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苏制箭2/SA7肩射防空导弹

苏联的9M32”箭”2(Strela 2)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在西方被称为SA一7“格雷尔”(Grail)。以毛子的说法,1967年美国陆军装备了“红眼”,于是导致苏联开始研制箭式导弹。而西方则认为导弹的研制于要早得多并于1966年前后便结束。

FIM43“红眼”

虽说这种导弹主要供苏军地面部队使用,但首先提出装备这种导弹的倒是苏联空军十五处,因为该处熟悉有关技术。当时有几个设计局参与了箭式导弹设计合同的竞争。最后OKB一134设计局赢了,因为它曾经完成过对美制AIM一9B响尾蛇的反设计,对近程导弹颇有经验。1967年秋, OKB一134开始研制苏联的第一种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领导这项工作的设计师是涅包别基梅。该系统的编号是9K32并被称为箭-2。苏联人表示设计工作几乎是从零开始的,并且在很短的时间内—约两年就研制成功。

原打算用按比例缩小的(包括陀螺在内)响尾蛇的导引头,但是很快就发现这种方案不现实。原因有多种。首先,这种缩比方案在当时苏联的技术条件下,其可行性就很值得怀疑。其次,这样一种简单的导弹采用响尾蛇式的陀螺仪,从战术实用上来讲也不合适。并且,它所需要的电源也超出了肩射武器的能力。这种导弹最后采用了比较简单的稳定方式,例如装有简单陀螺的弹出式尾翼。

后来问题又集中在导弹的发射方案上。用户希望导弹具备全向攻击能力,而不希望采用美国“红眼”导弹那样的尾追方式。这种想法遭到了设计人员的反对。他们强调指出,从开始发现飞机到飞机从上空飞过这一短短的时间内,一般操作者不大可能完成截获、准备及发射导弹的整套动作。专门的试验证明确实如此。最后,OKB建议的追踪法弹道获得批准。这种弹道的燃料效率低,任何方式的比例导引均无助于改进追踪法弹道。

西方对于箭式导弹计划颇多争论的俗套问题就是:箭2的爹到底是谁?西方至今不清楚苏联人到底只是根据美国导弹的公开资料制定的计划呢,还是通过间谍活动获取了“红眼”导弹的零件。类似设计反正只要不幸出生在西方之后,这帮无聊的人总会津津有味地开始替人家找爹。

箭2

言归正传, 箭2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由9M32导弹和重复使用的9P53支架发射器两大部分组成。导弹存放在9P54玻璃钢管中。9P54和其发射器一样,也是成对的。发射后发射管即被抛掉。装在预包装管中的导弹用木箱运至战地,一个木箱中装两发导弹及4个温差电池组。9P54导弹发射管被装在9P53发射支架上,温差电池插在支架前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去掉导弹头部的小塑料盖。在光学透镜后面装有非致冷硫化铅红外位标器,只对红外辐射敏感,例如飞机喷气发动机的尾喷流。

这种导引头和那一代所有的红外导引的导弹一样,都有某些局限性。如果发射时和太阳的夹角小于20度,导弹将飞向太阳,而不是飞向目标(据毛子规定,箭2发射的太阳角不能小于35度)。由于云等造成的阳光反射也可使导引头饱和,引起严重的弹道偏离。这种导弹攻击低空飞行的飞机时效果也不太好,因为太阳晒热的岩石也能迷惑导弹的导引头。对照明弹之类的干扰也十分敏感。点火后,助推器将导弹加速,以27-31米/秒的速度从发射筒内飞出并以19-21转/秒的角速度自旋。主发动机在发射后0.3秒点火,这时导弹距操作手大约6米。1.5秒之后,主发动机使导弹达到最大速度470米/秒。导弹脱离发射架飞行45米后引信解除保险。导弹的最大有效射程约为3.7公里,其触发/瞬发引信在触发时引爆。导弹战斗部为破片/高能炸药型,装药仅0.37公斤。采用撞击触发引信。由破片、爆炸波和聚能射流击毁目标,如未命中目标,那么发射后11一14秒导弹自毁。

