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简单的比喻:创业者融资就是营销和销售的过程,创业公司是产品;更本质一些说,创业者出售的是信任、信心和预期,是让投资人相信你能在未来十年中持续创造价值的预期。
为了提高与目标投资机构成功达成交易的几率,创业者应该明白和做好这几件事:怎么与投资人建立信任,投资机构是如何决策的,应该认识这个决策机制里的哪些人。
怎么与投资人建立信任
1.提前了解投资人
在与投资人(包括相关人士)接触之前,一定要提前对他们进行了解。创业者可以通过目标机构的官网或其他一些渠道,弄明白他们正在做什么,正在关注什么。这样在正式接触时,双方才能更好地对上频道,而提前做了解,也会让对方感受到尊重。
2.无需防守、不要撒谎
无需防守的意思是,投资人会在与创业者接触时问很多团队和公司的情况,有很多部分甚至对创业者很有挑战。这时一些创业者就会进入防守姿态,刻意去回避这些问题,或者在回答中有所保留。其实投资人在问这些问题时并不带有个人感情,也不是刻意去挑战谁,他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你的团队和公司,以做出更好的决策。这个时候创业者越开放,越能让投资人了解你,也就更容易获得信任。
与有所保留相比,更糟糕的是说谎,比如提供假数据,或者夸大自己的成绩。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投资人会更加谨慎,说谎很容易被拆穿,而后果不仅是一次的融资失败,也会让其他潜在投资人对你失去信任。而即便创业者的一部分数据不那么好,能够诚实披露,也会让投资人增加对你数据的信任程度。若公司在团队、商业模式等方面有突出之处,投资人仍会认为你是一个好公司。
3.保持真诚
保持真诚就是既不过度自卑,也不过度自信。融资是一个双向的选择过程,投资人要选创业公司,创业者也会选投资机构,双方是平等的。创业者不用因为自己的公司在某一方面没那么突出就觉得底气不足,也不能因为自己的公司很优秀,成绩很好就过于强势。创业者始终保持不卑不亢地真诚态度,在融资中争取自己合理的利益就好。创业是一个长久的旅程,一时的成功和失败不能证明什么,持续地创造价值、成长壮大才值得称道。
4.持续地跟进
融资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创业者与投资人的相互了解都需要时间和过程,很可能双方的第一见面和交谈不会马上有一个结果。这时创业者应该做的不是放弃这个投资人另找别家,而应该持续地跟进,争取第二次、第三次的会面。如果投资人对创业者的项目确实有兴趣,这样的过程是自然而然的,在对项目有了更深的了解后,给出TS的几率会有提升。
投资机构是如何决策的
不同的投资机构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决策,因此提前了解目标机构的决策机制非常重要。
一些机构是“共识驱动”的,对于某一个项目的投资,会由所有主要投资人进行投票,达成一致,或大多数达成一致,才会投。
另一些机构是“责任制”,会由一位主要的合伙人来主导某一个领域或赛道的项目,他会在内部推动自己负责的项目达成投资。
但是无论是“共识驱动”的机制,还是“责任制”,机构内都会有规模大小不等的“投委会”存在,投委会内部会对目标项目进行专项的讨论,并会集体决策。一些机构会有正式的投票,严格根据投票结果做决定(这其中会有一些合伙人拥有“一票否决权”)。另一些机构虽然不会严格按照投标决定,但是合伙人之间也会充分了解和讨论,尽量统一意见。
所以创业者需要提前了解目标投资机构的决策机制是哪一种,哪些人是自己应该认识的。要明白该怎么做,接着往下看。
应该认识这个决策机制里的哪些人
要影响目标机构里合适的人,首先得认识他们。这些人包括机构合伙人,机构里的其他投资人,以及被投企业的CEO。
1.合伙人
最重要的就是投资机构的合伙人。因为他们通常在机构中具有最大的决定权,并且他们经验最丰富,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你的价值。创业者需要弄明白的事情是:
这个机构有多少位合伙人?
哪些合伙人正在关注你的公司所在的领域和赛道?
哪些合伙人比较乐观,哪些比较苛刻?
哪几位合伙人具有推动项目最终决策的权力?
这个机构的投资决策机制是哪一种?
2.机构里的其他投资人
除了一些规模较小,追求极致效率的机构,大部分投资机构会有投资经理、投资总监等其他投资岗位。这些投资人通常会对投资项目进行前期筛选,是创业者与投资机构接触的第一个窗口。虽然相比合伙人,他们的对项目的决策权没有那么大,但若你的项目足够优秀,他们就会推给合伙人,并且也能通过他们了解更多这个投资机构的相关信息。
3.被投企业的创始人
认识被投企业的创始人,意义在哪里?创业者可以通过他们与目标投资机构搭上线(对于投资人来说,自己被投企业创始人介绍的项目通常质量最高也最值得信任),同时也可能得到更加真实的信息。在与投资人进行前期接触时,创业者更多获得的是融资相关的信息,对于投后的信息却不了解,而与被投企业CEO接触,则能得到一些投后服务的信息,投后服务对于创业公司能否顺利成长,其实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怎么与投资人搭上线?
在国内,创业者想要主动地接触投资机构,可以通过以下这些渠道。
1.直接的BP投递通道
无论是官网还是微信公众号,很多机构都开放了直接的BP(商业计划书)投递通道,有意向的创业者可以很方便的投递。但是这种方式的门槛较低,除了极少数机构(比如阿尔法公社)能直达合伙人外,都是投资经理一级的人在看,一些优秀的机构很可能因为判断失误被埋没。
2.第三方机构组织的活动
创业者也可以参加一些第三方机构组织的活动,例如各种创业大赛、峰会等。在这些活动上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投资人,但在这种场合,创业者与投资人的接触还是比较浅,不能让投资人对自己的项目有充分的了解。
3.投资机构的自有活动
最好的机会通常是参加投资机构自己举办的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Demo Day,也可能是各类主题分享和交流会。Demo Day不用说,目的就是选项目。主题分享和交流会,虽然看似没有直接的融资目的,但投资人与创业者可以有较长的时间面对面接触和交流,因为有主题,赛道和领域的匹配度也很高。即使一般不会马上达成意向,但经过面对面的高强度碰撞,效果肯定是好于只看一份BP,或者简单地聊几分钟。
本文部分观点综合编译自Medi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