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洗牌,好像这样的话题几乎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但今年,似乎出现的频次会更高一些。随着东风雷诺合资仅仅六年左右的时间便在前段时间宣布退市,落得个草草收场的下场,众泰汽车董事长金浙勇因为九万多元的欠款而被限制消费,国内汽车行业最近的动态好像在表明今年就是一个活火山活跃的年份,随时可能喷涌出更新、更热的熔浆。
乘联会秘书长崔先生曾就雷诺退市发表过观点:“雷诺退出中国市场,体现中国汽车市场进入优胜劣汰的淘汰期。”而上汽集团也曾作出“弱势品牌面临淘汰出局”的行业格局预测评价。种种迹象似乎都坐实了今年汽车行业将会迎来一轮业内大清洗的事实。
2020年的开局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可以说颇为不顺。汽车行业遭受到的影响同样巨大,停产、停工、滞销、亏损;成为了本年度汽车行业开年的关键词,但汽车行业的洗牌并不全然因为疫情的影响,尽管在疫情影响之下,中国车市的连续严冬期被迫延续进入了第三年,但是从反方面来看,这一次的黑天鹅事件却变相地成为了汽车行业洗牌的催化剂。
例如众泰的问题其实不是今年因为疫情的爆发才产生的问题。早在2019年年中,众泰“停产”甚至“倒闭”的新闻就不止一次的出现过,而疫情的原因,原本存在的问题被进一步放大了而已。而众泰汽车在大多数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产品形象,相信不需要再多做什么说明,当自主品牌的竞争从仿造车型的上市堆砌销量向自主研发设计拼硬实力的方向转变之时,众泰汽车已经显示出疲态,也可以说它的惨淡对于这个行业而言并不意外。
除了众泰之外,华泰、力帆、君马、或者被人誉为加油站合作伙伴的纳智捷、号称造出跑车级电动微型车的赛麟等等,几乎都在面临着退市或者倒闭的风险,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无论从产品的曝光度还是从企业本身而言,上述的这些品牌和企业,放在这个市场中的存在感未免有些太低了些。
单纯从全国性的汽车保有量来看,中国的汽车市场其实尚未到达饱和期,甚至“饱和”这个词对于整个中国汽车市场而言或许都言之尚早。根据国家统计局在今年年初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到2.615亿辆,比2018年年末统计数据增加2122万辆;其中私人乘用车保有量增加1905万辆。
看全国统计数据看似很多,但是现实情况中国的汽车和汽车品牌很多,但中国人的车却不多;评判一个国家是否是“汽车大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便是“每千人汽车拥有量”,据统计,2019年的中国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为173辆,这个数字排在南非、伊朗、巴西后面,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个国家的人均GDP都要比我们中国低,排名第一的无疑是美国,千人汽车拥有量为837辆。
提及这个数据的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其实就单独从汽车数量来论,我们国家仍旧处于一个增长空间极大的环节,虽然看似现如今的一二线城市已经开始执行各种各样的汽车限购、限行措施来控制道路拥堵,但其实在高消费能力地区的背后,依然还有很大的一片竞争蓝海在等待着车企们的发掘。中国国内包含合资品牌在内的上百个汽车品牌,数十个汽车企业(集团)自然也深知这其中的道理,如何开垦更广阔的市场依旧是企业家们每一年的年度计划提案中的重要议程,但所有的车企都要面临相同的考验,便是市场淘汰的机制。
实话说中国汽车市场中的企业竞争非常激烈。或许放眼整个世界来说,可能没有哪个国家的汽车市场会有如此严酷的竞争环境,除了各大传统国际车企在国内的合资品牌之外,中国本土的传统造车品牌和造车新势力同样在分食这个市场。因为国家对于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仍然巨大,特别是对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立和工厂的投建,尽管叫嚣了许久的补贴退坡,但实际上在市场端,新能源汽车(包含传统和新势力)都在受着优待。而在这呈现三角形的竞争关系下,海外车企(合资)、传统本土车企和新势力,彼此之间都赋予着对方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面对着诸多的机会。
换句话说,未来数年内,可能还会有更多的品牌相继倒下,同时也会看到有某些品牌逐渐成为市场中的主流,这是市场优胜劣汰原则下必然的过程和结果,而能够存活下来的,必定是精英,就例如手底下子品牌众多的大众集团和通用集团,也许在某些特例产品表现得不如人意,但这两大集团,想必谁都不会认为他们是汽车行业中的“弱势群体”。
正如当年提出的“赶英超美”的一般,欧美国家的任何一个单一市场,汽车品牌或许都不如中国汽车行业这般密集,刨除合资品牌之外,本土品牌是否需要像现在这般百花齐放?笔者的观点是并不需要,现如今的市场虽然看上去品牌繁多,车型也有非常多的选择,但其实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在汽车生产全球化、供应商体系成熟化的前提下,不同品牌使用相同产品的现象屡见不鲜,举几个例子:博格华纳的四驱、博世的ESP、爱信的变速箱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配件产品早已经布局在各个品牌的车型当中,但消费者很可能只买A不买B,最终导致B车型和品牌无奈退市,这又是为何?这就涉及到品牌、口碑、质量品控等等在车型本身以外的更关键的因素,是否能让消费者觉得靠谱。
但也许,这也正是汽车企业成长,国内汽车市场环境变得更好之前的必经之路,中国汽车要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史上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品类,或许就需要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洗牌”,才能真正地实现从汽车消费大国到汽车工业强国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