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世界上最好的通用机枪,我们真抄明白了吗?

上回说完了67系列,本篇我们就来聊聊80式通用机枪。由于其正式名称“1980年式7.62mm多用途机枪”太长,所以咱们以下也就简称80式了。

知道67-2 VS 80这个话题在军坛由来已久,所以鉴于此篇必然引起的探讨,首先河马得声明一点,河马是非常非常非常(三遍)喜欢PKM的。毕竟河马在自己“杰克苏”的小说里,自己的武器,是一支装了突击握把的轻机枪状态的,80式通用机枪——而且整条弹链都是曳光弹。

所谓突击前握把,是vz.59通用机枪上这样,将提把折到垂直状态(委托连里军械大能阿福去改的咯,反正国内也是有vz.59通用机枪的),方便无依托抵肩或概略射击

突击前握把在PKM上的使用实例

上图所画的是:小说里美军重启“衣阿华”级“威斯康辛”号战列舰用于岸轰,第一轮炮击就打断了河马的左手小臂,在康复期间,在左臂上套了个金属支架,维持一定的操枪能力,并保护正在复原的骨骼

当年曾有某位现役朋友看了这个设定,历数了我军通用机枪手的各项负重,问我:河马你真的能按照我军标准,来一动带通机加弹药越野奔袭么?我想了想,虽然自己从小算是有一把力气,校运会铅球、铁饼之类投掷项目还能拿些奖牌……但是体能跟现役比肯定不行,必须得开“杰克苏”光环。

年轻时的自己的确有比较好的力量,这也是小说人物设定的基础。不过把80式立姿无依托当步枪使,这个纯粹是YY式的美好愿景了,毕竟光轻机枪状态加100发弹箱,就有7.9+4=11.9kg了

但是世界上有没有能把通机立姿无依托当步枪使的人?有,这位俄军特种部队教官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就是打PK系通机稳如POI的猛人(特别感谢丙探精准的信息发掘找到了这位猛人)

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向中国军人表演“无后坐力”PKM技术

链接:https://weibo.com/tv/v/jCkFWOWIJ?fid=1034:4283395023544870

上文内容,并不是刻意三番五次唠叨小说。只是为了强调我本人,是80通机铁杆脑残粉,曾经以150万字篇幅,证明自己是天地可鉴的忠实PKM Fanboy,并且有自信比绝大多数读者都要狂热。

虽说河马对PKM/80式的喜爱,还赶不上自认的“我永远喜欢”三连:81-1式、恩菲尔德M1917和FG-42;但是PKM以及其国产仿制的80式,在河马心目中也有其专属的特殊地位。比如在这个公众号里,PKM通用机枪,可是差点胜过FG-42,成为我作者名条上的代表武器的。(养鸡:对啊!PKM不比FG-42好看多了嘛!

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除了使用打完后会挂出一大条空弹链算是下次之外,PKM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通用机枪,没有之一(我就武断地把PK系列后来的两种轻机枪优化改进型——PKP和AEK-999算入PKM这个大类里了,毕竟枪机和原理部分没动,因为好到没必要动了)。

如果用可散弹链的话,就是完美了,没有二话讲

而我军装备的80式,是1979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场上缴获越军装备的苏制ПКМС(С是重机枪的意思,不加С就是轻机枪,加了С就是重机枪,英文意思是mounted固定的,转写成拉丁字母就是PKMS)通用机枪后,进行测绘仿制得到的产品。

所以讲80式之前,那是必须要把PK/PKM好好讲讲的。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苏联陆军全面步入机械化,苏联军工系统正在设计一种与之匹配的通用机枪。此时在1955年开始设计,由尼基金与索科洛夫(Grigory Nikitin和Yuri Sokolov,Nikitin的N,就是著名12.7mm机枪NSV的N)两位枪械大师合作的PN1通用机枪已经被认为性能良好,并于1958年投入少量试生产测试,具有非常光明的前程。

PN1的轻机枪和重机枪状态

然而因为外界至今尚不了解的种种原因,苏联军工部门突然让卡拉什尼科夫与他的团队提交一种通用机枪设计参与选型。而就在1959年,卡拉什尼科夫和他的团队,终于完成了AKM改进型(第二、第三型)。

二战中,纳粹德国对冲压钢材的大量应用,使得轻武器的生产性极大提升。只要冲压模具——注意这将是本文的重点——符合要求,压力机叮咣一下子能迅速使材料产生需要的塑性变形或分离。冲压件的特点是薄、匀、轻、强,相比铸件和机加工件,生产加工速度极快。

