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过去的数千年中一直是人们生活生产的指南针。虽然现在科技发达,各种天气预测也是精确无比,但二十节气的作用却依旧无可取代。其中很多时令在今天依旧被人们津津乐道,一些节日依旧经久不衰热闹非凡。当然除了过节庆祝外,它最重要的主要怕还是对天气的预测,因为在古代农业为主的环境下,这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大计。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对下雨的关注,除了过去不久的立秋,如今的重阳同样让人翘首以盼。民间有句俗语说的是“宁要重阳十三雨,不要立冬一日晴”,便生动地再现了古人在重阳前后的生活风貌。
重阳前后下雨时喜闻乐见的情形,但如果重阳后长期下雨对于农业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所以民间才有了“重阳十三雨”这种说法,指的是重阳后下雨到九月十三就好,过了九月十三就应该放晴了。这是因为九月恰逢农忙前后,此刻长期下雨会严重影响后续的收成。同时这还预示着可能出现大旱的情形,所以才有了“宁要重阳十三雨”的说法。
重阳已然过去,而今年的重阳前后很多地区都有下雨,下一个较为人们关注的便是立冬了。作为二十节气的倒数第六个,对于我们常人来说它预示着冬天将要正是来临了,对于农业生产的老百姓来说,它还与收成密切相关。气象学上的立冬说的是黄河以北迅速降温的时节,在这期间如果下雨则表示暖湿气流在东南海区域的强度要远比蒙古及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流强很多。这就使得即将来临的冬天雨雪天气大大减少,这对于习惯了“瑞雪兆丰年”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这句谚语大多耳熟能详,但为什么要将这个时候的雪称之为瑞雪怕是很多人就不知道个中原委了。之所以这样称呼并非封建,而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我们都知道骄阳能让土地水分流失从而变得干燥,而北方地区的冬季冷风也有着同样的威力,在长期没有下雨的北方,冷风无疑会让土地因为长期干燥而严重影响土质,从而影响来年的播种及收成。
如果此时下雪结果就大不一样了,我们都知道雪会融化,而土地上的雪就像大地的衣服一样,不仅可以帮助土地抵御刺骨的冷风。还可以间歇性地融化保持土地的水分,同时保护土层避免昆虫危害。所以这个瑞雪是名副其实的,也因此才有了“不要立冬一日晴”说法。
总的来说,古人的两句俗语充分体现了节气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古人用高深的智慧将深邃的气候知识简化成简短的俗语,而这简短的俗语却左右着古往今来的民生大计,又如何不让人佩服呢。那么诸位觉得今年的立冬是晴还是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