苦大仇深

箭2导弹的早期试飞暴露了该系统的一些严重问题。导引头对无关热源过于敏感,由于发动机装药量小而导致射程不足。这些原因促成苏联人又研制了改进型号“箭2M”,在该系统中使用新的9M32M导弹及改进的9P58发射支架。这两种系统的外观相似,只是温差电池在发射支架前端的位置不同,但是它们之间不能互换。箭2M导弹的改进之处是:导引头加上了滤波器以滤除无关红外源及简单诱饵照明弹的影响。发动机使用了改进后的推进剂从而使导弹的最大速度增加到580米/秒,最大有效射程提高了50%,达到5.5公里。战斗部经改进后,提高了破片的一致性。这些改进措施仅使系统重量增加10%:箭2为13.3公斤,箭2M为14.7公斤。箭2M导弹于1972年进入现役,成为这种武器系统服役的主要型号。

箭2M导弹系统还增设了预警系统,在操作手钢盔的前部加上一小型射频天线。该天线接收飞机雷达和雷达高度表发出的射频信号,从而能提前向操作手报告飞机的来临,并粗略地指示敌机来犯的方向。天线信号送入一对小耳机,系统细节不详。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箭2M导弹装备了这种附加系统。

箭2登场的舞台之一

1967年西奈半岛争端及越南战争期间,首次出现关于遭遇该导弹的报道。据毛子声称1969年8月在苏伊士运河区埃及人首次实战使用这种导弹,结果10架在低空飞行的以色列飞机被同时击落6架,不过从来没从以色列方面得到过证实。到1971年10月才第一次证实了使用箭2导弹的消息。当时一架以色列飞机在苏伊士运河附近作战被击中尾喷管。然而该导弹引信失效,导弹落入以色列情报部门之手。

它也一样是箭2的口中食

首次广泛使用箭2导弹是在越南战场。首次交战发生于1972年4月1日,交战地点在越南南方。主要是由于它刚刚出现,所以开始时成功率较高。挨打的主要是直升机及螺旋桨式飞机,例如前线管制机、AC130和武装直升机。面对这一威胁,美军战术随之也发生了变化,包括最低飞行高度升高至1800米以上及使用照明弹。由于用了新战术,箭式导弹的杀伤率大大下降,到1973年初,其杀伤率大约从30%下降到8%。到1973年元月底,共有350次使用箭式导弹的报道,所发射的528枚导弹击落了45架飞机,击伤6架。(相对照的,毛子声称在东南亚地区总共击落和击伤205架美军飞机和直升机。)在被击中的飞机中,飞行高度最低的为25米,最高为2600米。

以色列人的经验与美国人不同。在1973年的战斗中,他们没有发现箭式导弹有多大效果。以色列空军使用的主要是喷气式攻击机。在战场前沿几乎没有低速飞机和直升机。在1973年10月的战斗中,大约发射了5000发箭式导弹来攻击以色列的飞机。以色列人声称,只有两架飞机(可能另外还有4架)被击落,28架飞机被击伤尾部或发动机。但这样大批地使用箭式导弹,也迫使以色列飞行员提高其飞行高度,这样又使他们易受其它防空武器的攻击。在1982年黎巴嫩的战斗中,以色列损失了2架飞机,其中1架是被多枚箭式导弹击中的。当时这架飞机低空飞过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一个箭式导弹训练营地,50个发射架几乎同时向它开火。

按照西方的观点,箭式导弹使用最有效的时期大约是在1975年,那是越南战争的结束阶段。越南人民军得到大量的箭式导弹,并大量用来攻击低速的A-37及南越空军的其它飞机。总之,毛子武器战果最大的时候对手肯定不能是美国人或美国人的亲儿子。

