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世界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万物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世界里同样也运行着许多的黄金法则,遵循这些法则,你才不会被淘汰,而掌握了这些法则你也就掌握了移动互联网的定律。
一、流量为王、用户至上
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就是力量,用户就是“上帝”;掌握了流量,你就有了用户;而有了用户,你就有可能拥有一切。
正如一句俗语说的“流量意味着体量,体量则意味着分量;用户聚焦之处,金钱必将随之”。任何一个互联网产品,只要用户活跃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产生质变,从而带来价值或商机。
百度在PC时代能位列“三霸”之一,主要靠的就是掌握了PC端的最主要流量入口——搜索引擎,可以说“携流量以令各大互联网公司,莫敢不从”。
而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各个互联网公司都有了自己的独立APP,流量不那么依靠百度入口了,自然百度也就渐渐式微了。
现在很多创业公司免费甚至不惜血本也要贴钱买用户,同样也是明白了“流量即入口,用户即金钱”这个道理;也明白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做什么都必须先把流量做上去,才有机会思考后面的问题,否则连生存下来的机会都没有。
二、免费引流、增值付费
中国挣钱的互联网公司前期大都用免费策略来吸引用户,形成用户规模后再通过一系列的增值服务来获利。
因为在中国完全“付费”的产品基本行不太通,首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中“免费”二字早已根深蒂固,大都一副“我用你产品是看得起你,还要付钱?”。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前期收费,那么第二天你的竞争对手立马就会宣布免费,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的用户不断流失,所以只有用免费策略让用户对你的产品形成依赖后,才能在一些基础功能之外的增值服务上展开收费。
微信和支付宝前期都是提现免手续费、还信用卡也免费,将国内用户“瓜分”完毕,且用户已经对两款产品形成依赖后便开始收取一定的手续费了。
此外像WPS基础的Word、Excel和PPT功能都是免费的,但是你要使用一些增值功能如PPT背景、word字体、云储存等就需要开通会员付费了。
三、找准用户、解决痛点
一款好的互联网产品一定是解决了人们的痛点和刚需,比如滴滴解决了人们打出租车难和打车不方便的痛处,美团和饿了么等外卖解决了人们不愿做饭和偷懒的痛处,wifi万能钥匙解决了人们舍不得流量和信号不好的痛处……。总之做一款产品一定从目标用户的痛点和刚需出发,不同目标人群的需求和痛点不一样。比如高中生和大学生的需求就不一样,前者的最大需求可能是学习,后者的最大需求可能是找工作或社交;28岁的都市白领和28岁的工厂小哥哥的需求也不一样,前者的用的可能是抖音,后者则更喜欢快手多一些。
四、功能专注、用户体验
“大道至简”,将自己产品的功能做到极致,使用户体验达到最好,而不是一味地求大求全,迷失产品方向和失去产品特色。尤其在产品发展前期,一定要学会做减法,抓住用户痛点,最大化地放大产品特色,使用户的“爽”和“快感”体验达到极致。
国民第一APP——微信在产品功能和界面上,都只保留最为核心的、用户最为需要的产品功能,其余的都一刀切。因为只有简单到了极致,才能不被超越。
正如张小龙在回复马化腾的一封邮件中就表达了对减法思维的推崇:“摇一摇很难被超越,因为我们已经做到极简”。
五、用户小白、简约即美
永远不要把你的用户想得太聪明,在产品设计时一定要把你的用户当小白,在最短的时间把用户想要的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你就赢了。
移动互联网存在一个 2s 定律:即一个APP或一个界面加载时间如果超过2秒,那么绝大部分用户将不再愿意继续等待,而是直接退出。
所以产品外观一定要简洁明了,内在的功能和操作流程更是要简化,让绝大部分用户能一眼找到其所需。
六、用户参与、口碑传播
“让一个人付出比给予他更能让他有参与感”。不管是产品合计还是活动设计时都要给予用户相应的参与度,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他们自己的存在感以及对产品的满意度和信任度;而当信任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们就成了产品的“死粉”,自然而然地会为产品做自发性的推广和传播,这也就是口碑传播。
小米最早是做手机系统MIUI的,当时黎万强和手下的工程师每天都会在论坛上与用户进行激烈的讨论和探讨,并会邀请用户来一起参与MIUI的一些设计,这使得用户的存在感得到增强;最后当小米要出手机时,这些“死粉”便自发地为小米做口碑传播,最终形成了“米粉”。
雕爷牛腩也是如此,极度在意美团、大众点评上用户们的评价与建议,这会让用户感觉自己的意见起了作用,从而转化为忠实顾客。
七、重视反馈、快速迭代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功夫如此,移动互联网亦是如此。
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盗窃、抄袭”严重的社会环境,如果你的产品不快速上线,那么竞争对手就会上线;一旦竞争对手产品上线形成用户规模后,你的产品再完美也无法力挽狂澜了;因为用户已经习惯那个产品了,不太愿意付出成本来换平台。
所以尽早让产品上线,然后在运营的过程中吸取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最终不断完善。记住产品不是设计出来的,是 “改” 出来的,不必等一切想明白后下手。
最初版本的MIUI仅仅是安卓系统的一个界面,许多大家熟悉的功能比如语音助手、应用超市、防打扰,甚至手电筒应用,都没有被包括在其中,这些功能都是在后来的开发过程中逐渐加入的。
MIUI通过研究用户反应的各种问题,通过每周一次的快速迭代,最终成为了深受手机发烧友欢迎的Android ROM,也间接成就了小米手机。
CF于2008年3月推出,到2010年2月,两年的时间推出了22个版本,平均每个月推出一个新版本;微信从2011年1月推出到年底,在1年的时间里更新了11个版本,平均每个月迭代一个版本,这都是先推出产品抢占市场,后期再来快速迭代完善产品的典型。
当然,任何“法则”的本质最后都要回归到产品这一根本载体上来。产品不过硬,什么法则都是瞎忽悠;只有产品过硬,运用法则才能使你“如虎添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