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欧洲大陆的传统强国,在上世纪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二战结束前的70多年时间里,在欧洲所向披靡。
一战前,德国依靠军工产业组建了欧洲大陆最强的陆军;二战前,纳粹党在德国建立了战时经济体制,重点发展军工技术,其军工业超越欧洲各国。
然而,二战结束后,整个世界政治格局被重新洗牌,美国和苏联强势崛起。而德国不仅国力大损,还失去了发展军事工业的能力和想法,希望通过发展经济、组建欧洲共同体等方法来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用欧洲的名义扩展自身影响力。
军事是国家安全的堡垒,德国为什么会放弃军事发展呢?有人认为,德国因为二战元气大伤,再加上政治、军事被美国钳制,领土被四国划分,基本没有自主权,这样的德国自然无法发展军事工业。
美国对德国军事的接管和钳制是德国无法发展军事的外部原因,那么德国内部不发展军事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在美国和苏联冷战的大背景下,德国的军事不管如何发展也不能与苏联对抗,再加上有美国的保护,根本不用担心自身安危。
二战后,美苏进行了半个世纪的冷战对峙,德国因地缘关系,被迫直面苏东集团。再加上,德国因国土面积不大,缺乏战略纵深,东西南部又被欧洲其他国家包围,完全是一个四战之地。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大规模战争带来的伤害已不是德国这样体量的国家能承受的。西德要是有通过发展军事进而称霸欧洲的想法,就会面临传统欧洲强国的联合打压。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发展军事实力已没有大多的意义,再加上,德国的军事复苏会加剧东西方紧张的态势。既然无法战胜苏联,又有美国的保护,德国放弃了军事复苏的想法,用和平的方式充当东西方缓和的纽带。
其次,欧洲政治格局已发生重大变化,德国依靠武力是无法成为欧洲的领袖,因此用软实力来吸引欧洲各国的靠拢是一个上佳选择。
从政治层面来说,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的实力大大衰落。如,二战后,英国的殖民体系崩塌,从世界霸主沦为二流国家,成为美国的小弟;德国在战后受到制裁,大部分军事基地、军工厂被摧毁,军事政治被美国接管,国运跌落深渊。
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美国和苏联强势登上世界舞台的中心,欧洲不仅失去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还沦为两大超级大国争霸的前线。窘迫的境地让欧洲明白,整合各国的资源,完成欧洲一体化才能走出政治经济危机。
然而,欧洲新的政治格局表明,德国已不能通过军事来征服他人成为欧洲的领导者。德国要想获得周边邻国的信任只能放弃武力,用其他和平的方式来成为欧洲的领导者,那就是,建立政治互信、经济共赢的新型关系,用利益引诱别人接受自己的领导,完成欧洲一体化整合。
从经济方面来说,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都得到长足的发展,时代的主题演变为“和平”,在国际政治两极化的格局下,欧洲各国都将心力放在发展本国的经济上,大家的国力大都相差不大。德国位于欧洲的中枢在这样的情况下只得适应潮流,加强和周边邻国的经贸合作,进而发展自身经济。
再次,德国经历了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其社会整体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内民众都具有反战的意识。
二战前,纳粹党为德国民众带来了“经济奇迹”,让民众对纳粹党感恩戴德、信心满满。然而,这种“经济奇迹”(战时经济体制)将德国拖入战争的深渊,给民众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战后,德国实力大损,国土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国内工业体系全面崩盘。虽然,德国的经济因美国的援助(马歇尔计划)而回暖,但这种附带着政治条件的援助和控制让德国人无法接受。
德国通过军事霸权掠夺了大量的资源,不过出来混总是要还的——纳粹党虽然被覆灭,但德国的民众要为他们的疯狂行径付出代价。德国民众在战后进行了深刻的反省,他们认识到战争是残酷的,反战共识深入人心。
当然,这种反战共识也影响着德国整合欧洲、领导欧洲的思路。德国为了顺应民众的意愿,放弃军事扩张的道路,通过和平崛起的方式融入欧洲区域经济广泛合作之中,让德国走出二战带来的窘境,实现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德国基于这种考量,主动与宿敌——法国联合起来,组建了欧洲六国煤钢联合体。随着六国煤钢联合体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加入其中,发展成为集经济、外交和安全为一体的欧洲联盟。而德国依靠自己的工业实力,逐渐成为欧盟的领导者。
然而,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国际形势上还存在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在欧洲及边缘地区,因为政治、经济、社会、民族、宗教和领土矛盾,地区性危机和冲突爆发的可能大大增加;原苏联地区的动乱和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以及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地区爆发局部战争的可能性的增加对于德国来说是不能忽视的潜在威胁。美国大搞贸易保护主义让德美双方的矛盾逐渐加大,德国认识到,美国已经不是一个可以完全依赖的对象,德国需要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