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外挂抢茅台、放虫子进酒店、年入数十万,315也是我们职业打假人的“捞金盛宴”

315到了。

但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同时,另一个相关的灰产“职业打假”行业也在这几年逐步进入公众视野。

职业打假人,是伴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惩罚性赔偿制度而产生的一个群体,它并不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目前也没有对此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有些人认为,职业打假人就好比啄木鸟,遇到有洞的大树就会坚持抓出更多的害虫。

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职业打假人最后的目的不是矫正市场乱象,而是通过大规模采购有瑕疵商品,对商家进行高额索赔。

本期显微故事讲述的是职业打假人的故事:

在职业打假人的背后,也逐渐形成了分工严密的灰色产业链,比如组建打假团队,成立分享信息和交流经验的 QQ 群,师傅收徒弟传授打假经验等。

为了获得高额的惩罚性赔偿,职业打假人故意大量购买有缺陷的商品,甚至在找不到假商品的情况下,故意制造假商品,把符合要求的商品伪造成为不符合要求的伪劣商品,以此来碰瓷,实现对经营者的敲诈勒索,严重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

尽管2020年1月1日起,已有法规指出只有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与经营者有消费权益之争的,投诉后才会被接受处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依然有很多潜伏在灰色地带的职业打假人游走在市场之中。

以下是关于他们的真实故事:

打假一次赚10万元

“先交500元培训费,成为和王海一样的人” 

邱四46岁  职业打假

三个月前,我成为了一个职业打假人。

当时我还在工地上打工,空闲时间在网上看到了一则关于职业打假人的培训,我怀着好奇的心态加上文后留下的QQ。

对方告诉我,要做职业打假人必须先交500元学费,学习他们的打假课程。考虑到钱也不算特别多,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我就交了。

没想到,干三个月收入就远超过我在工地搬砖赚的钱。

打假课程主要是教授一些经验和技巧。讲师说,要靠打假赚钱,一是靠勤奋学习,二是有渠道。

图 | 职业打假人的培训教程

授课过程中,我想到了一次之前的经历:

我平时喜欢烟酒,有次去小卖店买烟时遇到有人闹事。对方说从店里买到的午餐肉没有标注日期,是假货,就联手四五个人一起起哄说老板卖假货,还扬言要去举报他。

店家一看就慌了,赶紧赔礼道歉去商量,闹事人轻松的获得了远高于午餐肉罐头的几百元赔偿。

我回想起,上次买到的红塔山似乎确实味道不太对。经历了这件事和打假培训后,才意识到这店主多半是真的卖假货了。

打假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既监督惩戒了这些不法店家,同时还能拿到一笔不小的赔偿。

那帮人就是一群有组织的“职业打假人”。轻辄百元,动辄千元,一次打假所得都比我一个月的工资都多。

我也带领着工地的几个小兄弟效仿这些打假人的做法。

老实说,第一次还是有点心虚发抖的,但我们人多,店家又确实理亏,最后还是不得不给了我远高于一包烟钱的1500元赔偿。

我比较崇拜王海,人家是真材实料,去搞法律研究,真正用事实说话吊打辛巴。我还关注了他开设的网站,看到里面把“职业打假人”分门别类。

强中自有强中手,当我看到排在首位的“一级职业打假人”居然不是他,忽然对这个行业更肃然起敬了。

可惜我的文化程度不高,不太了解打假中所牵涉的法律细则,但这也不影响我作为打假人的收入。

图 | 职业打假人排行榜

尤其互联网电商兴起后,我发现这些电商企业更值得职业打假人关注。

我也有好几个“福利”群,专门找电商商品漏洞,推出打假“福利”。

在职业打假的5年里,我最高的收入来自一次对某电商平台巴沙鱼产地的质疑,当时平台赔给我10万元。五年来,我靠打假先后得到近20万的收入。

当然我也有过失败的案例,这个就不说了,白白买了那么多没用的商品,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去打假时常让我有种“侠客”的快感,有钱后整个人的形象也提升了,谁能想到从前的那个建筑临时工摇身一变,另有乾坤呢?

