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振奋人心!中国成功攻克一项关键技术,大爆...

氢能源,是一种优秀的清洁可再生能源,能够与电能实现高效的相互转换。全球各个国家都将氢能视为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行业狂潮。

有关氢能技术方面,我国终于传来了好消息。1月19日,国家电投集团在氢能电池电堆技术上取得了关键突破,氢能源市场或将迎来爆发期。

对于燃料电池车来说,电堆是它的动力核心,是未来的重中之重。关于氢能技术,国家已经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显而易见,氢能作为清洁能源,在新能源地位中不断增强。

目前,中国氢能产业发展迅速,去年火速升温,如今氢能技术再获突破,未来几年,氢能源技术必然迎来爆发期。其实呢,关于氢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玩意了,尤其针对氢燃料电池,一直都是车企热议的话题。

那么氢能为什么迟迟没有普及,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走在氢能源前列的,并不是中国?

每当车展的时候,大家会发现,各大车企都会重点宣传新能源车型,除了纯电动车型之外,还会有一些氢能源车型。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氢能源是下一代能源趋势。首先,我们先看看氢能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元素周期表,相信大多数人都背过,氢元素身为第一元素,被视为“宇宙黑科技”。在宇宙中,太阳日以继夜的进行氢聚合反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所以说,氢能表现出了“一骑绝尘”的风采。

来自世界氢能协会专家预测了一组数据,截止到2050年,全球环境20%的二氧化碳的减排要靠氢气来完成;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就业岗位;氢能汽车将占到全球车辆的25%左右。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目前氢能源的发展状况却不容乐观,在秃鹰看来还需要补足2大短板。

第一,氢能使用便利度不高。目前,氢基础设施的发展缓慢,比如说加氢站,中国加氢站数量太少,导致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的局限性非常大。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我国运营的加氢站仅有24座,这很不利于氢能的广泛使用。

第二,氢能综合成本过高。我国氢能源技术还不够成熟,并且产量稀少,尤其在氢能的储备、运输等成本过高,直接让燃料电池汽车的使用成本大增,大多数人根本承担不起。

不过,大家也不要因此灰心,既然中国氢能的研究遇到了瓶颈,不如向日本学习一下经验。在氢能领域,日本绝对是世界遥遥领先的水平,在全世界,日本已经率先迈入了“氢能时代”。

在秃鹰看来,中日企业之间的差距必然是技术水平。之前,丰田汽车宣布将在富士山脚下建造一座未来之城,这座城市将是一个由氢燃料电池驱动的完全连接的生态系统。

不要以为丰田汽车是在吹牛,在氢能源领域中,丰田拥有1000多项发明专利,所以他们的产品才能做得这么好。如今,日本氢能源已经进入了“量产阶段”,反观我国却还在起步阶段,超越之路任重而道远。

氢燃料车靠谱吗?

受疫情的影响,最近全国各地许多企业都在停工,道路上的机动车也越来越少,这一系列措施有效改善了环境污染。不过,还有一重要原因,就是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加强了,新能源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那么在众多的清洁能源中,未来哪一种能源,最有可能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呢?秃鹰个人认为,氢能源将成为主流能源,原因有3点。

第一,燃料汽车车的能量来源是储氢罐中的氢气,氢气经过电堆反应后转化为电能和水。也就是说,氢燃料电池最终排放的物质是水,不会产生任何污染问题。

第二,目前,世界上已经研究出了较为成熟的制氢技术,而且拥有了自研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一旦加氢站得到了普及,那么氢燃料汽车的实力绝不可小觑。

第三,氢燃料燃烧效率非常高,所产生的动能是汽油的3倍以上,可以大大提高汽车的续航能力。正如广告语中描述的“充电5分钟,续航600公里”,这一说法丝毫不夸张。

正是因为这么多的优点,才会让这么多车企盯上了这块肥肉。可能会有人问了,废话说这么多,直接告诉我怎么买?

千万别急,目前氢燃料电动车还没有完全进入市场,即使能够买到,也会面临加氢站不足以及成本过高的困境。不过好消息是,国家已经开始重点推动氢能设施建设,许多厂商也将在今年开启研究生产。

据各地推广目标统计,截止到2020年底,我国燃料电池车的保有量将达到1万台,未来几年内,氢能源市场将迎来真正的大爆发。所以说,到时候再买也不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成功攻克  成功攻克词条  振奋人心  振奋人心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关键  关键词条  技术  技术词条  
科技

 Nikon 发布 D3400 入...

Nikon 发布 D3400 入门级单反相机,Nikon 于今日发布全新一代入门级单反相机-D3400。做为 D3300 的后续机型,D3400 大大提高了续航...(展开)

科技

 2019年末中国出现的四大天象

天象,即日月星辰在天幕上有规律的运动现象。在中国古代,朝廷中掌管天文星宿的占卜之士,会根据种种特殊的天象,来预言吉凶,并告诫当朝掌权者。2019年年底,中国出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