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师是否应该从事教育研究、教育研究对教师成长的作用有多大、教师有没有时间进行教育研究等相关问题又一次受到热议。
从教育的属性来看,教育研究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没有高质量的研究,就不可能有教师的高质量发展,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正如《意见》指出的,教育科学研究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进入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每个教师且行且思,让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成为自己成长的两翼,既能认真进行教育实践探索,也能潜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在研究中探索教育规律、破解教育难题、引领教育创新。
把冷板凳坐热,在研究中成长,需要教师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言,身教大于言传。一个不愿意思考、不喜欢研究的教师,其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是有欠缺的,缺乏对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更多的是在机械训练及刷题上拼时间。无休止刷题的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但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而言,创造性思维才是核心竞争力。因而,只教书、不研究,是短视的、肤浅的。
把冷板凳坐热,在研究中成长,需要教师处理好教育实践与教育研究的关系。“教育研究”与“教师成长”是相长还是相斥,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相长说”认为,研究型教师视野宽广、思维深刻、善于发现问题,能站在教育发展的前沿思考问题,这些优秀品质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助于教师的高质量发展;“相斥说”认为,教师那么忙,哪有时间搞研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研究上,用在备课和学生身上的时间就会减少,学生成绩就会下降,学生成绩搞不上去,何谈教师成长?
把冷板凳坐热,在研究中成长,需要教师的教育研究接地气,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为目的。脱离教育实践的研究是空洞的,对教育实践没有指导作用的理论成果是无效的。教师的研究要基于教育实践的需求,发现真问题,开展真研究。研究的过程要密切联系实践,在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的循环交替中,让研究走向深刻,让实践更加契合时代需求、契合学生的成长需要。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承担着创造知识、文化与文明的使命。为了促进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树立成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的成长目标,把冷板凳坐热,在研究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