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不少父母都吐槽过,在中国儿童教育讲求经验育儿,造成养孩子这件事压根没有统一点的说法,公有公说理,婆有婆说理。有专家认为,儿童教育不能只凭借个人体验,也是需要真实数据、科学依据等去做支撑的,否则空谈育儿理论更像是一种迷信。
儿童教育终究是离不开科学的,科学育儿的概念如今也是众多家长追求的教育方式,可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科学?很多父母却不得而知。在西方国家,科学育儿的第一步,往往是从了解脑科学开始的。我们总结了在儿童教育中运用脑科学理论正确育儿的4个方法,行之有效:
儿童教育脑科学育儿法1:抓住0-6岁宝宝大脑发育黄金期
脑科学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的头三年里大脑发育最快。新生儿脑重量约330克,9月龄婴儿脑重量增加到660克,两岁末时大脑的重量就为出生时的3倍,约占成人脑重量的75%,到3岁时就已接近成人脑重量范围,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发展智力的“黄金时代。0-6岁是儿童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在儿童大脑发育的早期,如果你能给他正确、合理、高效的引导,就能够更有效地科学育儿,培养出更聪明的孩子。
很多小孩子喜欢赖床,通常大人都会劝说:“快起床啦,起来刷牙洗脸、穿衣服和吃早饭,要上学了。”但孩子依然不愿起。为什么?因为起床对孩子来说缺乏动机,后面跟着的一串动作——洗漱、穿衣、吃早饭、去上学,都和孩子「当下该做的事」关系不大。换句话说,给孩子的指令不够清晰。如果你改成这样说:“宝贝,翻滚过来,到妈妈这边来!”孩子一听就会开心地打个滚儿,然后也就起来了。
对大脑来说,简单的动作和系列的行动,复杂程度是不同的。幼儿的大脑还无法对「行动」指令快速回应,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做某件事,最好能帮他们把目标拆解开,给出立即可以做的具体动作,比如“翻滚过来”,一次一个动作指令就好。
6岁前的孩子动不动就情绪失控、乱发脾气,这也是很多家长的苦恼。而这是因为,孩子负责情绪控制的前额叶还没发育成熟,「理智脑」比「情绪脑」发育慢得多。
这时,大人就应该充当孩子的「前额叶」,理性引导:首选表示理解,帮孩子描述情绪;其次引导他分析情绪,和他一起分析发怒的原因;最后引导他反思整个过程,指出发脾气没有用,沟通才能解决问题。通过这三步,孩子不但能平静下来,还能体验他人的感受,并将情绪和理智整合得更好。
儿童教育脑科学育儿法4:运用五脑知识巧妙应对育儿难题
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网络,大脑各方面的发展环环相扣、彼此影响,儿童教育中的脑科学将儿童大脑划分为5个部分:智力脑、情绪脑、运动脑、语言脑和创意脑,这五脑涵盖了非常重要的五大类核心能力,帮助家长在做早期教育规划时,重视孩子的均衡发展。在智力脑模块,你将了解如何让孩子变得更聪明;在语言脑模块,你将精通与孩子对话的妙招;在情绪脑模块,你将知道如何解决孩子哭闹;在运动脑模块,你将了解使大脑变聪明的运动方案;在创意脑模块,你将学会在日常生活迸发孩子的创造力。
其实很多育儿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可以在基于脑科学认知的基础上,理解孩子的真实需求,了解孩子的大脑发育阶段,并引导Ta主动进行探索,从而培养孩子自律、自控、思考、表达等底层核心能力。可见,儿童脑科学理论是一套靠谱、实用的方法,我们在日常生活及玩耍的过程中运用这一套方法,很多育儿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家长若有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更多脑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