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北伐最大的敌人变成了司马懿,实际上正史中诸葛亮北伐之战并没有遇见过司马懿,两人根本就没有交手的机会。其实司马懿在带兵方面的才能根本没办法和诸葛亮相比,如果两人真有交手恐怕历史将会被改写。但在演义里司马懿成了最后的赢家。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水陆并进”,就和北伐一役有关,下面就来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二回,发生在北原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司马懿、诸葛亮和王平。原文如下:
懿唤诸将议曰:“孔明如此设施,其中有计:彼以取北原为名,顺水来烧浮桥,乱吾后,却攻吾前也。”即传令与夏侯霸、夏侯威曰:“若听得北原发喊,便提兵于渭水南山之中,待蜀兵至击之。”又令张虎、乐綝,引二千弓弩手伏于渭水浮桥北岸:“若蜀兵乘木筏顺水而来,可一齐射之,休令近桥。”又传令郭淮、孙礼曰:“孔明来北原暗渡渭水,汝新立之营,人马不多,可尽伏于半路。若蜀兵于午后渡水,黄昏时分,必来攻汝。汝诈败而走,蜀兵必追。汝等皆以弓弩射之。吾水陆并进。若蜀兵大至,只看吾指挥而击之。”
各处下令已毕,又令二子司马师、司马昭,引兵救应前营。懿自引一军救北原。却说孔明令魏延、马岱引兵渡渭水攻北原;令吴班、吴懿引木筏兵去烧浮桥;令王平、张嶷为前队,姜维、马忠为中队,廖化、张翼为后队:兵分三路,去攻渭水旱营……却被魏兵抄在背后,一声炮响,一齐杀来,火光冲天。王平、张嶷引兵相迎,两军混战一场。平、嶷二人奋力杀出,蜀兵折伤大半。孔明回到祁山大寨,收聚败兵,约折了万余人,心中忧闷。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诸葛亮兵出祁山,企图在北原一带伏击司马懿。不过,诸葛亮的这一计策被司马懿识破。司马懿随即下令由张虎、郭淮、司马师、司马昭等人在渭水一带埋伏。战事打响后,王平、张嶷所部遭到司马懿大军痛击,伤亡惨重,只得突围而出。战事结束后,诸葛亮清点人数,竟然损失了一万多人。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水陆并进”,意为水上陆上同时进兵。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先主传》中的“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北原之战,在三国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最后一次北伐,从斜谷口进入曹魏雍州扶风郡一带。此时,诸葛亮发现司马懿大军主力正在向渭水一带运动,随即以一部兵力立即向渭水北岸的北原地区进发,力争抢在司马懿前面攻占这个北岸的战略要地。不料,诸葛亮的这一战术企图被一员曹魏将领一眼识破。
据《三国志•郭淮传》载,得知诸葛亮兵出斜谷口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立刻意识到北原将是诸葛亮争夺的目标。该传称,郭淮对司马懿及其他曹魏将领表示:“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郭淮认为,如果诸葛亮抢先渡过渭水占领北原,就可以和北部山区的叛乱势力联合起来,切断通往陇西的道路,届时雍州地区到处战火弥漫,将会对曹魏军队非常不利。因此,郭淮主张立即出兵坚持抢占北原。最终,司马懿采纳了郭淮的意见,命令郭淮立即率部前往北原固守,防止诸葛亮大军的突袭。
由于郭淮的准确预判,司马懿得知调兵遣将赶到北原。《三国志•郭淮传》载:“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逆击之。”诸葛亮突袭北原受挫,被迫改变部署,将主力驻扎在五丈原一带。郭淮此举的重要性不仅仅挫败了诸葛亮的攻势,同时逼迫诸葛亮放弃了经北原进入雍州地区的图谋,导致占据出现重大逆转。至此,诸葛亮大军被司马懿三面围困在五丈原地区,双方陷入僵持阶段。这也使得诸葛亮再也无法突破司马懿的防御圈,最终病逝于五丈原。郭淮的这次成功预判,足以令诸葛亮抱憾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