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月14日的以太Bit大会上,贝塔斯曼亚洲投资基金合伙人丁海鹏、蓝湖资本合伙人胡磊、真格基金合伙人李剑威、蓝驰创投合伙人朱天宇、联创策源主管合伙人元野坐在了一起,讨论下一个创业浪潮将出现在哪儿。
随着互联网向三四线城市快速扩展所造成的渠道下沉,包括80后人群的消费红利,以及移动互联网APP移动端对于各类人群的覆盖,使得过去一年的资本市场出现了消费领域的各个投资热点,比如海淘、母婴电商、最后一公里、物流、农业等等。
在消费升级的这一波浪潮中,有哪些细分行业和商业模式还有机会?
元野:我个人不是那么看好的是伪需求类的产品,仅仅是在我们生存的望京这个圈子或者是在其他地方需要的伪需求,对整个效率并没有特别显著的提升,也没有太多的科技元素和加速流通环节。只是一味的通过补贴等形式获取规模,我们这个基金对这样的项目还是更谨慎一些。
胡磊: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投资消费升级面临的挑战是不一样的。可能你做的行业不一样,想的也不一样。消费升级就意味着有一股新的需求或者是被压抑,或者是被迅速的释放。每个市场的供求比例不一样,可能决定每个市场做业务的方式不一样。
大家在创业的时候想一想所处市场供和求的环境怎么样、瓶颈在哪里。创业公司都是以小博大,就算是拿到资金的支持,也就是几百万美金到一千万美金,选择好的切入点还是非常关键的。
朱天宇: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你怎么让好的东西跳出来,让好的东西更好地卖出去,还有很多最基本的营销手段,或者是技术提升上的运用。
过去两年起来的微商的渠道,今后这个渠道会慢慢成为消费品服务的主要渠道之一。这是两个方面,一个是需求端,抓住本质,我们要好的东西,还是要有品牌的东西。另外一点,从供给的角度,有没有新的工具,像微商这种工具,包括现在最后一公里的物流能力。这些都是以前基础设施不具备的因素。它们拼装起来以后会形成哪些新的服务模式?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用户痛点。
在SAAS的圈子里,中国在未来几年有没有可能诞生超过10亿美金或者是更大市值的企业服务公司呢?
李剑威:我之前投企业服务相对多一点,也观察了这几年企业服务市场的变化。从2011年到现在,美国的云计算服务企业增长非常快。从VC投资的角度来讲,投企业和投服务的比例大概是4:6,投企业的几乎占到了半壁江山。中国的企业类投资确实是比较滞后的,2010年还没有什么基金在投企业。到现在,每家基金或多或少都会关注企业服务。
我们投的很多CRM、人力资源的公司,这几年的增长非常快。有几个做企业投资比较多的基金说今年是企业服务投资的元年。主持人问我什么时候出现10亿美元的公司,我想只是时间的问题,两年、三年一定会出现。
丁海鹏:我认为企业服务市场的投资更难,发展的更慢一点,所以发展的滞后。但是,发展滞后并不等于它落后。当时我们做中石油,一个客户一天的实施费就有几个亿,再加上软件费也有几个亿,像IBM、甲骨文,他们每年可以在中国获得几十亿的收入。只是大家还没有谈到风口的概念。这两年国内创业者的水平越来越高,大家就开始将国外的东西赶出中国,不管是ERP、CRM领域,都开始使用国产的解决方案。从时间来看,正好到了这个时候。
从细分的角度,过去一段时间,大家逐渐的把一些底层的,服务器、存储、网络、虚拟化这些领域逐渐解决了一些问题。接下来肯定是应用层的东西逐渐替代国外厂商,我们也非常关注这个领域的创业公司。
哪些传统行业通过互联网介入改变供应关系会有比较好的机会?
胡磊:大部分的互联网B2B都是供应链的生意,每个行业的绝对体量都是非常大的,这些行业的特征也决定了上下游比较分散。如果只是用to C的互联网的角度来看,每个细分行业都非常性感。但是,to B又有一点不太一样,因为是to B的销售,买的一方对临时撮合的需求、对交易频率的需求都会因为行业的变化而呈现不一样的特征。
To B的供应链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毛利都是非常低的,大家都在做效率的游戏,或者成本低,或者周转快。To B还有一点很困难的是很难用补贴应的方法去拉动用户的习惯,因为B端的用户有自己的特点,有很强的黏性。我们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元野:从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到用户的应用形式上,从情怀来说,我个人更期待在技术上取得一定突破,解决市场效率的问题,或者是从模式上进行根本性的创新。
我看到更多的是在批发环节。传统批发商合作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从科技上和规模经济上彻底改变模式,从上游的经销商到下游的商户,他们也不用你的APP。你就说别人有10%的毛利,我变成2%的毛利,都是为了冲规模融资,仅仅从这个层面上确定自己的商业机会的话,商业本身的稳定性和合理性都会受到很大挑战。真正从科技的角度和效率提升上,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它的规模经济来自于哪儿,它的科技元素来自于哪儿,真正形成巨无霸的企业,才是我们比较向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