手边的证明:这俩都是河马的勺子,都是叮咣一下冲压出来,下方的食堂常见薄片不锈钢勺是喝咖啡用的,虽然比较耐用,但是用了不久就半旧并略微变形了了;上面那个德军指示组合餐具的不锈钢勺,用了8年依然可以精密组合起来

于是二战后大家都在尝试在轻武器上应用冲压件。即使稍微有点机械知识的人(比如河马这样的文科生),都知道冲压的好处,但是真的应用起来却一点都不简单。

AK的最早设计是冲压的,但是工艺不过关改回过铣削,尝试着上冲压件发现又不行,反反复复......后来获取了来自德国的技术并进行了一系列攻关,才终于有大家最熟悉的AK——AKM。这也是河马之前提到过的从最早的AK-47到真正名满全球的AKM,耗时12年的改进历程。而即使有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我国仿制AK的56冲系列发展历程,也有类似的艰辛。

AKM,铆钉与弹匣上的加强棱条,是冲压的特征

苏联老电影《马克西姆·佩列佩里察》中出现的AK-47第二型,铣削机匣(弹匣上方的矩形槽),光板弹匣,与AKM区别非常明显

历经12年坎坷之后的卡拉什尼科夫及其团队,不仅挟苏军(乃至整个东方系)标准步枪AKM成功之威势,更是在千百次磨砺中掌握了设计轻武器时运用冲压件的能力。所以在2年后的1961年,卡拉什尼科夫及其团队就提交了PK通用机枪,这个速度,相当的惊人。而PK对比PN1更加可靠,更便于生产的特性,迅速在选型中胜出。不管苏联军工部门是出于什么原因,停下来等了一等卡拉什尼科夫,但“枪王”的杰作,从此就走上了名动天下的历程。

作为家族基本型,PK的外观上与PKM很接近,其明显区别有4点:1.枪管有开槽加强散热;2.枪托贴腮部位未垫高;3.外观较为平滑,加强棱数量较少;4.机匣盖为两个部分铆接到一起,前半段为机加工,后半段为冲压——这一点在后文非常重要。

如今相对少见的PK

托朋友找毛子买的,较为精准的PK通用机枪3D建模,可以看到机匣盖分为两个部分,铆接在一起

在8年后的1969年,卡拉什尼科夫与其团队设计出了PKM,也就是PK的现代化改进型,进一步减重、简化生产、优化操作。与PK通用机枪的具体区别是:出现了改进型消焰器;取消枪管上的散热开槽;机匣盖为一体冲压成型;到处是加强棱条;枪托形状改变,增设托肩板。

注意两挺PKM的销焰器不同

PKM上的诸多设计,都是令人拍案叫绝级别的精彩。

从左到右,弹链制动片、取弹钩、压弹臂三个部件,双程进弹的原理,河马在58式连用机枪(RP-46)那期中描述过了

比如PKM的拨弹臂是个纵向拨弹臂,显然是受到了vz.52/57和vz.59的影响,相比很多机枪打开上机匣长长的拨弹臂骑在枪机框顶上来回运动(M60机枪一旦装填步骤错了,供弹臂就可能会被枪机框上的导柱怼坏,说很多遍了),PKM的机匣盖很空,供弹相关结构位于机匣盖前部

像波兰的UKM,换7.62×51mmNATO弹了,上机匣功里就有供弹臂来适应弹药和弹链的变化了,可以说是PKM家族里的异端

拨弹臂本身受弹簧簧力驱动,在枪机框往复运动时延开槽运动,使得拨弹臂能左右往复运动,将弹链拨入机枪

80式的纵向剖面图,原理上咱的80式和PKM是一样的,毕竟是测绘仿制的

这块金属片,在枪机框运动到中段时,自动顶开抛壳窗盖板,平时无论是开膛待击的枪机框位于最后方时,还是枪机框位于最前方时,抛壳窗盖板都是自动关闭的

请出河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Gun Disassembly 2》,抛壳时自动打开抛壳窗盖板

