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由“潘兴Ⅱ”到反舰弹道导弹(九)

地形高度匹配系统利用地形高低起伏特征进行导航,这是其独具的优点,也是缺点所在。地形高度匹配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在平原地区工作。

地形匹配使“潘兴2”大放异彩,但成就地形匹配制导声名的却是与“潘兴2”导弹同时发展起来的“战斧”巡航导弹,战斧导弹采用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海湾战争期间,打击命中率达到了惊人的85%

巴格达时间1991年1月17日凌晨2时40分,停泊在波斯湾的美国军舰首先向伊拉克腹地的防空阵地、雷达基地发射了100多枚“战斧”巡航导弹,海湾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这一百枚战斧是第一个攻击波次,美军为其精心设计了打击路径,其策略却是舍近求远:并不直接飞跃红海边的沙漠攻击伊拉克(蓝色箭头,这是最短攻击路径),也不借道盟国沙特(绿色箭头,这是最安全的攻击路径),而是从东北方向绕着沙漠外围的伊朗高原兜上一大圈,从背后飞抵巴格达(红色箭头)

战斧导弹兜到伊朗高原,转一大圈并非为了“秀”,而是为了看“风景”:在两河流域东麓就是伊拉克和伊朗的边界——伊朗高原,这里山川纵横,地形复杂。

这样复杂的地形特征尤为鲜明,地形匹配制导将弹载雷达实时测得的地形数据与控制系统中事先准备的数据进行比对,用匹配算法确定自身位置,将导弹引导到预定伊军目标

自1983年装备部队以来。经过27年的不断发展,战斧导弹家族已经衍生出了多达22个型号(C、H、I、J、L等型号都没有服役,数据采自百度百科)

地面高度由雷达感知,但是,雷达的识别能力是有限的,对于特别平坦的地形,比如海洋,沙漠等,就无法正确识别定位,而对于流动的沙丘这样不断变化的地形,更是无法有效识别。

因而采用地形匹配的战斧导弹不得不避开荒漠,绕道伊朗高原,技术上的无奈成就了战术上的暗度陈仓。所以,很多专家夸夸其谈美军战术的巧妙,却鲜见背后的无奈。

从战术上看,利用地形巧妙规划攻击线路,从敌人后方来一记“左勾拳”突袭目标,不可谓不巧妙,所以在网络上风靡的攻台方略也有“左勾拳版本”

台湾全岛有2/3以上为山地,山脉纵贯南北,西部面向大陆为平原,东部背向太平洋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脉,玉山山脉和阿里山脉

如果用巡航导弹从台湾海峡正面攻击台湾,则打出去的巡航导弹可能大部分都会被拦截下来,但如果能充分利用巡航导弹的射程让其绕一个大圈,从台湾背后发动突然袭击,则很有可能会打台军一个措手不及,程序制导用于航路规划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

台军军力部署图,从google上抠下来的

地形匹配制导的优点是精度高,导弹飞行与制导不会受到气象条件影响。缺点同样明显:是只能在地形起伏明显的路线上使用,在地形平坦的地面和水面上则不能使用。此外,对于远程导弹,如果全程都采用地形匹配制导,要存储的数据量太大 ,数据相关处理的工作量也很大,弹载计算机无法满足解算要求。

因此,美俄远程巡航导弹常采用“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飞行全程以惯性制导为主,在飞经山区丘陵地带采用地形匹配方式修正误差。除非攻击隐藏在山区的高价值目标,否则,地形匹配多用于导弹飞行过程中修正弹道。像早期版本的“潘兴2”用其作为末端导引的例子实属不多。采用惯性+地形匹配”复合制导误差精度一般在50米以内,本质是对惯性制导的增强。

上面提到“地形匹配制导”的种种限制在“潘兴2”导弹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潘兴2”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还没发展起来,计算机的处理能力相对有限。在弹头接近目标上空时,导弹要减速以适应计算机处理数据和机械舵传动速度。

导弹以将近14马赫的速度再入大气层,进入末段飞行,此后就开始变得不安分了。首先就是Velocity Control Manuever,在空气舵的控制下,弹头拉起进入平飞状态,空气舵不断调整改变气动阻力。在弹头飞抵目标上空时,空气舵引导弹道下拉,导弹由平飞改为俯仰姿态,在速度达到雷达开机允许速度时,进入末段制导,空气舵进一步微调修正弹道,命中目标

形象地来说,“潘兴2”导弹中段以前的飞行是弹道导弹,而末段的飞行则是妥妥的超音速巡航导弹。在末段,弹头利用空气舵和双椎体外形不断调整气动阻力。使得导弹既能保证射程又能兼顾精度。

“潘兴2”导弹的精华全在于末段飞行,对于末段飞行的描述用多少语言都不算多,从1970年以来,推进技术的革新逐渐趋冷,导引和控制系统则几乎每年都在出新花样。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由“潘兴Ⅱ”到反舰弹道导弹  潘兴  潘兴词条  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