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古到今再到国外,七夕都不是情人节

导语: 七夕节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并能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真不是因为它能刺激消费,而是这个节日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对婚姻家庭的坚守,这种情感诉求才是这个节日能穿越千年不朽的核心要素!

  刚刚有人问我:周四你是一个人吗?

  我告诉他:我不叫周四,谢谢。

  当这条“全文体”刷爆朋友圈时,单身狗们不得不被知道:“七夕节”又来啦!

  每每这时,各家媒体的时尚编辑们都会组织一轮“联合军演”——服装编辑们会告诉大家赴约这样穿搭最洋气;美容编辑会图文并茂一步步详解最甜美约会“妆”;生活编辑们则会为情侣们挑选城中最新潮最有品位的吃喝玩乐之所,还要为男生们推荐有心意有创意不落俗套的礼物……总之就是一轮轰炸式的虐单身狗style。

  还是社会类、文化类编辑有人情味儿,每年这时,他们都会请社会学家、民俗专家做一次呼吁:“七夕节”商业味太浓了、离节日原本的风俗传统太远了、我们一定要努力挖传统节日真正的文化内涵云云……

  可即便年年呼吁,于过节者而言,“七夕节”最终还是更像“七夕劫”,而真正能享受节日快感的恐怕还非商场、饭店、电影院、鲜花店、酒店莫属。

  但“七夕节”之所以能流传千年,并能在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真不是因为这个节日能刺激消费,而是它反映出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对婚姻家庭的坚守,这种情感诉求才是这个节日能穿越千年不朽的核心要素!

  所以不管你计划如何度过今晚,你都有必要知道这个节日背后最原始、最纯真、最恒久的那些味道。

  七夕节≠情人节

  起源:汉代

  别名:乞巧节、少女节

  内涵:

  ●歌颂劳动

  古代七夕夜晚,女子们会穿针引线展示才艺。在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里就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样的记载。可见,“对劳动的崇尚”是古人过“七夕”的目的之一。

  ●乞巧祈福

  “乞”指乞讨、“巧”指心灵手巧,所以“乞巧”是指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

  民间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而织女相传是织造汉锦的巧手,所以七夕这天夜晚,未婚少女们要陈设瓜果、朝天礼拜,向织女祈求自己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的针线活,还会同时祈求能收获美满幸福的姻缘——要知道,是否心灵手巧可是衡量一个古代女子能否嫁得好的重要标准。可见在古人心中,“七夕”还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美好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的意味。

  ●弘扬对爱情、婚姻的坚守

  之所以说“七夕”是中国最浪漫的节日,当然是因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个传说的加入。传说里,牛郎、织女都是“已婚人士”,并且有了孩子,所以“七夕节”不仅表达着人们对理想爱情的向往,更表达着已婚男女之间“恪守承诺”“不离不弃”的忠贞不渝。

  综合起来看,“七夕节”体现的情感元素是多元化的——既有对劳动的尊重、对巧手的向往,也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有对承诺的坚贞、对婚姻的忠诚。

  要寻找到“七夕节”最原汁原味的味道,除了透过这些文字去想象外,更需要身临其境去体会。那哪里才能感受到最原始的“七夕”味道呢?

  甘肃西和乞巧节:七天八夜的“乞巧”已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西和是甘肃陇南市下的一个县,位于甘肃省南部。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也是秦人始祖、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逐渐将祭祖风俗蔓延开来,演绎成了汉代的“乞巧节”。

  西和的女人们以心灵手巧、善织“云锦天衣”的“巧娘娘”为崇拜偶像,经过不断的口耳相传和反复锤炼,创造出了“乞巧歌”,并在游乐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有着文艺内涵的民俗节日——“西和乞巧节”。

  ↑用西和构树皮麻纸创作的水墨连环画《西和乞巧》

  “西和乞巧节”至今已传承了1800多年,集信仰崇拜、生活期盼、民间传说、诗歌谣赋、音乐舞蹈、才艺展示、民间工艺等多种元素为一体,是全国范围内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为悠久的“七夕”节日民俗活动之一。

