不好,担心连个本科都读不上。
比较,不用说出来,心里已经反转了无数次,甚至自己都意识不到。
主观比较其实最客观,只因为它不离不去,始终如一,时刻存在那里。也因此,最好的比较莫过于自我比较,比昨天,比未来,比曾经沧海,比难得惊喜。
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