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的出现,不仅让科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还丰富了哲学和心理学的体系。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无法完成的任务,物理学出现“量子纠缠”理论后,给予了最终的完善——即证明“心灵感应”是有科学依据的。
(量子纠缠实验,是将一对正旋和反旋电子放在相距遥远的距离,一个电子状态改变,另一个电子状态同时改变,这就是量子纠缠。根据量子理论,所有物体都是由相同的粒子组成的,假如我们在另一个地方,利用其它相同的粒子可以重建这些组成粒子的量子态,那么我们就在另一个空间得到了这个物体的精确拷贝,量子信息的传输不通过载体或空间,它是一种无实体的传输。)
心灵感应起于刹那,止于瞬间。不同人的心灵感应,其真切程度也高低不同,这些都是科学难以证伪的。人的第六感有时能够传递思维和感觉,这种特异的感觉就像是量子纠缠的现象: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相隔遥远,一个粒子的行为总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
量子纠缠与心有灵犀都不能视为有效的信息传递,因为在微观量子领域,粒子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只是能够感应对方的变化而变化,但是粒子的变化是随机的、不可控的、无规律可寻的,与心有灵犀一样,它本身传递的也不是有效的信息,只是感官上的感受而已,我们很难根据心灵感应去判断具体发生的事物,也很难用科学的咫尺去获得准确的答案。
量子会纠缠,心灵能感应;量子变换无常,事物发展也会起伏跌宕。它们都符合无常、随机、偶然的原则,却又蕴含更为丰富的意义:事件之间,以及它们与观察者主观的心理状态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互相依存的关系。这些能够表现出来有常与无常的规律,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心灵感应,还有个体的现在与未来之间的感应,即现在的我与未来的我之间的感应。
《易经》通过占卜而显示出的卦象,即使相隔遥远的时空,也可以知道被占卜者的真实状态。《易经》虽然像心灵感应那样,可以感知到对方,但卦象显现出来的,只是宏观的、不具体的、瞬息万变的画面。
量子所固有的不确定性,用哲学角度便是无常,就如同我们所难以预知的命运一样。根据传统的观点,这些事物的不可预知性是因为我们不具有足够的科学信息以计算出它们的行为,而从心灵感应的角度,是我们没有通过有效的途径去感知它们。
过去,人们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因果”法则之上,然而,这种观点在“量子力学”出现后,已经没有了绝对的说服力,“因果”或许不再是世间唯一的真理,因为世间还存在一种“有意义的偶然”。教科书中讲的“自然规律”,不过是统计学上的真理,并非绝对的恒定不变,因为任何事物都存在偶然性和随机性,它们都会将一切事物引入到“无常”之中。
物理学从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只告诉我们眼下这个世界中,我们能够谈论什么、得到什么。这意味着,我们想要了解人类世界的本质,并不能在当前的物理学中找到答案。同样,人类世界的发展变化——未来,我们也不能通过数学计算找到最终的答案。物质世界的表面现象,是由微观世界的各种不确定性以概率的形式支持的。这似乎有一种不被我们认知的“链接”,将微观量子连接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它们所具备的隐藏能力,使量子向我们显现出幽灵式的同谋和协作。
事物发展的每一过程,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微观世界存在的偶然性所干扰。正如《易经》中,具有宏观角度的阴阳哲学出现一千多年后,出现了“五行哲学”以弥补“阴阳哲学”存在的微观缺陷。在六十四卦中,每一卦都有两个“八卦”组成,过去的“八卦”之间组成了环形的八卦图,然而“五行哲学”出现后,将八卦图从环形演化成了丝丝相连的网状,《易经》哲学变得更加深奥,而其微观的精准度也大大增强。
《易经》每一卦所展现出的象,都是数个微观的爻辞组成,而每个爻辞都存在变化的可能,这种变化并不是计算得出的,而是通过感应获得。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何时变、如何变……这些微观的时间与空间方面,依旧是不具体的。人的心灵及对未来命运的整体演变,也犹如《易经》一样,会被微观存在的偶然性所困扰,我们认为偶然的,在卦象之中却成了因果必然的定数;我们认为是定数的(因果规律),在《易经》之中却成了偶然的变数。
量子力学问世之前,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我们的世界都是由物体组成的。这些物体就在那里存在着,而原子和电子只不过是一些“小东西”,不管我们观察它们与否,它们与“大东西“的差别仅在于尺度的不同,在别的方面,其存在的地位没有本质上的不同。然而量子力学出现后,关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传统观念,被“量子”彻底根本地改变了。
在《易经》六十四卦之间,相互都存在着隐秘的联系,每一卦、每一爻辞所展现出的就是: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依存、因果与偶然之间的变换。《易经》对待物质世界的态度,并非完全遵循因果的程序——自然规律,也并非只有机缘的巧合。因为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一切情境的发展,都会出现像量子那样的偶然性撞击,或者随机事件改变未来的走向——出现新的未知的未来。所以,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无常的惧怕,才想要借助占卜——这种神秘的、来自于“天”的力量,尽全力做到趋吉避凶、趋利避害。(古典哲学的“天”,如自然、宇宙之力,无形却又异常强大)
当西方人正小心翼翼地过滤、计量、选择、分类、推理、判断时,中国人《易经》的卦象却已经包容了一切,甚至是精致、细微、超越时空的部分。中国人沉思宇宙的态度,在某些方面更像是特有的、高级的“物理学”。万物由阴与阳组成,无影无踪、相生相克的阴阳,又衍生出了可视可见、生克依存的“五行”,这都印证了古人对生命的态度:生命是一个矛盾体,矛盾产生了人生的快乐与悲伤,幸福与痛苦,善与恶……生命不息,矛盾不止。
我们不可能仅仅通过微观粒子来理解世界的存在,也不可能仅仅通过宏观现象就能理解世界的本质,我们只有通过“人心”的探索,才能得出关于本质的答案,才能获得对人类现实世界真正的理解。康德对于“纯粹理性的批判”,就已经说明了,不存在一个与我们的精神世界并行的、独立的物质世界,我们所描述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的精神世界而存在的,是来自于人的感受和理解,离开了人的精神世界——思考、感受、理解,金矿无异于砾石,光明无异于黑暗,美丽无异于丑陋,良善无异于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