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数据、个性化、小众需求的新消费,最大的危险是走向大众化、走向平庸。
冰墩墩也注定会凉,新消费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北京冬奥会,带来了冰雪运动的热潮,也带来了冰墩墩的热销,谷爱凌带盐的元气森林也趁机刷了一波人气。
新的爆品还在涌现,但是关于新消费的讨论,却多是担忧,融资遇冷、亏损扩大、裁员滚滚,同时各种新消费商业模式的缺陷,也相继暴露,并不乐观。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新消费领域,融资项目的金额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根据国金证券的数据,从年初的约50亿元,一路高歌猛进,到7月的巅峰超过140亿元,到8月便骤降到约60亿元,此后,月融资金额,一直在40亿元-60亿元上下徘徊。
今年开年,一些最具影响力的新消费品牌,也相继被看空。与2021年年初,各路资本争抢着进入这一赛道的热闹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22年刚开年,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2021年度预计净亏损约1.35亿元-1.65亿元;泡泡玛特股价跌幅超过10%,创下历史新低;喜茶网被传出大量裁员,虽然已经辟谣,但是压力被并不小……
新消费要凉了吗?
似乎只是以眼球经济为基础、建基于新鲜感的新消费,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洲长以为,新消费依然是一门好生意,但是你未必已经看清——这门生意,建基于全新的商业逻辑。
01 真正的新消费是强互动的,是数据驱动的
要对新消费扑朔迷离的前途做一个判断,就得先理清楚,到底什么是新消费?
有的人说,“小红书感性种草,知乎理性种草,抖音直播带货,最后天猫流量收割”,只要掌握了这个套路就能算作新消费品牌。
这类看法,来源于现实体验中的感性认知,还停留在表象。并且,主要是把新消费当做一种营销热潮或者现象来看待的。
仔细看下来,消费是由人、产品、场景等几个方面构成的,新消费实际上是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重构。其本质,是让消费,从单调的交易行为,变成了内涵丰富的社交行为。
推动新消费的生力军,是俗称“Z世代”的95后,既强调独立,又热衷社交;既喜欢展现个性,又注重分享体验。对于产品的选择偏好,也从过去的实惠分量足,变成精致、重颜值、小分量、个性化、IP化、拍照容易出图。消费的过程,也从过去单调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变成了,一边消费一边分享、讨论。
产品在他们的手中,不仅仅是一个消费品,更是一个“社交货币”。
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原来的单纯的买卖关系,通过直播、会员等等,变成了强互动关系。
因此,在整个经营模式上,需要产品、运营、数据,三位一体的紧密配合。这就要求品牌具有高度互联网化、数据化驱动的基因。
由此可见,新消费不仅仅是一种营销噱头,更是一场消费升级和一种商业模式的革新。
02 被线上与资本改变的茶饮行业
对于这个热门新赛道,资本又是如何布局的?以新式茶饮为例,可以非常清晰看出其发展趋势和规律: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可以看出,新式茶饮的品牌,最显著的代表,有奈雪的茶、喜茶、沪上阿姨、乐乐茶、古茗、七分甜等等。
这些品牌,很多成立时间都比较早,最早的古茗,是2010年成立的。
但是,它们受到资本的追捧,则是在疫情期之后发生的。从2020年到2021年的上半年,是资本密集布局的高峰。这段时期,同时也是新消费的概念最为火热的时期。新冠疫情的爆发,让餐饮业普遍受到重创,也正是在这种特殊时期,倒逼这些品牌去寻求新的增长点。新消费的模式,正是在这种环境下走红的。从依赖线下,到线上线下结合,强化品牌的社交属性和娱乐属性。
而且,项目投资金额都非常高,在已经披露的数据中,基本都是亿元以上的。而成功上市的奈雪的茶,融资规模更是高达50.94亿元。
凭借新消费的强大生命力和资本的东风,新式茶饮迎来了逆势增长的大好局面。可惜好景不长,资本的风力在2021年的下半年就大大减弱了。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悲观论调就开始出现了,认为新消费会不会就此疲弱下去。
实际上,这样下结论还太草率了点。2021年下半年开始,经济大环境整体下行。新消费自然也概莫能外。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单独归因于新消费的头上。
新消费的发展,遇到了哪些困境,前途又将如何?这些都需要进行更深入具体的分析,才能找到答案。
03 激进扩张的负担
以奈雪的茶为例,它是港股上市公司,也算是新式茶饮的典型例子。
先来看一下奈雪的茶的“成绩单”。
2022年2月8日,奈雪的茶发布了盈利预警公告,披露了截至2021年12月31日,奈雪的茶年度营业收入约42.8亿元-43.2亿元,净亏损金额约1.35亿元-1.65亿元。
综合起来看,奈雪的茶,营收规模已经翻了几番了。
只不过,净利润却不容乐观,已经连续第四年亏损了。而且亏损金额还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从2018年的净亏损6600.30万元,到2021年净亏损约1.35亿元-1.65亿元。亏损幅度,至少扩大了2倍以上。
从这些数据,最明显可以得出的结论,奈雪的茶不惜巨额亏损,也要坚持追逐体量的扩大。只是,这种策略,必定无法长久持续。
以2021年的中报为例,从奈雪的茶支出的主要构成,就能发现:
原材料的支出金额为6.68亿元,占总收益比例约为31.5%。
人力资源支出金额为6.69亿元,占总收益比例约为31.5%。
两者合计13.37亿元,占总收益比例高达约为63%。
正如奈雪的茶自己承认的那样,当前主要的发展策略,就是“加密”策略。通过快速铺门店,增加门店的数量和布局的密度,用短兵相接的方式,占领市场,跑马圈地。而且,新门店占比比较高,根基不稳,与此同时还需要配备招募大量储备人才,这会对盈利造成不小的压力。
