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纲五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 “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仁,体现的是对于他人和社会的基本良知;义,是维持社会正常秩序基本要求,是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精神的肯定;礼,是处理内外事务的基本规则,是人们处理彼此关系时赢得对方肯定基本要求;智,是通过学习养成的聪明才干,是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正向能力;信,是处理社会关系取得对方和社会基本关系、赢得对方和社会信任的基石。反过来,不仁不义,见利忘义、无礼、愚昧、坑蒙拐骗,则是一个社会的负能量,反映了人们对这种社会负能量的痛恶,又是统治阶级保持稳固统治的努力方向。进一步看,“三纲五常”除了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道德调节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在确保中国社会秩序的基本稳定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它同样是时刻刻在调节着中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并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纲五常还是一个尺度。它被执行或履行的程度,衡量着一个社会秩序的有序程度,也衡量着一个社会的稳定程度,并衡量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演变,其实就是三纲五常实施状况的缩影。一个王朝的上升期,往往是三纲五常被履行的程度较高;而当一个王朝处于衰落期,往往也是三纲五常执行的衰落期,所谓“礼崩乐坏”,社会关系处于分崩离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说也可能有些片面,敬请高人指点。
三纲五常又是一个深刻的处世之道。君为臣纲,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要求。不管是能臣、宠臣、忠臣,都是以君为核心的,打天下要逐步形成以未来之君为首的领导核心;守天下更要贯彻以君为核心执行能力、父为子纲,是处理家庭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不管任何时候,在成年之前,父辈为了子女都是鞠躬尽瘁、不辞劳苦的,即使在成年以后,父母还要为子孙辈谋长远的幸福,这是人之常情,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果一个人不孝,不懂得尊重父母和报效父母,那他就不值得交往,就会使人缺乏基本的信任。夫为妻纲,是处理家庭关系的又一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上说,虽然这是基于婚姻关系建立起来的,是人类繁衍生息的生存需要。在过去的封建时代,妻妾是要靠丈夫养活,同时丈夫又是最亲近的人之一,是要陪伴终生的伴侣,正所谓“至亲”。即便是在现代社会,一般而言,丈夫是要出去混社会的,见识和阅历一般要高于妻子,故而我们讲夫妻平等,讲的是在法律关系上的平等,人格上的平等,而不是现实生活中八两对半斤的关系。
"三纲五常"作为为中国宗法社会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也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的重要支柱。维持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另一方面"三纲五常"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理论武器,对人们进行思想控制,它束缚了人们思想和行动,压抑了古代人们的自然欲求。过去我们对三纲五常持批判和否定态度的多,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正面作用认识不足,这是上个世纪人们对三纲五常的基本态度,虽然有其时代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不少偏颇。应当看到,三纲五常同时又是是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任何一种文化传统,它的正确与否,往往在于它的持久性。三纲五常至今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中,三纲五常尽管被批评过或者被批判过,但这都无损于它的旺盛生命力。黑格尔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三纲五常的持久生命力彰显了它自身的合理性。窃以为,不管人们承认与否,三纲五常在中国的未来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历史已经证明了三纲五常的生命力,并将继续证明它的生命力。这只有等待未来的实践检验并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