最近我有点疲惫。最近官司的博弈太耗费心力,另外还有很多年轻人都加入了“职业打假人”行业,跟我们竞争。

百度和微信一搜索就能看到N多的职业打假人课程培训,名字也时常在市场监管局的黑名单里,感觉这一行似乎也遇到了瓶颈。

但是,我不做这些,还能做什么呢?

飞天茅台引来恶意投诉

“我们正经营业,实在不想再交保护费了”

文丹  33岁  某电商GR

最近我处理最多的投诉就是关于茅台的。

去年11月,我们平台开展了一次飞天茅台促销,每瓶价值1499元。按当时的市场价来说,如果抢购了,转手一卖就净赚1000多元。

我们设定了一系列规则来减少恶意抢购的风险。

首先你必须是平台会员,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才能获得抢购资格,如果使用作弊软件则直接被取消资格。

其次,每人每月只有两次抢购机会,抢购需要提前一天预约。

我们的初衷是让利给真正喜爱这款商品的消费者们。

然而,当处理投诉时我发现,太多用户用单一IP地址、外挂软件重复多次抢购,用软件抢购一次相当于正常用户的10000次。

换句话说,这些人成功一次,就有会让真正的用户失去10000次机会。

技术人员调出密密麻麻的后台截屏,十几个投诉电话,搜索到的IP具体的信息地址都是相同的区域和不完整的,如果快递送达需要电话提前联系,很明显的恶意投诉。

他们因为作弊连续几日没有抢到茅台,就投诉12345说电商平台虚假宣传,根本没有茅台。

有些特殊的投诉人还拥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黄牛又是“职业打假人”,收到茅台后开始退货(获得抢购资格的货物)。

他们还经常在购买大米后故意投诉米中有虫,但我们从拍下的照片看到,两种类型的米和虫子掺和在一起,分明就是造假。

图 | 当时我们接收到的投诉订单

快递送到茅台确认消费者验收后,会通过手机验收密码确认本人无问题签收,还是会有人动歪心思,用针头抽掉酒体再谎称漏液再投诉质量问题而退货……

除了一系列无理的投诉,还要面对监管制度认定的“满意度”评价:

如果企业一个月2个客诉解决不满意,将被约谈,甚至影响企业的排名。

这里不问缘由的评定,不但市场监督管理局执行工作量增大,企业也面临层层叠加的压力,但,目前别无他法,我们能做的也只有陈述和寻求政府相关部门帮助。

现在我们对这些促销真是加倍紧张,我们赚不到什么好处,还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但是当企业这些促销做的少了,最后受到影响的人依然是大部分无辜的消费者啊。

茅台引发的打假风波

“我见过太多奇葩打假案例,职业打假人不能被纵容”

许朔  男36岁 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

曾经有人问我,在所有的投诉处理中,最奇葩的案例有哪些?

回顾在我负责市场监管工作的5年中,对于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投诉,绝不姑息。但伴随着还有大量增加了繁重工作量的无理投诉,有时候也会让你啼笑皆非。

简单举两个前几日发生的投诉案例吧,一个消费者在7年前买的牛仔裤,穿坏了要求退换。

还有一家电商网站已经在两年前注销并通知过消费者兑换积分了,其中一名消费者两年后才想起积分的事情,打电话投诉要用积分兑换电吹风机。

负责人为了解决事情干脆自己掏钱买了吹风机给他,结果他过了几天又开始有其他的无理要求,不想要吹风机了,想兑换个别的。

像这样的无理投诉,我们肯定不会一味纵容。

结果就是,消费者反复的去投诉12315和12345。所以,不止是商家,遇到不讲理的“消费者”的“执念”。我们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会面临被起诉,去法院配合进行陈述。