虽然奈雪的茶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寄希望于随着未来门店密度的增加,开新店的比例逐渐下降的时候,盈利能跟上来。
愿望是美好的,但是,这显然没有把其他品牌的充分竞争,大量新门店的盈利能力未必能达到预期考虑进去。届时,新铺开的面有多广,风险和压力就有多大。优势和劣势的转换,也许就在转眼之间。
另一方面,虽然在互联网、数据化和科技创新方面,也有尝试,但是,比重比较小,见效慢。
以2021年的中报为例,奈雪的茶在科技能力建设、供应链、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方面,分别投入为约4.8千万、约6千万、约5千万。
回想起来,奈雪的茶是2015年创建的,2021年上市,历时不到6年,可谓是资本助力跑步上市的幸运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获得上市融资后的奈雪的茶,发展策略相当急躁。
04 小众、个性、社交的消费新逻辑
事实上,新式茶饮,只是新消费细分赛道中的一条。新消费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是由很多细分赛道所组成的,而这些细分赛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比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要大得多,也重要得多。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新消费品牌的诞生,本来就是对传统消费的不同领域,以小众、个性、社交等策略,发起挑战而来的。
新式茶饮赛道:代表性品牌,除了已经在港股上市的奈雪的茶,还有喜茶、沪上阿姨、古茗等等。是当前新消费品牌较为集中涌现的赛道,最热闹、也最具有代表性。其核心模式,为品牌文化+新式产品+门店圈地。其优势在于品牌文化势能上。但是,产品主要靠食材选料、搭配创新,门槛不高;而且,拼门店数量的扩张方式,成本比较重。
因此,这也是竞争最激烈的细分赛道。主要品牌,都在烧钱铺店拼市场占有率,盈利状况基本不理想。其中,奈雪的茶,连续四年亏损;喜茶深陷裁员风波。
代糖饮品赛道:代表性品牌,如元气森林。其核心模式,是颠覆性的产品+渠道营销。以无糖气泡水作为最具辨识度的创新产品,对标传统的含糖汽水。这种模式,难点在于产能和持续的产品创新。产能问题,元气森林直接推动供应商产能实现爆发性增长得到解决,最典型的就是三元生物的成功上市。不过,产品研发的颠覆性持续出新,就困难得多了,如果在被其他对手严重内卷之前,找不到新的出路,先发优势就会消耗殆尽。
潮玩赛道:代表性品牌,如泡泡玛特,已经在港股上市。其核心模式,为IP孵化+盲盒营销。IP是核心优势,盲盒是其主要营销玩法。但是,这种玩法却一直备受质疑。通过孵化出IP,再根据IP推出整个系列,做成普通款、隐藏款等等。而抽中隐藏款有固定概率,而这个概率往往是基于所有生产产品而言,普通消费者难以实现验证监督。由此造成的浪费也被监管部门点名。无论限制抽取概率还是购买上限,都会导致复购率下降、销量下滑、营销成本上升等问题。亟需在玩法上进行创新。
零食赛道:代表性品牌,如良品铺子,已经在上海主板上市。其核心模式,为品牌打造+代工生产+渠道营销。其主要优势在品牌势能和渠道网络上,但是,作为基础的产品生产,却由于代工模式的缺陷,质量问题一直被诟病、质疑,此起彼伏。
加之,一些敏锐的传统消费品牌,也纷纷入局,以品牌合作、内部创新等方式,加入到这场战局之中。以及诸如春节期间大火的预制菜等等,不断有新的细分赛道在涌现。
甚至,最近大热的冬奥会新宠,冰墩墩这个IP及其周边,也算是新消费的特殊类型。
新消费的阵营如此细小而多元,其发展路径又是如此错综复杂,是很多资本狂热入局之时,始料未及的。如今回归理性,也是必然。
05 要从盲目扩张,走向全新的逻辑与路径
新消费品牌,在资本市场遇冷之后,接下来该如何发展下去?这是一道难题。
仔细盘点下来,出路无非两条:
第一条,沿着已经形成影响力的品牌,继续壮大;例如,像奈雪的茶。
第二条,开发、培育更多的小众品牌,形成矩阵。
但是,无论哪一条路,都不太好走。
第一条路,其实是一条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路线。
在赢得规模效应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个悖论:一旦大众化之后,原本那种个性化的表达意义,就消失了,不再“性感”了。或者,用个通俗的说法,作为“社交货币”,就贬值了。甜腻了之后,热情回落,是必然的。这和传统品牌,一开始就冲着打造实惠的大众化产品的路线,结局是截然不同的。采用传统消费巨头走过的道路,进行粗放式增长,遭遇滑铁卢的概率很大。
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优势,辅之以精细化、差异化的运营深耕,不断打造惊艳的用户体验,才是出路。
至于第二条路,就更难了。一个品牌打开局面尚且不易,同时在多领域,和几条战线上的头部对手展开竞争,难度相当大。尤其是,在资源、资金力量相对较弱小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什么胜算。
因此,资本市场降温也好,几个新消费品牌表现不佳也好,都不能说明新消费这个趋势要凉了。只不过,说明,这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规律,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还在用过去的老一套,想要快速砸出一个强大的头部品牌。
作为新兴领域,加上新消费本身的特征,决定了这个领域必然是赛道细小而众多。在探索期,泡沫的出现和破灭,都是正常的附带现象。
狂热的资本退去,留下务实冷静的部分,其实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这样,新消费的升级过程,还能更健康一些,虽然步伐不一定像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