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应对未来战争的精确打击武器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对军事变革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在此基础上通过解读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的能力内涵、措施、影响及特点,研究分析出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特征及支撑其发展的各类新概念和新项目,提出未来精确打击武器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精打武器能力特征及关键技术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第三次抵消战略;精打武器;分布式;未来战争

十九世纪末,美国马汉的海权学说推动了美国摆脱“孤立主义”定势,建立起遍布全球的海外军事基地,并牵引了其装备体系进入大舰巨炮时代,引发海战军事变革。二战时期,在意大利人杜黑“海上制空权”思想的影响下,美国在一年之中生产出了包括“勇猛”号在内的120余艘航空母舰,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海上航空母舰战斗群,引发航母军事变革,助力其掌握海上控制权,从而影响海战模式。冷战初期,在“第一次抵消战略”思想的引领下,美国通过大幅度增加核武器数量,成功抵消了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相对北约在常规力量方面的巨大优势,从而引发了核威慑作战理论。如可携带核弹的B-52战略轰炸机等核武力量应运而生。冷战中后期,在“第二次抵消战略”思想的引领下,在美苏核均势及相互确保摧毁的大背景下,美国通过大力发展先进微电子、信息和隐身等精确打击技术,开创了美国军事技术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成功抵消了以苏联为首的华约组织的常规兵力优势,从而引发了常规精确打击作战理论。战斧巡航导弹等精确打击武器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次局部战争中以“外科手术式”打击名声大震。

进入21世纪,随着中俄军事力量的崛起,美军的军事垄断性优势不再明显,第二次抵消战略带来的红利逐步消失,为谋求全球霸权地位并获得长远而持续的军事优势,美国推出“第三次抵消战略”,这将助推武器装备的进一步发展并引发新的军事变革。

1:

未来战争发展趋势分析

1.1“第三次抵消战略”重点发展形成的能力内涵、措施及影响

对未来战争的发展趋势分析需要从美国的“第三次抵消战略”说起。2014年11月15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部长哈格尔宣布开始实施“国防创新行动”,这被认为是提出“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标志。其主旨是为应对中俄崛起和对其霸权潜在挑战,谋求以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的技术优势抵消对手的数量优势,从而达到未来长远而持续的军事优势。

2016年4月12日,美国防部部长助理史蒂芬·威尔比在国会的证词中提出美国“第三次抵消战略”重点发展形成的六大能力(如图1所示)。具体可解读概括为分布式、远程打击并实现作战效能的能力;利用作战距离、精确性及速度把握并维持先机能力;利用分散的新型作战防护样式加强生存能力;以大量低成本、互相协作的武器系统,实现大规模集群的数量优势能力;综合运用动能、电子战、网络战,发展新型分布式机动和近距作战能力,以及适应复杂网络攻击和电子战攻击环境下的更强作战能力

图1 “第三次抵消战略”重点发展的六大能力

1.1.1分布式、远程打击并实现作战效能的能力

分布式、远程打击并实现作战效能的能力的内涵在于加强单个平台的独立作战能力,平台分布式部署,实现分布式远程打击能力。其措施是航母平台后撤,驱护舰艇分散部署,隐身舰船、无人舰艇编队前置,为辅助舰船加装反舰导弹;加快推进射程接近1000km的远程反舰导弹(LRASM)工程研制和能力生成;空中采用触角前伸、节点后置,利用低成本无人装备打乱敌火力优先级,提高自身平台的生存能力。其代表是海上“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和空中分布式作战(如图2、图3所示)。

美海军于2015年初首次公开提出海上“分布式杀伤”作战概念。其目的在于为濒海战斗舰(LSC)加装反舰导弹模块,未来将在包括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濒海战斗舰、舰载机、潜艇,甚至两栖船只和非战斗舰等多个平台上部署各类反舰导弹,意图通过把当前以航母打击大队为基本作战单元的大集群作战战术转型为一种以水面行动群为基本作战单元的分布式作战战术,强化海上中远程精确打击能力,加大对手情报、监视和侦察(ISR)难度,增加对手精确打击弹药消耗量,抵消对手反介入/区域拒止优势。

