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90后”袁隆平们:退休是不存在的!如果你...

· 世界华人周刊出品 ·

作者:慕江尘

如果有一天你累了,不想努力了,请看看他们。

“魔稻祖师”袁隆平又上热搜了!继“梗王”的新称号后,10月12日,袁隆平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飙英语,畅谈非洲国家农业发展问题。

“杂交水稻”怎么说?Hybrid rice!

网友高呼:“圈起来,要考的!”

袁老说:“退休对我而言是不存在的,退休之后没事做反而会有失落感。” 

网友纷纷对“90后”袁隆平仍然奋战一线表示敬佩。

       

          

      

   

在中国,还有一群像袁隆平一样的“80后90后”科学家。耄耋之年,他们仍奋战工作一线。正是因为他们一生不肯停下的付出,才有了今日昂首世界的中国。     

1:

潘际銮,92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中国自行建立核电站工程顾问,中国高铁焊接技术奠基人 

       

       

曾有一段视频:高铁上竖立硬币8分钟不倒,让国外又一次惊呼中国制造!

超高稳定性的背后,离不开潘际銮带领团队对于中国高铁钢轨焊接的贡献。

1927年出生的潘老,提及热爱的焊接事业仍眼露亮光,至今记得我国第一条高铁——京津高铁修建时,铁道部请他做焊接顾问。

       

京津高铁,一共3800个接头,全都用潘际銮的方法无缝焊接的。

而如今,这项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全国2.2万公里的高铁,共计84万个接头,没有一个是坏的。

不仅如此,潘际銮还在中国第一座自行建立的核电站的建设中,担任了工程顾问。直到现在,92岁的他仍旧带着三个团队,从未放下工作。

      

  

他的发明,累计产出千亿元,而他日常低调无比,以前常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载着68年相濡以沫的妻子,羡煞清华校园里的学子。上了年纪,也仅是步行。

       

       

走过半个多世纪,92岁的潘际銮依然带着西南联大人的精神气:“我不追求别的,钱也不追求,官也不当,就为国家奋斗。”

总结一生,他说:“我这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只爱了一个人。”

2:

林宗棠,93岁

原航空航天部部长,上海重型机器厂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主持建造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下军令状成功发射首枚捆绑式火箭

      

1958年,中国百废待兴,毛主席提出要自主制造一台万吨水压机,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强烈反对。质疑声如出一辙:中国工业基础那么薄弱,连几吨的钢锭都造不出,更不用说水压机的立柱,需要几百吨的钢锭来打。

辗转波折,重任最后交到了林宗棠手中。他带领团队跑遍全国各厂,苦研苏联工程师的电渣焊法,终于在4年后制造出了我国第一台1.2万吨的锻压水压机。

      

多年来,林宗棠常笑称自己是走在高科技前沿的“外行”。

对高能物理“外行”,却在1984年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首台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邓小平对此赞不绝口。

对航空航天“外行”,却敢下军令状造火箭,1988年他担任航空航天部部长,经过两年奋斗,带领团队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E”。

    

       

而现在,93岁的“外行”林宗棠迷上了3D打印。作为3D打印技术的先行者,他还向祖国提交了相关报告,并得到重要批示。除此之外,他还积极为国家科技建设建言献策。被问到外行如何能做成功这么多事儿,林宗棠笑笑说:“这大概是我的运动员精神吧!”

3:

张弥曼,83岁

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动物学家

探讨东亚真骨鱼类起源,为中国找到了石油

2018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医药世家的张弥曼,本励志学医,但响应国家工业化的号召,毅然投身于地质这一国内几乎空白的学科。她被分配到中国地质大学的古生物系,没想到从此对化石入了迷。

作为女生,野外考察要面临更多的艰辛,也要卸下所有的精致。年轻时,张弥曼常常一个人挑着扁担,里面装着重达35公斤的锤子,化石纸和衣物被子等。

行走于荒山野岭,留宿于农家小院,她常常垫的是稻草,盖的是烂棉絮。在缙云附近的磨石山,睡觉时甚至有几只老鼠从她脸上爬过。

一顿饱,一顿饥,练出了她超人的饭量:可以就着几块霉豆腐过日子,也可以一顿饭吃下一公斤。

      

饶是如此,张弥曼不仅在古生物化石的研究上取得成绩,还为中国找到油田做出了贡献。在大庆油田开发之时,她根据地层中的化石样本,准确推算出石油成油的地质时代,帮助地质专家寻找油层。胜利油田开发,她从亿万年沉睡的小鱼身上,正确指出其的特殊性,为顺利开采提供了条件。

     

半生奉献于古脊椎动物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张弥曼:“她创举性的研究工作为水生脊椎动物向陆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证据。”

基于此,2016年,张弥曼获得古脊椎动物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2018年,她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领奖之时,张弥曼感谢一路走来的相遇,更感谢理解自己的女儿。“在她只有一个月的时候,我把她交给了外婆,当她再次跟我时已经10岁了,对此她从未抱怨。”

当世人觉得作为女性难以承受这些时,张弥曼只轻轻说:“女生应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职业,学会坚持。”

4:

呦呦,89岁

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创制抗疟疾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获得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诺贝尔医学奖,共和国勋章

       

       

提到屠呦呦,感动中国的颁奖词写得最真切: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2015年,屠呦呦开创性地从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而在此前,蚊虫叮咬就可传播的疟疾,几乎无药能完全医治,唯一的预防方法就是杀灭蚊子和蚊子的幼虫。一旦患上疟疾,得不到及时治疗甚至会发展成脑疟疾,导致脑死亡。

       

      

面对疟疾大范围传播的情况,屠呦呦站出来了。她首先以个人走访,整理出了640个方子供研究者参考,其中就包括青蒿

研究路漫漫,屠呦呦而后提取筛选200多种中药,无一成功,青蒿的治愈率也仅有68%。

直到1971年,经历了100次青蒿素的提取失败后,出现了对疟疾100%的抑制率!