  “西和乞巧节”从每年农历六月最后一个晚上开始,到七月初七深夜结束,活动期间,当地女孩子会聚集在一起,举行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乞求巧娘娘赐以聪慧、灵巧。整个活动分为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七个环节,每个环节均有歌舞相伴,歌词清纯单一、曲调如诉如求,姑娘们还会根据不同的歌曲做出各种形体动作,都与农耕生活及其拜祭仪式相关。

  因其持续时间之长、参与活动的女性之多、程式之完整、传承之久远、唱词之淳朴,“西和乞巧节”被誉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2006年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西和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2008年6月,“西和乞巧节”被增补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东莞望牛墩镇“七夕贡案”:把“巧”发挥到了新高度

  自五代以来,东莞水乡望牛墩镇就有过七夕节“做贡案赛巧”的传统习俗,“七夕贡案”曾荣获“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称号,并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每年离农历七月初七还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手工艺人就开始制作贡案。贡案全由民间艺人手工制作而成,制作团队除了老人外,这几年也有不少“90后”加入;贡案融汇了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手法,布景独具匠心;所有巧物均以农作物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作为制作材料,比如用大米、红豆、绿豆、玉米、花生等制作“五谷丰登”,手工制作七种花、七种果、七双绣花鞋供给七姐。

  发展到现在,望牛墩“七夕贡案”的材料更加丰富、不拘一格,比如出现了以开心果壳制作的腊梅、白米砌成的菊花、洋蒜衣作的莲花、鸡蛋壳制作的灯、矿泉水瓶制成酒杯等等。所制巧物栩栩如生,美仑美奂,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和保存价值。

  日本七夕祭:把心愿挂在竹枝上

  “七夕节:在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明治改革后,为方便记忆,日本的七夕节从阴历7月7日改为阳历7月7日。

  现在日本有三大七夕祭祀,分别是仙台七夕祭、湘南平冢七夕祭和清水七夕祭,每个地方都演绎出了自己独特的七夕庆祝方式。比如在长野县松本、新泻、山梨等地区,一到七夕,各家各户就会做一些人偶挂在自己的门前,寓意希望“能缝制出越来越漂亮的和服”“能够将孩子顺利的抚养成人”等。

  除了各个地区特别的风俗习惯外,日本纪念七夕还有个共同的习俗——就是把写着愿望的纸条挂在竹子上面,这个习惯从江户时代流行至今,并且只有日本才有这样的七夕习俗。

  快接近七夕的日子里,日本很多地方,比如商店卖夏季服饰的地方、超市结款的地方都会放置竹子树,日本人会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带一根线的纸签上,然后把写好的这张纸签系在竹枝上,祈祷自己的愿望会实现。

  据说一开始,是孩子们想利用这个节日向织女祈求一双巧手——传说中,织女心灵手巧,七夕这天她与牛郎夫妻相会,心情自然大好,这时向她祈求,愿望实现的可能性就很大了。随着时间的推进,织女的责任越来越大,她不仅要负责赐给孩子们巧手,还要负责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比如考试合格啦、爸爸不要再那么凶啦、妈妈多买些零食给自己吃啦等等。

  东京迪斯尼乐园每年夏季都举行七夕纪念活动,此时,米奇与米尼会扮成牛郎、织女在园内向游人问候。

  韩国七夕节:这天是个祈福日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是中国习俗,后来传到了韩国。高丽时代,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星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发给百官。

  韩国的七夕节也与爱情无关,更多是祈福。比如,七夕那天,女性要在酱缸台上面摆放着井华水(早晨担的第一桶井水),祈求家庭平安无事,亲人好友平安长寿。韩国有些地方也会在七夕那天祭拜祈求丰收。妇女们还会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希望自己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手艺越来越好。

  韩国的七夕饮食也有讲究,主要的传统食品是面条、麦煎饼和蒸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从古到今  从古到今词条  七夕  七夕词条  情人节  情人节词条  国外  国外词条  不是  不是词条  
热点

 当营销不再以广告为核心

技术与营销的结合日渐紧密,是营销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营销的变化,根源即在于数据的变化。营销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技术与营销的结合日渐紧密。典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