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各种虫子到了秋天大多都要下蛰。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也可以叫伏藏。到了春天惊蛰的时候,它们从蛰中惊醒而钻出来。春天和秋天的温度是差不多的,但虫子却不会搞乱。温度虽然一样,但春秋的气却不一样,春天生而草长莺飞,秋日杀而叶落草黄。
牝鸡司晨,没有钟表闹铃,但到了时间公鸡就会打鸣。天地之间的气机让它们身上产生了呼应,公鸡们不自主的想扯着脖子叫几嗓子。
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身体可能也感受不到这来自天地的话语。上天没有赐给我们一个敏感的身体,却给我们一个善于观察和总结利用的智慧。从一个个的现象里面找到规律,让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个世界。通过无数次的观察,祖先们发现,月亮在箕宿的时候,第二天必定是个大风的日子,如果月亮到了毕宿,那么第二天就是个下雨的日子。月亮和星宿的组合,影响着地球上的磁场,改变了我们周围的气,这种气场就是风和雨的场,继而感应出风和雨来。老虎出没的时候,一声吼啸叫出了特定的频率,引发空气的震动而变成风,龙出没的时候带动周围的空气共振出了云。这就是易传讲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这是风雨形成的原理破解,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估计呼风唤雨不是神话。
王老先生住的房子,冬暖夏凉,是一个极佳的居住场所。但王老先生有严重的关节炎,只要外面降温,王老先生不用出门,他都能够清清楚楚的感受到外面的变化。相对于外面的整个环境,整个地球,整个自然界,房子是微乎其微的,房子里面再怎么封闭,室内还是会感应到外面的气的变化,从而产生共振。
汉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这是从钟无故自鸣判断出山塌了。山倒塌的时候必定有一种频率,这种频率恰好是那口钟的频率,于是就共鸣了。不让钟鸣的话,用锉锉上几次,频率就变了,同样的频率就引不起钟鸣了。铜山崩而洛钟应。子母相应若此。而子女是从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故而也极易发生心灵感应。
图片/来自网络
材质相同的物品更容易相应,不同材质的物品则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可以产生呼应。这种呼应,不仅仅是我们认识的频率这一种(这种频率一致引发的感应被称为共振),还有很多我们认识不到的感应。古人脱离原先的行当要举行金盆洗手仪式,洗手后搓铜盆的两个耳朵,盆中的水会沸腾甚至跳出盆外,说明上天同意退出。其实这种仪式有个技巧,就是必须洗手后搓铜盆的耳朵才会出现这种现象。手上沾满了水搓盆耳朵,手上的水在振动,盆内的水也会呼应,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现象。不同材质之间的呼应,往往需要时间来帮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喜欢饮茶的朋友都知道,泡茶用水,多以山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如果一个地方没有河流,也不靠山,唯有井水可用,那么用下等的井水冲茶,如何能冲出上等山水的味道?先人们巧妙的在打好的井水里面放几块白石头,等上十天半月的,井水的水质就会改善很多。石头属金,白色亦属金,金生水,故而水质可变得更接近泉水。济南以泉水著称,游客喜欢往泉水里面扔硬币,也是取的这个含义,水得金生,泉源不竭之意。古人找到这个规律后,得知有泉水之处必定有金,故而又琢磨出了钓金术,找到泉水就能钓出金子来,此事记录在《夷坚志》中,有兴趣者可自去翻阅。
不同材质间的呼应并不罕见。数年前术不得售的时候,我经常去山上听锣鼓,听到锣鼓齐鸣就振奋起来了。心脏似乎不自主的在跟着鼓点在走,这就是呼应。阵前鸣鼓,确有振奋军心之用。有些人可能觉得锣鼓聒噪,那就不说这种声音大的,琴箫之类的雅器亦然。不同调式的曲子作用不同,就是同一个调式的曲子,里面的各个音都有各自的频率,分别会引起身体内不同器官的呼应,因此一首曲子就是一首药方。身体的想法在琴声里面共振出来,恰好又引起另一个人的共鸣,于是成就了伯牙子期之交。读书读到妙处,喜不自胜,何尝不是与作者呼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