PKP机枪的抛壳特写,可以看到抛壳窗盖板是自动开闭的

弹链出口,如果不射击,那么拨弹臂不动,没有弹链顶过来,这个位置也是因为弹簧,盖板自动关闭的

有弹链时盖板自动顶开

自动开合的弹链入口,有弹簧控制向下关闭,而入口盖板边缘是弧形的,即使夹着弹链也不会影响供弹

至于拉机柄也设计了盖板,确保武器机匣没有开口,对比上述这三项,就显得很常规了。

自动武器,内部要尽可能保证清洁,避免异物进入,否则就有武器故障的风险,这一点对于机枪来说更是极端重要!自动武器上设计盖板,关闭时仿制异物进入,这是每个正常的设计师都能做到的;比较优秀的设计师,能够做到上膛或射击动作时,盖板自动打开,确保紧急时可以迅速反应,不延误战机……

而“枪王”卡拉什尼科夫做到的是:我这机枪的盖板,射击时会自动开,平时还会自动关!不仅给士兵们提供最大的便利,武器本身还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防止因为射手疏忽或伤亡忘记关上盖板,导致武器在之后的使用中发生故障。

而方便士兵操作的部分,还不止于上面提出的那些。

复进簧导杆是个曲臂结构,方便分解

枪机框与活塞组件也是个曲臂结构,同样方便分解武器

河马是个机枪迷,而且特别特别喜欢PKM,所以当年河马发现PKM在使用细节上考虑如此周到之时,当真是赞叹出声。之前和大家扯过soldier-proof和soldir-friendly的概念,防止士兵弄坏,又方便士兵操作,原本是俩概念,还常常发生冲突,在PKM上是有机统一的!还能说什么?只能说666了。

至于PK系列机枪,名字是Пулемё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那么必然有极度卡拉什尼科夫的地方。

活塞、枪机框与枪机头,下方是AK,上方是PKM(南斯拉夫仿制的M84),当然弹链机枪导气管基本都是在枪管下方的,毕竟要弹链供弹,AK活塞在枪管上方,下方有弹匣

上面是PKM枪机,当然AK是有击锤的,PKM是开膛待击,有个枪机不到位保险(防止枪机向前推弹尚未闭锁时膛外击发弹药)

左边是PKM枪机,可以说PKM就是个为了打更大的子弹7.62×54mmR,筋肉强化版的AK

“枪王”卡拉什尼科夫因突击步枪AK而享誉世界,而他与他的团队完全展现自身惊艳才华与超凡智慧的武器,则是PK(系列)。

PKM甚至有个类似AK的屁股!(机匣盖锁扣)

武器,都是各种性能之间的平衡与妥协,还有个重大外部因素则是成本。而通用机枪,因为其通用使命,可以说是轻武器里最难平衡的了。

通用机枪一定要轻,因为要单人操作,能当轻机枪

通用机枪一定要重,否则使用全威力弹,会导致后坐力会过大,难以控制,在提供持续火力这种高强度工作条件下不够耐用;

通用机枪要有较长的枪管,确保三脚架的重机枪状态下,可以提供远距离较为精确的火力支援;

通用机枪要有较短的枪管,否则导致携行性能差,当不好轻机枪

通用机枪最好贵点,用些好材料,毕竟持续火力压制这种任务是枪械里的脏活累活了,不靠谱不耐久能行吗?

通用机枪不能太贵,不能用什么了不起的材料,否则无法大量生产;

通用机枪射速一定要快,因为这样能确保压制效果;

通用机枪射速一定要慢,毕竟气冷枪管发热还是很严重的,而弹药也理应要节约,确保射手可以有效控制武器,不丧失态势感知能力。

为什么河马敢放言说PKM是世界上最好的通用机枪,就是——平衡妥协的非常之妙。PKM不轻不重,枪管适中,造价低廉生产简便又非常耐用,射速也很稳当,即使没有那位强如人肉“自瞄+无后坐力”外挂的俄军教官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那么鬼畜般的强大,一般士兵也能较好发挥PKM的性能。

这个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军队手中步枪,都是以半自动射击为主,必要时才进行全自动射击的。西方军界更是将苏/俄式更偏好全自动射击的模式,蔑称为“Russian Shit”。

即使是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的一位女学员,身高164cm,体重52kg,这AK全自动射击技术,比起某位游戏主播的“鼠标压枪”,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而实际上,俄式全自动射击已经独成一派(对,和其他正常人类国家相比独成一派),一旦掌握这种奥义,半自动射击只会是更容易。像是Александр Петров甚至他的学生,都能和大家谈笑风生:“Nyet, we don""t feel any muzzle climb in Russia.”