图2 美军“分布式杀伤”概念图

在空中分布式作战方面,美国国防预先研究计划局(DARPA)于2015年提出体系集成技术和试验(SoSITE,图3)项目。其目的在于隐身战斗机前出,指挥“任务卡车”(大型运输机/轰炸机)发射多枚无人机/巡航导弹在最前方进行探测与目标识别,依据前方回传的目标信息,指挥“任务卡车”发射大量的巡航导弹,对目标展开“蜂群”式攻击。

该项能力将增加主要对手精确打击武器规划的复杂性,迫使其耗费大量时间和ISR资源用于寻找并逐一打击美军分布式部署的目标,达到提高自身生存和作战能力、消耗对手作战资源的目的。

图3 SoSITE项目中的未来空中力量

(由少数平台向大量的无人机、巡航导弹转变)

1.1.2利用作战距离、精确性及速度把握并维持先机能力

利用作战距离、精确性及速度把握并维持先机能力的内涵在于美军为应对不断升级的“反介入/区域拒止”高端对抗环境,旨在重新塑造“改变游戏规则”的新型军事力量和能力。其举措在于加速实现高超声速武器化,发展“高超声速吸气式武器方案”(HAWC)、“战术助推滑翔”(TBG)、“作战火力”(OpFires)项目、“空射快速响应武器(ARRW)” “空射型高超声速常规打击武器”(HCSW)五个战术级项目和战略级“先进高超声速武器”(AHW)项目等。目前,这些项目从以技术集成演示验证为目标的预先研究阶段逐渐转入以形成作战能力为目标的型号研制阶段。

这项能力将使主要对手防御体系面临更大危险,对其指挥中心、航母编队、导弹发射车等高价值战略目标的生存能力构成极大威胁。

1.1.3利用分散的新作战防护样式加强生存能力

利用分散的新作战防护样式加强生存能力的内涵在于分散部署海空基作战平台,提高单舰和小型海上舰队防御能力;分散部署军事基地并加固,提高基地防御能力,从而提高美军整体生存能力。采取的措施包括:海基平台加装宙斯盾防御系统,提高防空反导一体化能力,推进海军一体化火控-防空系统(NIFC-CA)发展,提高舰队协同防御能力;武库机在防区外配置,大范围分散部署;分散岛链基地形成联动之势,加固基地提高快速修复能力、防空反导和抗毁伤能力

美海军大力推进一体化火控-防空系统建设,旨在实现全作战域海上火力集成。在分散部署的宙斯盾舰船上将先进的传感器系统和超视距舰空导弹联成网络,集成运用侦察预警、火力拦截、电子对抗等多方面作战力量,构筑分布式、网络化的“侦察-火力-打击”一体化分层防御体系,对敌方处于多个飞行阶段的来袭导弹实施拦截,提高防空和反导能力。未来将拓展F-35功能,使之成为具备优异隐身性能的“侦察平台与传感节点”。

美国海军2013年采用“钱斯勒维尔”号巡洋舰首次完成NIFC-CA海上演示验证,使用“标准”6导弹射击了一架靶机;2014年7月,成功实施历史上最远距离的舰对空拦截。2016年1月,美国海军“约翰・琼斯”号驱逐舰成功发射了反舰型“标准”-6 Block 1导弹,证明了NIFC-CA不仅可用于防空,也可用于反舰。未来一体化协同作战指挥能力的不断提升,使分布式舰队作战效能倍增。标准-6导弹+NIFC-CA系统作战示意图如图4所示。

图4 标准-6导弹+ NIFC-CA系统作战示意图

能力将严重影响主要对手对敌海基、空基平台的精确打击效能,大幅消耗其精确打击武器的使用量,同时增加美军快速反击和持续作战能力

1.1.4大量低成本、互相协作的武器系统,实现大规模集群数量优势能力

大量低成本、互相协作的武器系统,实现大规模集群数量优势能力的内涵在于采用大量低成本、自主协同作战飞行器/航行器构成侦察-打击联合体,形成协同作战能力。其举措包括:发展廉价智能弹药、小型无人机或诱饵,无人潜航器(UUV)、仿生潜航器(表1),以及自主集群协同作战技术。其代表为小精灵项目。DARPA 2015年提出小精灵(Gremlins)项目,研究小型飞行器空中发射与回收、低成本结构设计、有限寿命设计、自动复飞策略、精确位置保持技术等。

