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是日本筑波大学国际经营学专业教授,平井志孝。他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商学院读MBA以及学术型博士,对麻省理工学院的明星课程系统动力学有深入的研究,从而发掘事物背后隐藏的模型和动力机制。
是否经过深度思考,与人沟通所得到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教我们如何利用模型和动力机制来学会深度思考,直击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享书中的三个知识点: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深度思考、怎样才能跳出思维定式、
三个步骤实现深度思考。
①
『是什么阻碍了我们深度思考』
是思维定式阻碍了我们深度思考。所以我们必须先充分了解思维定式都有哪些。思维定式大致分为三类。可以说,一类比一类难搞,一个比一个难以克服。
001因果倒置和满足于普通理解。
因果倒置就是单纯以现象作为原因去回答。比如,我说“好累呀“ ,你说“那休息一下吧”。其实我不一定是身体累,还有可能是精神疲惫。
普通理解就是复杂的问题笼统的回答。比如,我说“最近长胖了”,你说“那就少吃多运动”,那么,少吃多少合适?运动多长为宜?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标准就很难执行。
002忘记初衷,偏重过程,失去独立思维。
一个人演讲,说着说着就卡住了,想说什么没说出来,听的人也没听明白,这就是“忘记初衷”思维定式很常见的一个例子。
那什么是“偏重过程”的思维定式呢?比如,我问你,这次发的礼品客户满意吗?你说,我明天就招手调查。那我能从你的回答中得到我想要的结果吗?显然不能。你回答的,只是一个过程,并不是答案。把执行过程当作思考,就是典型的“偏重过程”思维定式。
“失去独立思考”的思维定式表现为,讨论问题时更多地依赖他人的想法。这都不用解释,就是一个人根本自己不思考,就全盘接受了另一个人的想法。
003依赖框架,适应范围、止于关键词、初步假设。
“依赖框架”思维定式就是只是整理信息,而没有进一步进行深度思考。
“适应范围”的思维定势,就是按范围分类,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只建立在传闻上的逻辑。比如,我说:他太较真儿了。你说:因为他是理科生嘛。其实我们想想,这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
那“止于关键词”又是什么意思呢?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关键词,考察、核实。大部分人听到这个关键词,就以为自己完全明白什么意思了,实际上根本没有花时间去思考研究,关键词的背后到底该怎么操作。
最后一种思维定式是“初步假设”。简单地说就是想当然,当问题一出现,自己马上就有了一个假设和判断。
②
以上就是所有的思维定势,你对号入座了吗?
没有深刻地理解上面所说的几种思维定式,我们就意识不到自己陷入了某种思维定式,就无法主动地跳出现在的思维定式。
简单说,想要克服思维定式,进入深度思考,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从行动上进行改变。用四个步骤实现深度思考。
③
『三个步骤实现深度思考』
001建立因果循环模型。
实现深度思考,我们需要先找对原因和结果,建立一个正确的因果循环模型。然后仔细思考彼此间的因果关系,使模型趋近于准确。
在建立模型时,我们要学会区分模型中多种因素与模型之间的关系。确认这些要素,对模型循环的结果是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还是产生消极的减弱作用,这样才能进一步准确理解其背后的动力机制,让结果呈现出来。
002通过改变模型中的重点因素,达到最佳结果。
想要解决问题,需要改变模型。那么寻找模型中的重点因素,通过改变重点要素来改变模型,是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效果的关键。
我们该如何找到重点要素呢?比如,全球气候变暖的例子中,大气中积累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是重点要素。如何才能接近最佳的预期模型?就是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汽车限号行驶、关停并转二氧化碳排放多的工厂,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大气中积累的二氧化碳含量的目的。
003在实践中收集反馈意见并及时调整细节。
王先生推广一种适合做化妆品材料。最开始王先生分析认为,“向化妆品生产商介绍新产品的性能、化妆品生产商了解到新产品的好处,自然会订购了,销售量就会增长”。而事实并非如此。
王先生经过认真思考,找出了卖不出去的原因,新产品推广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如何让对方信任自己的公司以及新产品,这是改变模型的关键。
那么如何建立起化妆品生产商对新产品的信任呢?寻找改变模型的重要因素就成了关键。于是王先生向相关化妆品学会投稿,发表文章,选择有权威的第三方,认可新产品的卓越性能,并让权威机构,强调安全无害,形成“好评”。
找权威机构认证的行动,确实收到了效果,化妆品生产商改变了态度,尝试采购王先生公司的新产品,销售额开始大幅增长。这是他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