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两个方向,为大健康生态供给侧扩容

是否能为大健康生态供给侧进行指数级的扩容,是建设大健康生态成功最为关键的举措!

医疗健康产业区别于零售、社交、娱乐和工具产品所在的行业的原因是服务的对象是患者的身体,国人根深蒂固对“大医生”的态度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神”。“神”的数量毕竟有限,恩泽难以惠及亿万民众,但人人渴求被“神”眷顾,这是当下整个大健康生态的最大矛盾点。

个人认为,是否能为大健康生态供给侧进行指数级的扩容,是建设大健康生态成功最为关键的举措!

话说,咱们中国人生了病,如果有可能,都喜欢去大医院排队,目标就是大医院的大医生,这是国人群体潜意识。但美国长期以来并不是这样的,很多美国人都习惯去找私人全科医生,或是中小型诊所。相应的,长期以来,私人医生或中小型诊所也一直是美国医疗机构的主流。

2004年,美国曾经做过一个面向医生的调查,调查到底有多少医生曾经在超过50人的医疗机构中任职。按美国的标准,50人已经算是大机构了。

你猜猜结果是多少?只有不到5%。

而中国人喜欢扎堆的大医院,是一个什么样的规模呢?

根据官网信息显示:著名的协和医院现有护理人员1800余人,2000余张床位的临床护理。以规模著称,号称解决了河南全省超六成医疗需求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院有在职职工12156人,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0958人等等,实际上中国三甲医院动辄数千医护人员已是常事。

国人对大医院医生(专科)的信奉和美国人小病靠全科的认识,是一个巨大的差异,就目前的发展情况而言,我国这几代人骨子里的对前面引言中的“神”的信任,按说是无法通过三五年的“洗脑”给“治愈”的。

而大医院的大医生数量大约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值呢?

截止2018年中,卫生健康领域共有211名院士、61名“国医大师”。后面这个数字,统称为大医生(详情参看这篇:解构大健康生态(一))。如果用大医生的数量做分母,人均医护人员的数量是严重不足的。

同时,反观互联网大健康生态,要满足生态三个“1亿”(1亿月活、1亿人均交易额、1亿个性化需求)的基础指标,特别是1亿用户/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仅仅靠272名大医生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改变国人的就医习惯;

第二个方向是利用技术实现供给端的大医生的供给数量的数十万倍甚至无限扩容。

一、国人的就医

整个医疗健康领域,我国的基础医疗供应能力并不差。先来看几组最新的卫生资源数据:

1. 医疗卫生机构总数

2019年5月2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截止2018年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997434个,比上年增加10785个。其中:医院3300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43639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8034个。与上年相比,医院增加1953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061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减少1862个。

医院中,公立医院12032个,民营医院20977个。医院按等级分:三级医院2548个(其中:三级甲等医院1442个),二级医院9017个,一级医院10831个,未定级医院10613个。医院按床位数分:100张以下床位医院20054个,100-199张床位医院4786个,200-499张床位医院4437个,500-799张床位医院1858个,800张及以上床位医院1874个。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997个,乡镇卫生院36461个,诊所和医务室228019个,村卫生室622001个。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1918个。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443个,其中:省级31个、市(地)级417个、县(区、县级市)级2758个。卫生监督机构2949个,其中:省级29个、市(地)级392个、县(区、县级市)级2515个。妇幼保健机构3080个,其中:省级26个、市(地)级381个、县(区、县级市)级2571个。

这一组数据反馈的情况,从机构数量来看,我国人均医疗供给能力并不差。

2. 卫生人员数量

2018年末,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1230.0万人,比上年增加55.1万人。2018年末卫生人员总数中,卫生技术人员952.9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0.7万人,其他技术人员47.7万人,管理人员52.9万人,工勤技能人员85.8万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60.7万人,注册护士409.9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54.1万人(增长6.0%)(见表2)。

2018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2.9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22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6.34人。

这一组数据反馈的情况,从卫生技术人员数量来看,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能力也不差。

3. 人均并不能完全反应问题

除去人均的问题,由于我国的复杂地域问题和各地域发展严重不均衡的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在各地区呈现出四浪甚至五浪叠加的现象,例如:一线城市进入AIoT时代,二三线刚刚进入移动互联的高峰期,但很多县城还依然保留着以苏宁国美为顶级零售模式的商业形态,更为偏远的山区甚至还保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零售作坊的模式。