最让人头痛的客诉,莫过于最近的茅台的抢购活动了。

茅台集团和多家电商平台签订了销售&活动协议,进行茅台的让利和限量购买。

由于1499元的价格与市价2899元之间的利润空间巨大,转手就可以赚个几百到千元,甚至回收的酒商或商店会主动上门。

虽然各电商平台上线了不同的活动规则做规范限制,但黄牛们依旧层出不穷,使用购买点击量的软件进行抢购,大量刷屏。

最夸张的是:在一个月内我们集中收到上百单的12345投诉处理,一时间工作量陡增,顿时压力山大。

图 | 最右边标红的是单个IP的抢购次数

这肯定不算企业自己本身承担的投诉量,所以主要诉求就是我要抢到茅台,虽然活动的游戏规则并没有说过每一个人都能抢购到。

我们反复和电商平台沟通,协助他们修改页面漏洞,规范规则。

除此之外,还要面临着上层监管部门的对我们企业监管工作的考核。几百单的客诉,可是不小的体量,目前,政府政务部门的考核标准是以满意度为标准。

我们的本意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着想,令其满意,没想到却成为黄牛和职业打假人们的跳板。

目前所遇到的问题就是:当恶意的投诉也需要用满意度衡量,合法合规的企业也将受到冲击和影响,我们的工作变得两难。

其实,职业打假人也会分三六九等,大多数的还是小鱼小虾,只是为了贪小便宜。

真正的职业“打假人”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瞅准了大企业才下手,通过投诉要求处罚,施压企业“协调私谈”,收取“保护费”,至少在一段时间不会被投诉骚扰。

据我所知,判断是否是“职业打假人”,除了像王海这样声明远播的“职业打假人”外,主要就是通过消费者的投诉频次,再看他是否在购买一款产品后找到漏洞,再次购入大量的同款商品的表现。

具有一定经验的职业打假人在电商网站上凭借一款商品上押宝,就能钓到“大鱼”。

曾经某家电商的运营人员因为把精品食盐的价格的11元误填为1元,而导致职业打假人组团哄抢,一次性损失的十几万。

虽然现在的判定更加人性化,给合法企业以保护,但还是要提醒企业要更加谨慎,因为这些头号的职业打假人都是法律界的“精英”,很可能比企业的法务部门还要深谙此道。

职业打假人的出现,虽然对很多确实存在问题的不法企业企业产生监督和震慑得到惩罚,让企业不得不去改善和规范。

坏的一面则在于:利用企业的疏忽以及钻政府的规范政策的漏洞,转化成为他们的捞金手段,而这是我们最不希望看到的。

酒店常遇到打假人“卧底”入住

“大号负面新闻坑钱最容易咯”

vivian 女28岁 五星级酒店公关经理

我从事酒店PR工作7年,见过各种各样的奇葩打假

就说上一周,客服和我说接到房间客人投诉有噪音,又吵又闹的要求我们赔偿精神损失,想让我们去看看如何处理。

总经理这种情况见得多了,对方要求免费住、再给三张房券,他也全部满足了。我们其实知道客人是摆明找茬,但确实有些地方是我们疏忽,如果因为争吵打扰到其他客人也会得不偿失。

还有一次,我见过一对来住店的老夫妻把虫子放在行李箱,住店以后就放出来,接着诬陷我们房间不干净。

我们是高端国际五星级酒店,每天清扫消毒也是高标准,怎么有那么数量可观的虫子?

在房间了解情况时,我们亲眼看见从她的行李箱里还钻出了两只,摆明了就是自己带进来的。但我们也没办法对入住客人进行开箱检查,之前更是没有刻意去拍到“证据”,只能自己认了。

对方开始要钱,我们肯定不能认同,为了降低损失成本,我们承诺了免费入住三天,给予在酒店除节日和周末入住的6张房券作为补偿,对方不同意,后来我们说,如果实在不行就报警吧。

对方说还要耽误自己时间怕麻烦,就勉强答应了。

这样还算是解决比较顺利的,更有一些“职业惯犯”不仅收了你的补偿,转头又去12345投诉我们。

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自称“自媒体人”的无良媒体,他们通常是主动花钱入住酒店,其目的就是在于找出酒店的问题,鸡蛋挑骨头,进行勒索。