终于,要说我们的80式了。

先说句,机枪虽然开膛待机,但是因为重型枪管,所以是很准的。但是机枪的战术使命不是单发精确射击,毕竟弹链机枪又不是狙击步枪。所以有个人认为的三点“更重要”不能不提,这只是重要的相对比较,不是说哪一方面就可以忽略了。

首发瞄准后,大部分持续射击中“看弹着点”比“看瞄准”更重要;

机枪“在射”比“射中”更重要;

“拆东西”比“拆人”更重要。

需要注意一点,虽然读者们心心念念想着中型机枪下到步兵班,但是我国与80式同期相关技术文献上,都是说仿制的是ПКМС——重机枪型。我们的步兵战术追求的快,对武器的轻便程度要求极高,所以才会有67式虽是通用机枪,但轻机枪状态罕见的情况;因此即使80式大规模列装,还是可能更多以重机枪状态示人。

这篇文章,某种意义上算是养鸡所写仿制米格-17PF的歼-5甲文章的奇特后续。仿制,说简单了就是“抄”,说详细了却有巨大的不同!

慎之又慎和慎之又慎,那也不一样

比如,许可证生产,就是一种仿制,这种情况下,原产国(苏联方面)是提供技术支持的,所以我军5字头型号的那些机枪,总体来说生产制造都较为顺利。

67式折腾了15年终于折腾明白,说明了一点,通用机枪难造。而我们在PKM问世10年之后的1979年,终于从越南战场上缴获了PKMS,军工部门很快就认识到这种“全球最强通用机枪”的优越性,着手仿制。

这种仿制,是另一种仿制——测绘仿制。

测绘仿制说的好像简单,了解各个零件尺度数据如何,我们按照测绘所得图纸,生产制造一套出来,拼起来试试好不好用……

实际上,就算知道了零部件的尺度数据,只是知其然而已,距离知其所以然差的还非常远。按照尺度数据生产出来的零件可以在外观上与原型零件几乎无法辨别,但是许多极为微末之处的细节,原型生产方使用了某种特定工序,是没办法了解的。

“文革”期间的56-1冲锋枪

AK-47到AKM能折腾12年,我们的56冲即使有苏联技术支持也在同样问题上历经艰辛,67式到67-2式折腾了15年。这些武器原理变了么?没有,就是这些小地方折腾来折腾去,反复调节整饬。我们坐在屏幕前拿着键盘,当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不就是什么什么什么……让我想起了某著名主持人说航空发动机不过如此之言论。

关于80式仿制成功,部队试用表达的观点态度,网络上到处都是。姑且,让河马这个热爱PKM,热爱80通机的家伙,说点网上比较少的,和请教大佬和相关方面的所知所得吧。

这是PKM的机匣盖,整个机匣盖是一体冲压成型的

这是我们80式通机的机匣盖,80通机上诸多特点表明,我们仿制的真的是PKM而非PK,后半段是冲压的,前半段却是机加工的,中间有4个铆钉连接

南斯拉夫(又是一个和苏联关系不太好的东方系国家)仿制PKM,而且诸多特点确定M84是仿制PKM,然而也是这种半截机匣盖冲压,半截是机加工,中间是铆接

从毛子那弄来的,比较精准的PK通机3D建模放大,就是这种两段式机匣盖,中间4个铆钉连接

原因,很简单,机匣盖的形状非常复杂。我们没有准确的冲压模具(去找苏联要又很麻烦),从M84的情况来看,南斯拉夫应该也没有,所以我们只好退回去用现代化改进之前PK的机匣盖模式。

没有准确的冲压模具,就没有苏联那种一冲一个(夸张说法),又准又好的豪快,被迫得用更贵、生产更慢的机加工零件然后铆接起来了

也许有人说,不就是个机匣盖么?机加工怎么了,机加工是从一个整体上抠掉不需要的金属材料,也是有优势的。

恰好,河马请教了有80通机使用经历的老兵那里,了解到80式具体的使用体验,比网络上信息要更加细致一些。

我们的机匣盖和下面的受弹器座,在经过一段时间使用之后,较容易发生变形,变形的结果是机匣盖开合(装弹及维护的重要步骤)变得吃力,甚至有卡住弹链的情况——弹链入口有个防尘盖呢,机匣盖和受弹器座保持应有维度就很重要了。

图为受弹器座,它和机匣盖组成弹链入口,如果这俩好不了的话,那整个机枪就好不了了

系列文章非常强调的一点,就是弹链机枪的供弹过程,是一个非常暴力的过程。装满弹药的沉重弹链,随着机枪射击振动和供弹动作蹦蹦跳跳。前文说过冲压件的特点是薄、匀、轻、强,要是机匣盖是冲压的,本身就耐用很多。