这项能力将占用主要对手大量预警探测资源,造成体系栓塞,降低防御火力的效费比,加大其防区内部署的资源被探测和易损目标被毁伤的概率。

表1 美军目前的低成本项目部分战技指标

1.1.5综合运用动能、电子战、网络战,发展新型分布式机动和近距作战能力

综合运用动能、电子战、网络战,发展新型分布式机动和近距作战能力的内涵在于利用激光、电磁轨道炮等动能武器,电子战武器,舒特等网络战武器,实现分布式机动作战和近距攻防作战。其举措为发展舰载激光武器系统、机载激光武器、高功率微波武器、新型网络战武器等。

在舰载激光武器方面,雷神公司研制的“激光武器系统”(LaWS)于2014年安装在美国海军的“庞塞”号两栖运输舰上(图5),已经部署到实战环境中,输出功率30千瓦级,能够拦截3km外的小型无人机,最终目标是对20km距离的飞机、反舰导弹等战术目标实施拦截。美海军立项支持“高能激光和集成光监视系统”(HELIOS),该系统具备ISR能力,可实现微弧度级的跟瞄精度,并对无人机携带传感器具有致眩致盲等多种损伤能力

在高功率微波武器方面,美国空军开展了“先进反电子设备高功率微波导弹”(CHAMP)项目研究(图6),并成功进行了飞行试验,目前正在开展高能电磁(HPEM)武器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可作为CHAMP后继型号,同时还将集成CHAMP载荷到常规型AGM-86B空射巡航导弹上。

该项能力将对主要对手精确打击武器的末段突防、复杂对抗环境下作战构成巨大威胁。

图5 安装在美海军“庞塞”号两栖舰上的“激光武器系统”(LaWS)

图6 CHAMP导弹猝发高功率微波

1.1.6适应复杂网络攻击和电子战攻击环境下的更强作战能力

适应复杂网络攻击和电子战攻击环境下的更强作战能力的内涵在于提高美军平台和武器装备适应复杂网络和电子战对抗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其举措包括:DARPA于2014年发布“拒止环境中协同作战”(CODE)项目(如图7所示),使侦察和攻击无人机(UAVs)在电子干扰、通信降级以及其它恶劣运行环境中执行任务时,可协同工作。2015年发布“满足任务最优化的动态适应网络”(DyNA-MO)项目,寻求创新的技术实现自适应的动态空基网络,保证各类航空平台可在干扰环境下,以一定的安全等级实现即时高速通信。

图7 “拒止环境中协同作战”项目

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CSBA)提出“低至零功率”电磁频谱战理念,其目的在于使用无源或多基地探测能力发现敌方部队,同时规避敌方有源和无源传感器的探测;通过使用来自敌方通信系统、电视和无线电发射机等机会辐射源、甚至太阳反射的电磁能来发现敌方部队;在敌方“反介入/区域拒止”区域内作战时,加强辐射控制并利用低功率对抗措施来规避探测;保护必须要在对抗性和拒止区域内作战的美国部队;实施由“低-零功率”电磁频谱战能力使能的攻击行动。

该项能力将进一步扩大美军相对主要对手在适应复杂网络和电子战对抗环境下的能力优势,降低其在复杂电磁对抗环境下的作战效能。

1.2 未来战争趋势特征和概念及项目支撑

从“第三次抵消战略”突出发展的能力可以分析看出,未来战争将呈现三个维度的趋势特征,即从战场空间形态看向分布式发展、从作战时间进程看向高动态化发展、从作战运筹过程看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目前美国针对每个趋势特征都发展了大量的新概念和新项目进行支撑,这些概念和项目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即体系概念/架构、系统概念/架构、指挥控制/管理和组网/抗干扰(如图8所示)。