这还和酒店试睡师的客观还不太一样。

他们先是写了大量的文字内容,图文并茂地把酒店批评的体无完肤,在拍摄角度上也故意劣质,放大缺点,然后就等着酒店找上门去。

如果酒店不予理会,他们就会主动打电话冒充咨询的客人,说在网上看到我们酒店的不良信息,想要预定酒店但是有些担心种种……

我们PR就会疯一样的在各种旅游圈里找人,在自媒体的后台不停的私信他,直到联系他谈妥条件到删帖为止。

这里的猫腻在于:主动找到该“自媒体人”,首先酒店自己就先输了,利用酒店不想扩大网络影响的舆情处理,“职业打假人”也能因此拿到更多的“补偿”。

而有些主动找上门的,反而“补偿”要求的心理价位也会降低,或者你比他硬气,并不在乎这些影响。

大众凭借网络搜索很容易相信“第一印象”,反而觉得“无良自媒体人”说的更真实。

然而,这种“职业打假“的自媒体人不仅仅是在酒店领域,还存在各类商品、甚至金融领域。

因为我一位在金融公司工作的朋友就曾告诉我:“现在什么赚钱更容易呢?”

“当然是大号的负面新闻喽!”他就曾经去替公司办理过公众大号10万元的删除内容的危机攻击。

化妆品打假成“捞金盛宴”

打假成功一次最少拿5万,上不封顶”

张静怡 女34市场监督管理局监管人员

最近,职业打假人都比较喜欢盯着化妆品行业。

原因是,去年年底化妆品消费者政策法规进行了系列更改,处罚的力度增大。其中指出:

“违法生产经营的化妆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以5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货值金额超过一万元的,并处金额15倍以上30倍以下的罚款;”

此外,“化妆品原料注册人、备案人未依照本条例规定报告化妆品新原料使用和安全情况的,处5万元以上20万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以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罚款。”

图 | 相关法规细则

这些条款本意是规范市场,但也成了很多职业打假的人的捞金盛宴。

他们觉得有机可乘,一旦发现,趁机“敲诈”企业,就可以获得更大的赔偿费,如果企业不予理会,会进一步要求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处罚,企业自认理亏,只能给他补偿的封口费。

所以预案一发布,还没有正式执行时,他们就已经趴在某个化妆品牌集中的区域了,专门盯梢某些重点电商企业的化妆品供应链。如果不够跟随政策法规的动向,就很容易被钻空子。

职业打假人最常用的手段有哪些?他们对政策的解读比企业都认真。

比如,新增的内容说明:

“用于染发、烫发、祛斑美白、防晒、防脱发的化妆品以及宣称新功效的化妆品为特殊化妆品。特殊化妆品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后方可生产、进口。国产普通化妆品应该在上市销售前向备案人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图 | 相关法规细则

一些电商网站上售卖的美白产品供应商为了招揽顾客,把“美白”“祛斑”作为广告宣传的内容,而实际并不具备检测功效,就会被有心的“职业打假人”举报投诉,要求赔偿。

我们特此对管辖区各企业召开会议,特别强调凡是上线提到“美白” “祛斑”的化妆产品及其宣传内容,必须出具相关检测证明。

尽管我们已经提醒大家“职业打假人”的存在,但,仍有一些企业在上下传达的过程中出现问题。

尤其是牵扯到企业各部门比如采购、厂家等配合协调的方面太多,自查过程中不够仔细,每次临检依然会出现纰漏。

这样忽视的直接结果就是企业随时面临赔款风险。

我曾看过很多“职业打假人”在进行投诉时就像个“戏精”。不但声泪俱下,还一度强调身心受到了一万点创伤要求弥补,这的确是很夸张。

虽然很明白这群“职业打假人”的套路,尽量维护企业的利益,但企业真正想要要做不惧怕这群“职业打假人”,还是需要回归企业本身,让质量过关,自证清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茅台  茅台词条  打假  打假词条  虫子  虫子词条  盛宴  盛宴词条  外挂  外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