而从我国80通机机匣盖和受弹器座作为机加工件却出现变形的情况——我并不懂机加工,但是见过世界轻武器发展史上别的武器有这样的问题,姑且靠本本主义经验盲目分析一下。

这表情包挺准的,通宵肝文眼睛睁不开了手里正夹着烟

依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并不清楚苏联原生产方用的是什么材料。如果我们用比较硬的材料来机加工,会更贵,耗时更长,用比较软的材料加工是快了是便宜了,就容易在使用中出现问题。而原苏联,素来极度追求武器的生产性,但是他们的快速生产并不是以偷工减料为代价的,原苏联发达的冶金与材料学技术,让他们有条件、有资本在轻武器上用一些掺入独特稀有金属的合金。

说到这里,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我国军工部门,及其产品的主要用户人民军队,对成本的态度,从来都是能低则低。如果可以搞定了正确的冲压模具,机匣盖成本肯定会降下来,为什么被迫用机加工这种更贵的加工方式?迫不得已了,冲压模具搞不定啊,没有别的办法了!

其中的无奈,是很强很强的啊。

如今那么多年过去了,80式的冲压问题解决了么?

2008年,用于出口的CS/LM4型通用机枪,改为7.62×51mmNATO弹,瞄准市场是倒向西方的原苏东国家,机匣盖,还是这样

PKM,是河马心目中,全世界最好的通用机枪。我们测绘仿制虽然“抄”的不算明白,但是老卡拉什尼科夫及其团队赋予PKM极为优秀的基因,仍然让我们测绘仿制生产制造出来的机枪是相当不错的。

只是恰好同一时间节点,67-2式重机枪这个国产的同口径同定位机枪磕磕绊绊把路走通了。已有生产线能制造的通用机枪;和需要新设生产线、与已有机枪相比性能不是得到质的提升的新机枪,如何取舍,已经不言自明了。如果说我们抄明白了PKM,那么各项性能明确优于67-2式的通用机枪,可能会有不同的命运,但是历史不容许如果。

南疆战斗中的67式

还有一点,就是面对7.62×54mmR这种生命力堪称冥顽的弹药——毛子是从沙俄时代就想换掉了;我们在80式与67-2选择的时候,也正想这凸缘弹药太老太落后了,我们得换掉!都要换弹药了,何必折腾一款用老弹药的新枪呢?这道理是很科学的对吧。

然而54R这弹药的生命力不科学啊!

突击肝文到这里,河马是快要突击不动了。河马之前和大家说对待中口径机枪不要那么热衷,是基于我军步兵战术里中口径机枪定位偏向重机枪,和弹链真的很麻烦。

至于说我自己,我敢说在座的诸位,都没有我喜欢PKM喜欢的那么深,无论是读大学的时候中二地去写小说,亦或是为大家呈现此文,作为一个爱好者投入的精力和时间,都是一般人无法比拟的——80式没被选中是不是可惜?挺可惜的;但是这个选择过程,是不是大家一提通机就开始哗啦啦堆砌贬义词糊脸?并不是!

单兵护甲,越来越变态了

我很庆幸,到这个时候才开始说80式,因为尘埃快要落定了,盖棺也好定论了。现有的中口径机枪无法击穿逐渐普及的NIJ IV级甚至更强的单兵护甲(除非使用钨芯穿甲弹,但是有效距离也被限制到200米级——这一数据源自美军的研究)。

除了比小口径机枪打得更远、压制威慑更强以外,中型机枪/通用机枪还有一个大家往往忽视的重要作用,破坏掩体效率更高,这个作用与弹药威力相比是同等重要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有限的80式通用机枪,都交给海军陆战队和空降兵,并且以轻机枪心态为主的原因——特定的预设战场环境,更好的单兵素质,和比常规部队更需要火力。

上一篇的图,再用一次,虽然这张图的画风实在有点白洋淀,但85式冲锋枪+85式狙击步枪+80通机的“非主流”组合还是让人印象深刻

好了,这是系列文章的倒数第二篇。这篇虽然写的很尽兴,但是实在太耗神了,于是开心地决定了——像是系列开始先写两篇序那样,最后一篇则是跋。

毕竟88通机,在本身产量很有限的情况下,相关资料也是不易触及,我实在是了解不足。然后探(tu)讨(cao)一下我军曾经出现的“小口径包打一切”迷信;再提醒大家看看之前那篇突兀出现的文章,最后作个简单展望吧。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机枪  机枪词条  明白  明白词条  通用  通用词条  最好  最好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