图8 三个维度,四个方面项目支撑

在体系概念/架构方面,除了SoSITE和CODE项目,美空军于2013 提出“作战云”概念,旨在依托于五代机平台和云计算技术,使各军种的空中力量采用分散的空中作战形式,实现空中、地面、海上和太空领域信息共享能力的跃升,有效维护空中优势。美陆军2016年提出“多域战”概念,通过防空反导、以岸制海、对地突击、网电攻防等多种作战样式,实现作战跨域协同。CDMaST项目在2015年由DARPA提出,面向海上作战,旨在将多种海上作战功能分解至可升级的大量低成本系统上,这些系统和平台分散部署至对抗海域,对敌方潜艇和舰船进行间接、跨域的监视和瞄准。

在指挥/控制/管理方面,DARPA开展“分布式作战管理”(DBM)项目,通过研究用于作战管理的任务规划算法、人机交互技术、态势感知技术等,寻求协助管理分布式空对空、空对地作战任务的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竞争环境中弹性同步规划与评估”(RSPACE)项目寻求建立一种革命性的分布式规划能力,通过开发以人为中心的软件决策辅助工具,根据指挥官的意图帮助控制复杂操作,并评估实现指挥官意图的进展情况,以提供弹性的指挥、控制和管理复杂的军事行动。OFFSET项目用于设计、研发并验证一种蜂群系统架构,关注重点是蜂群战术的创新、互动和集成,旨在更清晰而直观地抓住指挥官的意图,降低认知性阻抗失配。美空军正在发展“多域指挥和控制”(MDC2),试图无缝、同步地融合空、天和网络空间作战,将空中、地面、海上及太空的各种系统关联起来,为作战人员提供一种通用的战场态势图。美空军还在研发“联合太空作战中心任务系统”(JMS)项目,旨在集成各类信息源,快速探测跟踪目标,实现跨空间监视网络数据的有效分发,生成可视化的通用作战态势图,最终为航天司令部提供现代化的太空态势感知数据处理能力。美陆军正在加快部署联合作战指挥平台(JBC-P),为作战车辆内的士兵提供增强的态势感知能力和简洁的用户界面。

在系统概念/架构方面,可以把各类概念和项目的发展大致分成群体系统、单体系统、平台系统和高超声速能力系统。

小精灵项目针对空中分布式作战模式进行技术集成验证,通过研究空中发射和回收技术,利用大型运输机对小型无人机进行远程投送,完成使命后能够快速回收,在24小时内完成重置并等待下次使用。小精灵的作战原理与“小型机载空射钓饵”(MALD)相似。美海军开展的“低成本无人机集群技术”(Locust)项目,旨在通过自组网及自同步集群大量低成本小型无人机,对某个区域进行全面侦察并对诸如指控系统之类的关键节点及目标进行打击破坏。

LRASM是一种新型智能化导弹,可在不依赖外部信息支持的情况下,在强电子对抗环境中独立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搜索定位和识别打击,具备极强的舰艇识别能力,并选择要害部位进行攻击。“战斧”导弹改型后新增了反舰能力,最大特点是依托网络中心战、增加导弹智能化。“标准”-6导弹的反舰能力,填补了美海军没有超声速反舰导弹的空白,也更符合美海军“分布式杀伤”概念。可以看出,美国在单体系统的发展方面十分注重反舰能力的发展。

“深海沉浮有效载荷”(UFP)寻求可防止在海底的非致命性武器或战场感知传感器设计方案,以及发射有效载荷的海洋表面和投放通信系统的推进技术,能使这些装备部署在僵持海域范围。Hydra是一种DARPA正在研发的一种在水下向空中发射小型无人机的母艇,也可以利用模块化、标准化的附舱结构来储存和运输不同类型的载荷。武库机概念是将B-52轰炸机、B-1B轰炸机或C-130运输机一类的老平台改装为各类常规有效载荷的发射平台,与作为前方感知“节点”的F-22、F-35战斗机或B-21轰炸机一道协同作战

高动态化发展趋势下,美国的高超声速能力不断发展。型号研制方面,HCSW和ARRW的原型机项目均采用快速采办模式,分别授出研制生产合同,并将ARRW正式命名为AGM-183A高超声速导弹。在预研方面,持续推进原有的HAWC、TBG两个空射型演示验证项目和2018年启动的OpFires项目。美国还计划开发通用高超声速滑翔体(C-HGB),搭配不同助推器,发展陆海空基高超声速导弹。

