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_15590925462505
03-04 10:20
儒学从孔子创立,发展到明,经过几次大的思想变革
草创时期。孔子提出儒学的基本框架--定秩序,目的是恢复社会秩序,平息战国。但是隐藏的东西他并没有说。定秩序的前提是团结,只有团结在一起才能认同秩序,这和一神教有异曲同功之处。
依附时期。董仲舒为儒学存续改造儒学,使儒学可为皇权发声,并通过皇权使儒学成为官僚体系的行为规范。
然后儒学进入壮大时期。入宋之后,科举大兴,贵族世家基本被消灭,官僚集团已经壮大成为对抗皇权的最大势力,此时官僚集团需要一个新的完善理论来支撑他们的行为。朱熹以“天之生生之德”为基础改造儒学,以天道为最终追求,对抗皇权。此时理学的目的转向对皇权的反叛,在制造不稳定因素。
反叛时期。明中期前后,官僚集团势力逐渐增长,已经完全能够与皇权对抗。王阳明提出“人人皆可成圣”,否定圣人,同时也否定皇权。现在,官僚体系推翻皇权的目的已经非常明显。之后黄宗羲进一步阐述此说。
王阳明的心学主要着眼点在修身学问上,并由此扩展,但其实已经背离儒学根本,完全成为阶级之学,失去了中庸这个根本。
日本文化深受心学影响,一味克己,然后就是疯狂,只在两个极端摆动,没有执中,更谈不上慎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