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凯文•凯利(Kevin Kelly,以下简称KK)的中国之行,我非常关注。除了像追星一样合影,我更多的关注KK此次中国行的一些访谈与对话,并有幸参加了其中一场只有20人参加的私密对话。
作为一个创业者,我并不关心KK的未来学(futurism)理论,我更关心一些接地气的创业思维,比如,创业公司该如何寻找机会,如何去和大公司较量,如何面对自己的成长,尤其在中国3BAT格局下,你们懂的。
在KK和金山网络CEO傅盛的对话中,我得到了部分启发,这场对话难得的接地气,KK举了大量案例,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时代,傅盛也说了很多革命家史,尤其是他们家的产品估计是中国互联网里面活得最艰难的。现在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理解,将对我的一些启发略微整理。
1、小公司如何挑战大公司?答案:颠覆性的竞争都来自边缘。
这个观点最让我受启发。KK的原话是,边缘地区低利润,不可靠,市场小,风险高,但是这些边缘势力会越来越大,最终颠覆整个行业。
KK讲了很多案例,从19世纪的蒸汽轮船,到本田对GM的颠覆,再到IBM、微软和Google。在我的理解,KK想说明两点:其一,越靠近中心,大公司的资源布防越集中,越靠近边缘,薄弱点越多;其二,明天的中心,一定会在今天的边缘中产生。
傅盛的理解更通俗一点,他称之为“差异化竞争”,即“寻找新的分工”。傅盛讲了个案例:金山电池医生,边缘颠覆的典型。这个品类其实金山创造的,一开始没人重视,现在iOS上MAU(月度活跃)做到3000万,Android上轻松做到过亿用户。
不过我还有一个疑问:我知道肯定要选择边缘,但你如何知道你今天选择的边缘,将变成未来的中心?也许它未来变得更加边缘,或者干脆消失呢,现场很想问KK,但是没有机会。
2、如何摆脱3BAT中心化的阴影?靠新老系统协作。
中国互联网一直在巨头阴影下,最早的三大门户,后来的BAT,现在的3BAT。这看上去是创业者绕不开的大山,而业界一直试图推动的是平台型企业能更开放,给创业者一些活路。但问题是,创业者自己的心态呢?
KK对这点有指导,他的观点是去适应去中心化,尽管效率会低,甚至混沌、失控。
这听起来有些晦涩,傅盛做了一些补充。他的逻辑是:大公司往往是在单点上做到极致,3BAT都是这样,它们变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心、肺、肝等“中心”,但是未来互联网和整个人类将成为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其实有非常多的层级,只有新领域的创新和老系统进行协作,才有机会真正成功。
这其实是思维方式的问题。假设我们在胸腔中看,心脏是中心;在腹腔中看,肝脏是中心;在整个人体看,大脑是中心。但换个思路,从中医经络的角度,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又是一种“中心”。对创业者来说,只有打破3BAT的牢笼,才能看到新的中心,新的机会。
3、当创造者击败了大BOSS,自己也变成了大BOSS,它怎么办?自我颠覆。
当你有天也变成了3BAT,又如何摆脱被颠覆的轮回宿命,好吧,可能是我想多了,就好像小时候总担心以后会为了上清华还是北大难以抉择一样。不管怎么说,KK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必须把自己有优势的部分摧毁掉,这很难很难很难。
有意思的是,主持人追问到底有没有哪一家案例是成功的。KK举了IBM的例子。IBM也是多次经过鬼门关,自我革命,最后尝试了一条做服务的路,成了。而反面教材太多了,KK特别提到了柯达,发明胶卷的柯达眼睁睁看着自己被数字化影像拖垮。
其实还有一个成功案例,苹果。以傅盛的话说,乔布斯做iPod,其实就是一种自我颠覆,寻找一个边缘市场的领导位置,然后重新回到中心。我觉得这个案例很有说服力,而且再次印证了“边缘”说。
具体怎么做呢?提炼下傅盛的观点:1、自我摧毁,寻找自己的边缘;2、小组化,激活大系统的创新力,学习亚马逊的披萨饼文化;3、相信人的价值。
对于创业和创新,我感觉KK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在美国看到的一些东西在中国同样适用,关键看你怎么去消化了。
最后,以KK在对话中一句对创业者的鼓舞作结:对于创业者,没有太多的钱,所以你只有被迫去开发,去创造一些新的东西,这是一种幸运。因为这是大公司最稀缺的东西。
上面就是我参加了这场私密对话的一些记录和提炼,比较仓促,也未必完整全面。边整理边念及当初从3BAT这样的大公司跳出来创业时的初心,中间也有过一些波折与动摇,尤其是不仅看到大公司间也在相互封杀,对我们小公司还穷尽模仿时,难免会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