在组网/抗干扰方面,美军“战术目标瞄准网络技术”(TTNT)是一种基于IP的嵌入到联合战术无线电系统(JTRS)中使用的高速宽带新型战场网络技术,可以实现空中和地面各种平台的快速联网,并以极高的速度传递数据,从而对时敏目标的精确打击起到决定性作用。DARPA的“对抗环境中的通信”(C2E)项目旨在发展抗干扰、难探测的通信技术,在面临频谱战威胁时,能确保战场网络功能不被破坏。“任务优化动态适应网络”(DyNAMO)项目重点关注自适应网络管理技术,在干扰环境中或关键动态网络突然中断时,能通过不同路由方式使信息得以恢复,在C2E开发的射频硬件上进行验证。在水下领域,DARPA提出POSYDON项目,计划通过在海床上安装声呐信标,组成类似GPS的星座系统,为潜航器提供导航。

2:

未来精确打击武器发展趋势

2.1未来战争中导弹武器发挥的作用

“第三次抵消战略”的总目标是通过装备的技术优势继续维持军事实力的领先,而且相关能力方向体现出尖锐的进攻性,武器装备攻守平衡的天平再次向进攻一方倾斜。其特点是:在战略军事力量部署上“以退为进”,在战术战场上“以分制强”,在技术攻防火力装备上“以优提效”。未来战争中导弹武器在战略层面可非对称作战,在战术层面可超远程控制、超维度打击和智能化作战

(1)在战略层面

强国拥有大数量的先进精确导弹武器,与中小国家相比具有绝对优势,使得军事强国在局部战争中对中小国家施以压制式点穴打击;中小国家无力全面发展高技术综合性的武器装备,研制或购买技术相对简单成熟、成本相对较低、能够携带各种装药弹头和具有远距离攻击能力的导弹,以应对强敌。

(2)在战术层面

(a)导弹武器可超远程控制。导弹武器射程远,可对上万公里外的目标进行打击,实施防区外战场控制;能够做到快速响应作战,可抓住稍纵即逝的作战时机,对目标实施快速打击。

(b)导弹武器可超维度打击。在空间方面,导弹武器具备近水面、低空、临近空间飞行能力;在毁伤方面具备核、常规、高功率微波、激光等多毁伤形式;在打击目标方面可打击地面坚固、海面、水下、空中、电磁频谱等多类目标。

(c)无人智能作战

导弹武器具备近水面、低空、临近空间飞行能力;导弹武器装备的使用将未来战场塑造为“无人装备对战游戏”,依托导弹智能化,将未来战争带入信息化体系作战时代。

2.2未来战争中导弹武器的作战运用

(1)以智能制复杂。发挥导弹武器的近水面、低空、临近空间飞行能力,提高智能体系作战筹划、决策等指挥控制能力,以及武器装备智能自主作战、智能协同/集群作战能力,实现对敌方构建的复杂战场态势和交战体系进行智能判断、准确预测、快速决策、智能打击。

(2)以快速突袭制一体化防御。即发挥高超声速武器强突快打优势有效压缩防御系统的反应时间,穿透打击其导弹防御平台节点,破坏其“侦察-火力-打击”一体化分层防御体系。

3:

未来精打武器能力特征及关键技术分析

3.1感知能力

目前感知能力面临电子对抗技术发展,前沿感知能力逐渐下降;分布式作战进程推进,远程信息感知难度加大;战场智能化提高,信息感知维度和实时性要求提升等特征,所以在感知能力方面,应发展自动目标识别技术、多弹协同组网探测技术和综合射频技术等关键技术。

自动目标识别(ATR)技术是采用计算机处理一个或多个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主要是图像信号,也可处理射频雷达信号),识别和跟踪特定目标的一种技术。近年来,美国等国已将红外图像ATR系统成功用于导弹的末制导,激光雷达ATR技术也正在进入实用化。

