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甲兵首次对外敌作战投入的就是轮式装甲车。当时,在傅作义将军十分专业的指挥下,中国的装甲汽车(轮式装甲车)突然出现在抗日战场,发挥了极大的威力。这也记录了中国的装甲车辆首次在对外敌作战中的英勇战伤,中国装甲兵将士首次在对外敌作战中的流血。
1949年后,解放军从苏联引进了BTP64小型装甲汽车(轮式装甲车)。这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装甲汽车之一,装备一挺大口径机枪,可以击穿当时各国的装甲车装甲。
1960年前后,中国引进了苏联BTP-152装甲输送车。该车实际上是由苏联151和157卡车改装的装甲汽车,在当时性能尚可。
同期中国还少量引进了苏联BTP-40装甲输送车。该车实际上是由苏联"嘎斯"63卡车改装的轻型装甲汽车,可作为指挥车和侦察车使用。
中国引进了苏联BTP-152装甲输送车之后,曾用卡车自行改装了部分装甲汽车,用于西部公路,对付美国中央情报局武装和训练的宗教极端恐怖分子。当时美国尚无RPG这类轻便有效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这样的装甲汽车足以令恐怖分子畏惧。
在普通的汽车底盘上装配一个装甲外壳,就成为装甲汽车。而正规的军用装甲车其发动机和车轮等部件与装甲车体结为一体。所以两者相比,装甲汽车往往装甲薄弱,机动性也不及正规的军用轮式装甲车。
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性能和成本均低的装甲汽车往往提供给警方或军方后勤部队。而武装警察尤其是正规军在作战中不再使用装甲汽车。前几年广告很火的一家民企拼装的装甲汽车,它只是在普通的依维柯汽车底盘上装上一个薄铁皮外壳,对付缺乏武器的疑犯毫无问题。但在高危环境中,抗战时期的步机枪都能将这种装甲汽车击穿,使用该车的警察的反映可想而知。所以后来不得不让专业军工单位日以继夜地紧急研制生产合格的警用装甲车予以替代。
64式轮式装甲输送车是于1964年设计定型并正式命名的,以CA30型越野汽车底盘为基础,采用无大梁骨架结构型式,所以它是一种装甲车而不再是装甲汽车。这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轮式装甲输送车。
该车战斗全重9.2吨,发动机功率110马力,最大速度65千米/小时,乘员2人,载员21人。该车车顶可安装1挺机枪,两侧和车后各有2个步机枪射口,在当时可谓"火力强大”。但多数载员显然没有射口可用,所以它主要用于装备机械化部队输送步兵。
该车大量采用CA30型越野汽车部件,成本低,维修方便,但性能平平,其总体技术水平与苏联BTP-152装甲输送车相近。
该车进行了小批量生产,并交付部队试用,未正式装备部队,但其研制工作为我军装备系列的确定和轮式装甲车辆的开发研究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该车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苏联的BTP-70轮式装甲输送车。实际上它是1984年引进罗马尼亚技术生产的8x8轮式装甲车,原型车正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BTP-70。BTP-70是在BTP-60基础上研制改进而成,1970年代末开始装备部队,1980年11月在莫斯科的阅兵式上首次公开露面。
该车乘员3人,载员8人。战斗全重为13吨,远远大于BTP-70的11.5吨,接近BTP-80的13.6吨。
该车前上方为一个大型全封闭枪塔,装有1挺14.5毫米大口径机枪,另有1挺并列机枪,口径为7.62毫米。该枪塔外观与BTP-70车明显不同,与罗马尼亚TAB-72车的枪塔相同。这种枪塔中大口径机枪的最大仰角范围要远远大于BTP-70车的-5°-+30°,有利于对空射击。
该车的主要武器是14.5毫米大口径机枪,初速为945米/秒,射速500-600发/分,对地面目标最大有效射程为2千米,对低空飞行目标的最大有效射程为1千米。主要弹种有:穿甲燃烧弹,有效射程为1.5千米;曳光穿甲弹,在500米距离上能击穿32毫米厚的垂直钢装甲板,在1000米距离上能击穿20毫米厚钢装甲板,这样的威力足以对付当时各国的装甲车。
该车侧面各有4个步机枪射口,全体乘员都可以从自己的射口向外射击,火力密度大,具有对付多目标能力,所以其车载步兵可乘车战斗。不过该车后部没有射口,败退时射击不太方便。所以该车主要用于快速输送步兵,必要时也可伴随坦克作战。
该车车载步兵进出的舱门设在两对车轮的中间,呈三角型,且门很小,车载步兵上下车很不方便。车辆在行驶中车载步兵几乎不能从该门上下车,这是该系列装甲车的一个重要缺陷。
该车和BTP-70车一样,动力舱后置,装有两台133马力发动机,公路最大速度为85千米/小时,水上9千米/小时。装有三防装置、驾驶员红外观察设备和中央轮胎充放气系统。
BTP-70车机动能力强,可跨越2米宽的壕沟和30°的陡坡,在多石的山路、沙漠、雪地也能通行,不经准备即可涉水通过。它还具有浮渡能力,水上能抗2-3级风浪。TAB-77轮式装甲输送车的机动性应该和它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