焰火表演

在上述三次战争中,箭式导弹的大量使用导致对手研制了各种红外干扰设备(IRCM)。主要有两种:红外照明弹和电子IRCM“热砖”干扰机。这种新一代的照明弹与1972~1973年间越南战场上所使用的临时凑合的普通照明弹不同,它们经特殊设计,能辐射出箭式导引头特别敏感的红外频率。这种照明弹在迷惑箭式导弹方面特别有效,其主要缺点是必须在适当的时刻点燃,因而消耗的数量常常很大。“热砖”系统由于可以在飞行的重要航段开机工作,所以能提供不间断的保护。与其它早期红外制导肩射导弹一样,箭2导弹用的也是调制盘,IRCM系统利用这一点,发出调制的红外信号,来迷惑箭式导弹的导引头,使其认为它不是直接指向目标。该系统中的调制可以是电子调制,也可以是机械调制。例如,AN/AAQ一4及AAQ一8这样的系统,是在越南战争末期进入现役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箭2导弹出现在阿富汗游击队手中时,苏联也被迫采用了类似系统。虽然这种系统用以对付箭2导弹(无论是苏联制造的,还是中国制造的)效果很好,但若用来对付第二代红外导引的地空导弹则不很可靠。美国陆军的“毒刺”导弹就使用了信号处理和多频率导引头,来挫败IRCM照明弹及“热砖”系统。

这是AAQ24,不是AAQ4

苏联大约从1969年开始出口箭2导弹,首先是华沙条约国家,后来还出口给埃及和越南这样的国家。1972年又开始在捷克斯洛伐克进行生产,在捷克有时被称为SIP。然而到70年代末,苏联就实际上向所有可能的国家出售这种导弹了。目前,这种导弹已成为使用最广的防空导弹之一。先后有40个国家的军队或游击队使用过这种导弹。例如阿根廷是从秘鲁购买的,而南非和以色列则从战场上缴获。除了在上述几次战争中使用之外,该导弹还被用于若干游击战及常规冲突中。尼加拉瓜反政府军及阿富汗游击队使用这种导弹都获得了部分成功。在罗得西亚内战中,曾用来击落过民航机,还曾经几次用来企图击落以色列民航机。这样,就导致在危险地区飞行的民航机也装上了“热砖”干扰系统。

反正是被打下来的,是不是用箭2就不知道了

在阿富汗,游击队于1982年开始使用箭2,主要用于攻击直升机和运输机。最初是从黎巴嫩贝鲁特的黑市上以平均每枚3.1万美元的价格购买的。一开始据说很有效。据称1983年初苏军在某次战役中就有8架米-8直升机被击落。据说同年还曾击落一架大型运输机,机上246名苏军全部丧生。为对付箭2,1983年中期以后,苏、阿作战飞机和直升机普遍配备了红外诱饵弹。三个月内阿政府军的米-4、米-8、米-24全部改装上诱饵弹投放装置。其中米-24的可向两侧投放120枚诱饵弹,此外机上还装有导弹预警系统。由于采用上述措施,使箭2效能大大降低。后期据说已基本不起作用。1986年10月,英国一名记者在阿曾目睹游击队一名射手瞄准空中两架苏军强击机(速度M0.8,高度约1000米,双机间隔约500米)中的一架,发射一枚箭2,仰角为60度,结果导弹从双机之间的空当飞过最终失的。

箭2的改进型是箭3,这是1973年苏联研制的第二代箭,其主要技术措施是:采用工作波长3.5-6微米的低温冷却红外导引头,提高了抗干扰能力。有尾追、迎头两种发射方式。在1990-1991年的萨尔瓦多内战期间,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的游击队仅用11枚箭3导弹就击落了萨尔瓦多空军的3架飞机(仅有29枚)。

萨尔瓦多游击队

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拥有的苏制箭2M、箭3、“针”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取得了很大成功,虽然多国部队为了防止伊拉克防空导弹的攻击,曾对其进行长时间大规模轰炸,但是多国部队仍遭到了箭2M、箭3、“针”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攻击,在被击落的飞机和直升机中有一半以上是由箭2M、箭3、“针”系列便携式防空导弹所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苏制箭2SA7肩射防空导弹  防空  防空词条  导弹  导弹词条  SA7  SA7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