别的不说,北京很多老旧小区也依然还保持着比较落后的零售模式的同时夹杂着新零售的冲击,例如:北京西北六环,地铁16号线温阳路出去,北分厂家属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再往前两种屯佃表现的更甚。

这种老旧社区非常多,去菜市场一逛你就知道,典型的八十年代零售形式叠加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的移动时代特点。

作为数字化最为激进的零售业如此,更不用提大健康领域了。因此,人均很多时候不能代表偏远地区的人均,国策“扶贫攻坚战”真的是造福国人,意义非凡。

4. “一国两制”+齐头并进

综合上面的所有信息,我国医疗供给侧的状况非常粗颗粒度的划分,可以总结为两个大方面:

第一个,也是重中之重,解决贫困地区就近就医的基本诉求。

第二个是解决国人的大医生的“神”级别的崇拜的诉求。

这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一个卫健系统,但要齐头并进一起解决两大问题,在过程中积累经验,发展对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农民工来说,更为公平的医疗供给能力。因为农民和农民工的健康诉求,以往是被严重忽视的,也就是我们构建生态切入点的理念:从边缘人群的边缘需求开始。

二、生态扩容的两种方式

微信月活11.22亿用户的数据,从某个层面讲,你可以理解为近14亿中国人,除了少量的婴幼儿和老人外,几乎全部已经移动互联网化,这是智能手机和微信对国民在大健康领域的巨大贡献。也就是说依托于智能手机和微信,国人可以接触到更多以前闻所未闻的大健康信息,甚至获得更多的帮助。

1. 复制大医生大脑

接上文(为什么微医、平安好医生和阿里健康都没做出真正互联网大健康生态?)我们讨论过医疗领域的六大短板,其中一个就是“没有足够多的大医生”,但国人对大医生的需求就放在那。

这个难题怎么破?

增加大医生的数量,这个和国人获得诺贝尔奖难度其实一样。

第二个是增加大医生诊疗的时间,272人的时间再怎么增加也没多少,何况这种情况根本不可能持久。

第三个就是利用技术手段解决当前的问题,有用的就是当前非常火热,也被普遍看好的AI,利用AI去复制这272位大医生,甚至更多其他顶级医生的专业能力,然后将这个能力开放给全社会。一旦AI赋能大医生的大脑成功,并可以像“1+1+2”这样简单且标准化的普及开放给全社会,这将是多大的价值?

其中最为重要,也是最迫切的群体有两个:一个是开放给1200多万的医护人员,一个是给近14亿国人的通用性数据。

前面说了,大多数疾病,在样本范围足够大的时候,是“千篇一律”的,诊治手段也应该是精准控制下的标准化的。

设想一下,所有注册的医护人员,通过一个简单的App就可以接触到国内外顶级大医生的专业、权威的诊疗能力,再对这些医护人员加以专业的培训,除了极个别特殊的病症,是否可以对供给侧形成极大的供给扩容?等5G成熟,医疗用AIoT设备普及,这个供给能力还会进一步扩大。

这是供给侧扩容的第一种手段:对专业的顶级医生的供给进行扩容。

第二个就是将复制的大脑的能力,融合到行业的统一数据平台,并开放给所有国人。

2. 打造统一的行业共享数据平台

两个方向:

一个是通用的患者数据信息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建设的所谓的“数据银行”,所有患者个人的数据都加密存在自己的分布式数据库中,任何医院医生、医药、医疗器械公司想要调用,都需要患者在App端授权,脱敏处理的同时,根据用户进行必要的付费。

第二个是将行业的专业知识,科研资料、前面提到的大医生的大脑等等这些人类社会的公共财富,根据不同机构、个人的特征或角色,开放给全社会免费或者有偿使用。

目的是给14亿国人赋能,提升自己的医学素养和专业的健康知识,而不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头条自媒体这种渠道传播的大量的伪科学对“无知”用户进行“洗脑式”的教育。这对统一的行业共享数据平台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对建设的团队而言,平台规则和运营能力要求非常的高。

这是供给侧扩容的第二种手段:对普罗大众进行高品质的医教,促进全民的医疗健康素养。在此过程中肯定会不断诞生出专业的医护人员,从而有益补充第一种扩容方式。

全文完,欢迎留言批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扩容  扩容词条  供给  供给词条  生态  生态词条  方向  方向词条  两个  两个词条  
热点深度

 聊一聊内容社区的价值观

价值观本身是一件很虚的东西,但是一个没有价值观的社区,注定活不久。因为它既是顶层设计的开始,又是道德底线的规范。价值观决定了我们要什么、不要什么。要什么是顶层设...(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