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能活着回家的机率和死在战场上的机率是一样的,所以想要活着回去,就要减少自己被敌人子弹击中的机率,所以一般大部分士兵的枪都是冲锋枪,冲锋枪装的子弹比较多,并且射击的速度也比较快,所以在以前战场上,冲锋枪更容易受到军队的欢迎。
苏联波波沙的50冲锋枪,被誉为是19世纪的经典之作,苏联的军队在当时认为缺乏介于步枪和手枪之间的武器,手枪便于携带但是子弹少,换弹麻烦,步枪虽然火力猛,但是比较重,战士们长时间拿在手上,会容易感到疲劳。波波沙的出现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波波沙比步枪轻一点,并且弹鼓能够装71发子弹。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仿造了苏联波波沙的50冲锋枪,将最让人眼前一亮的弹鼓换成了弹匣,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将超大容量的弹鼓换成弹匣呢?其中最明显的几个缺点就是太重、太复杂和不方便携带。
弹鼓的容量虽然比弹匣大很多,但是弹鼓太重了,长时间拿在手上,消耗的体力会更多一点,并且弹鼓是原型的,不好持握,不像弹匣那样可以用手握住。我国军人的习惯是将弹匣别在腰间装门装子弹的弹袋里,苏军的弹鼓是放在专门的弹鼓袋里面的,并没有我军腰间的弹袋方便。弹鼓换弹的时候,也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情,并且换弹的过程中枪支还容易出现故障,在战场上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是非常危险的。
35发的弹匣可就以满足我军的需要,作战时,一般都是一个人一把冲锋枪,10个弹匣,换人不换枪,一般都分为两个队伍,轮着开枪,其中一队成员子弹用完以后,就会换另一队来射击,用完子弹的这一队就躲起来换子弹。通过这种战术,火力压制和使用弹鼓的效果是一样的,并且弹匣换弹的速度比弹鼓的要快,还不容易出故障,所以弹匣使用起来会更加方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