随后,为检测青蒿素的毒副作用和在人体的使用剂量,屠呦呦和两位同事以身试药。从片剂到胶囊,从小范围试验到世界卫生组织全面推广,疟疾终于被青蒿素干掉了!

      

       

作为个人重要作品,屠呦呦把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给了祖国,“青蒿素不是我屠呦呦的,是属于国家和人民的。”

而今,89岁的屠呦呦仍未停止青蒿素的研究,希望进一步提高对于疟疾的耐药性。不久前,屠呦呦开始利用青蒿素治疗号称“不是绝症的绝症”——红斑狼疮,并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5:

张亭栋,87岁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教研室主任,教授

以灵癌1号治疗M3型白血病,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以岭整合医学奖

      

       

很长一段时间,张亭栋在国际学界默默无闻,这或许是因为他职称头衔和参加国际研讨较少的原因。作为与屠呦呦一样中药西用的科学家,张亭栋一直致力于白血病的研究,创设性地从砒霜(三氧化二砷)中提取治疗白血病。

他说:“我只是想通过这个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好这个病,想着必须要拿出真实的东西。”

      

      

时间追溯上世纪70年代,时任哈一大中医科主任的张亭栋,听说有一个民间老中医利用砒霜,蟾酥等毒物治疗恶性肿瘤,后来有一个药剂师治疗好了母亲的皮肤癌,张亭栋立刻前往,试图在“血癌”上打开缺口。

武侠小说中,砒霜可谓回天乏术的存在,历代名医,对砒霜治病慎之又慎,张亭栋也不敢轻忽。他寻访已故朝鲜族药剂师韩太云,随后将原方拆解,进行体外抑瘤试验。

      

      

严密验证后,张亭栋开始提纯砒霜,最终精制成亚砷酸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如今,砷剂对于其他门类的癌症治疗效果在进一步研究中,张亭栋对这漫长的研究路满怀希望:“这是治病救人,关乎人命,不能急于求成。”

6:

张效房,99岁

郑州大学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国内眼内异物研究奠基人和眼外伤专业学术带头人,至今仍然坚持临床一线

        

如果你去郑州大学附属医院的眼科,上午9点不到,就能看见99岁的张效房已经在病房坐诊。像年轻医生一样,张效房也常常加班加点,忙起来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在他的带动下,好几个退休医生也过来坐诊。

“有的病人是多远来等我好几天,我不给人家解决好,对不起病人。”

    

       

出身医学世家,张效房在年轻时就确定要把学医救人作为一生追求。建国之初,工业开始蓬勃发展,但工业厂房安全很难保障,由环境和操作不当导致的眼外伤非常多,张效房决心投身于此,攻克眼异物这个世界难题。

日以继夜的研究,张效房出版了专著《眼内异物定位与摘出》,这本著作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部系统探讨眼内异物的专著,也让无数患者免于失明。

      

      

鲜有人知的是,这位高龄仍然坐诊的眼科专家,因患癌已经做了十多次手术。

有一次肾脏摘除手术,在推进手术室的前一刻,张效房叮嘱护士,要把自己120万元积蓄全数捐出,成立眼科学术基金,激励后辈医生。

国外无数次请他演讲,想要高薪聘请,张效房总是拒绝。他忙个不停,坐诊,辅导研究生,忙着建立一个中国眼科外伤登记中心收集资料,忙着了却自己的心愿。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的经验也是从中国病人身上得来的,我必须把我所有的一切贡献给中国人。”  

       

古有曹孟德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像这样“80、90后”仍奋战一线的科学家还有很多,他们让我们看见,年纪从来不是一个值得忧切的问题。

当下的我们,似乎集体陷入了焦灼的状态,一边焦虑自己现状假装努力,一边在娱乐噱头中消耗为数不多的注意力;一边叹气生命多么没有意义,一边祈祷谁能给碗鸡汤管饱80岁。

何其惭愧!

这些中国的“80、90后”科学家,究其一生诠释着张载那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责任担当!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吾辈楷模!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袁隆平  袁隆平词条  退休  退休词条  存在  存在词条  如果  如果词条  
社会

 卡塔尔是个怎样的国家?

卡塔尔是亚洲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可以用“壕无人性”来形容,到了卡塔尔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卡塔尔面积还没有北京大作为西亚国家,卡塔尔在地图上...(展开)

社会

 山东高端民宿爆满 5000元一晚...

 去哪玩?订什么酒店?  这是国庆节很多人苦恼的问题,  想到热门景区到处人山人海,  就一下子就没了出行的兴致。  而从城市回归农村的“民宿”游,  就受到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