多弹协同组网探测技术是指突破导弹体积的约束,将多个平台上的传感器协调应用形成更大的探测口径,提高探测能力;另外,通过多元传感器融合可以提高导弹对复杂对抗战场环境的适应性,提高综合抗干扰能力

综合射频技术基于共用射频模块进行实时控制与资源共享、资源管理、资源分配,构建出一个兼具任务规划、导航通信识别、态势感知、目标探测、跟踪、攻击能力的多功能一体化综合射频电子系统,而且使电子系统的成本、重量、功耗、失效率显著下降。如DARPA的超宽带可重构孔径与虚拟孔径技术,孔径单元尺寸远小于标准尺寸,已经推出33:1倍频程孔径,并具有扩展到100:1的潜力。

3.2远程高效投送能力

为应对穿透性制空/制海作战模式,需具备对空/对海遮断能力和抵近威慑能力。关键技术包括先进动力技术和先进流动控制技术。“一代动力决定一代飞行器”,发动机是导弹飞行能力的基石。当前弹用动力正在向着冲高速、提效率、拓速域三大方向发展。如超燃冲压发动机、爆震发动机、组合循环发动机。

在先进流动控制技术方面,层流翼型能使翼表面尽可能保持层流流动,从而可减少摩擦阻力;如通过吹除法吹出机翼上表面的边界层,提高机翼升力。

3.3新突防手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跨域飞行和多特征隐身等新突防手段不断得到发展。如DARPA于2008年启动“可潜水飞行器”技术研究属于跨域飞行(如图9所示),可空中、水面、水下飞行。多特征隐身包括非常规弹体截面、F119楔形喷嘴、埋入式进气道、F135锯齿状后缘等,分别如图10~图13所示。

图9 DARPA于2008年启动“可潜水飞行器”技术研究

图10 非常规弹体截面            

图11 F119楔形喷嘴

图12 埋入式进气道           

图13 F135锯齿状后缘

其关键技术包括:水下高速航行技术和纳米隐身材料技术。以“超空泡”为代表,当物体在水中的运动速度超过100节(180km/h)后,四周形成一层气体包络,物体接触的介质就由水变成了空气能大幅减少物体所受阻力,从而提升航行速度。

在纳米隐身材料技术方面,目前隐身材料的研究正朝着“薄、轻、宽、强”方向发展,纳米技术作为当今科学的前沿技术,用于隐身技术研究后能够获得性能优良的吸波材料。美国研制出的“超黑粉”纳米吸波材料对雷达波吸收率可达99%。法国也研制出一种由粘结剂和纳米级合金粉级碳化硅填料制成的薄膜吸波复合材料,在50MHz~50GHz内具有很好的吸波性能。

3.4新毁伤手段

新毁伤手段用于打击陆地坚固目标、反斜面目标、电磁频谱目标,如飞机洞库、隐藏工事、通讯雷达和地面雷达等目标。

关键技术包括电磁脉冲毁伤技术。电磁脉冲武器主要包括核电磁脉冲武器和非核电磁脉冲武器。核电磁脉冲武器是一种以增强电磁脉冲效应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核武器。非核电磁脉冲武器是用炸药驱动的高功率微波技术来制造,它产生一个次强、超短(纳秒)脉冲,主要微波频段为100MHz~100GHz。

4:

结束语

美国提出的三次抵消战略都伴随着相应武器装备的更新和作战能力提升。“第三次抵消战略”所重点发展的能力是精确打击、快速打击和远程打击“反介人/区域拒止”能力的体现。其大力发展包括导弹精确打击武器在内的体系化武器装备,为未来分布式作战、智能作战、无人作战、远程作战、隐身作战、水下作战,以及多维战场的体系对抗奠定了基础,并将催生海、陆、空、天、电新的作战模式和形态。这一发展态势必然引发世界范围内又一波武器装备竞赛,新的军事变革也势不可挡。

引用格式:宁国栋. 应对未来战争的精确打击武器发展趋势研究[J]. 战术导弹技术, 2019, (1):1-9.

本文选自《战术导弹技术》2019年第1期

作者:宁国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精确  精确词条  应对  应对词条  打击  打击词条  武器  武器词条  趋势  趋势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