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任何一家公司都可以开启云计算业务,就像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成为房地产大亨,多数人都只能成为某房的业主或者自如客。
重资产、重技术、巨烧钱可以说是云计算产业的三大特点。相比于阿里云、华为云等这些从互联网或传统 IT 设备商转型而来的云计算公司,UCloud(UCloud Technology Co., Ltd. 优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创业公司在业务资源和资金上都有很大的不足。它们不是有着万贯家财的富二代,更像是白手起家的少年郎。
正因如此,要想在激烈的云计算竞争获得一席之地,他们必须抓住每一次可以发展壮大的机会,转型、站队、筹资 …… 在夹缝中野蛮生长。
4 月 1 日,UCloud 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获上交所正式受理,即将迎来创业史上单笔最大融资—— 47.48 亿元。创业 7 年的少年郎一夜暴富。
作为第一家以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为主营业务的科创板企业,UCloud 能否适应资本市场?云计算作为一门生意否经受得住投资者检验?这些可能都要留给未来作出答案。
弥补资金短板,登陆科创板续命未来业务
科创板是科技创新企业的练兵场,在这个平台之上,亟需资金发展业务、短期内盈利能力却有限的科技创新企业将有更多展露头角的机会。对 UCloud 来说,能够登陆科创板就等于抓住了现金流。
据了解,UCloud 此次在科创板上市预计筹资约 47.48 亿元人民币。单从金额上来说,47.48 亿元对与一个云计算创业公司来说是相当可观的。国内同行业来看,只有由金山软件做支撑的金山云在 2018 年几轮融资中共计获得 7.2 亿美元,可以说是云计算界最大笔融资,按当前汇率来算,折合人民币 48 亿元。UCloud 47.48 亿与之不相上下。
(拟投入募集资金用途 数据来源:招股书)
UCloud 所筹资金主要用于多媒体云平台项目、网络环境下应用数据安全流通平台项目、新一代人工智能服务云平台项目、内蒙古乌兰察布数据中心项目等四大项目的使用。从资金的用途来看,这并不会改变 UCloud 现有的主营业务格局,但多媒体云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网络安全有可能会成为 UCloud 接下来的潜力触发点。
如果说,UCloud 登陆科创板,弥补了资金短板,那么其与中国移动的合作便在 " 资源 " 的问题上又添助力。
寻求资源庇护,牵手中移动 " 国家队 "
云计算服务商想要发展壮大只靠自身能力是不够的,有效对接政府资源,获取政府的支持是很重要补给。
据 UCloud 招股说明书显示,上市之后的 UCloud 将会由黄澄清、何宝宏做公司的独立董事。黄澄清职务是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工信部科技委常委、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何宝宏则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两个有政府背景的独董,对 UCloud 的品牌建设以及与更多政府资源的对接可能会有一定的帮助。
这并不是 UCloud 第一次试图依靠政府资源。曾在 2018 年 7 月,UCloud 与中国移动宣布战略合作,UCloud 获中移资本 E 轮投资,投资完成后,中移资本持有 UCloud 4.9462% 的股份,是 UCloud 第 7 大股东。据了解,中移资本为中国移动 100% 控股子公司,是名副其实的国有股东。虽然是第七大股东,中国移动却是众多股东之中唯一一个能够向 UCloud 输出云计算能力与行业资源的企业。
(登陆科创板前后,持有 UCloud 股份前十的股东 数据来源:招股书)
站队国家队,UCloud 草根创业者的身份便褪去大半。
UCloud 战略副总裁张居衍曾表示,UCloud 与中国移动将共同开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边缘计算、5G 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及标准制定等工作,并促进以合理的技术手段,提高 UCloud 业务在中国移动网络的上线速度。另外,双方还将联合第三方 SaaS 合作伙伴,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云端 IT 基础架构快速部署服务和 SaaS 应用服务。最重要的是,中国移动与 UCloud 将开展联合营销协同,借助中国移动基础资源、运维体系和销售渠道支撑,推广 UCloud 的产品或服务。
双方宣布合作后的短短半年,UCloud 不仅出席了中国移动合作伙伴大会、与中国移动物联网开放平台 OneNET 确定合作,还在成为了中国移动首条 NCP 海缆专线(新跨太平洋海缆系统)的唯一试用企业。
未来,由 " 中国移动 " 做股东的 UCloud 给了我们更多想象空间,但云计算市场之所以能够留给创业公司以机遇,就在于大局未定的动荡,超越与被超越至少在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
不确定性:营收增长放缓、市场份额下滑
UCloud 最近的一次转型在 2016 年——私有云服务提供商 UMCloud(上海优铭云)注册成立,UCloud 出资 4,013.43 万元控制了 UMCloud 80% 的股份,宣告正式进军私有云。随后,2017 年 12 月,UCloud 对 UMCloud 另外 20% 的股份进行了全资收购。2018 年 4 月,子公司 UMCloud 合并 PaaS 容器云厂商 " 数人云 "。
由此 UCloud 走上了云计算业务由公有云向私有云、混合云拓展,由 IaaS 向 PaaS 拓展的生长之路。
(UCloud 混合云占比逐年增加 数据来源:UCloud 招股书)
实际上 UCloud 拼尽全力想要实现从单一公有云服务商向兼具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能力厂商的角色转换,在于中国公有云市场存在很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
(UCloud 下游细分市场营业收入与客户数 数据来源:招股书)
据招股书中披露的数据,UCloud 营业收入的增长率较高领域主要是是移动互联、企业服务、传统行业三大类,但这三大类的营收增长率在 2018 年大幅放缓,导致其 2018 年的总体营收增长率由 63% 下滑至 41%。其他类营业收入是唯一实现增长率突破的领域,从 2017 年的 52% 增长至 2018 年的 91%。至于 " 其他 " 主要包含哪些行业, UCloud 在招股书中并没有明示。
除了营业收入增长率的下滑,UCloud 的积攒了 6 年的公有云市场份额也正在被其他玩家追平甚至赶超。
从 IDC 2017-2018 年两次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的报告中,中国公有云市场份额占比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来了一次排位大换血。UCloud 从 2017 年的排名第五退成第六,份额由 5.5% 降至 4.4%。
相似的结果在其他云计算厂商也有发生,金山云由 2017 年的排名第三,但 2018 年却被中国电信和 AWS 反超,排名第五,份额从 6.5% 降至 4.5%。就连排名第一的阿里云,份额也由 2017 年的 47.6% 跌至 43%。另一方面,除了腾讯云份额增加,百度云、微软 Azure、华为云也从 2017 年的 " 其他 " 列表纵身跃至前台。
对于 UCloud 来说,紧追其后的微软 Azure、百度云、华为云都可谓是强敌,能否保证 2019 年公有云市场份额不会持续下滑很难说。但 UCloud 在竞争激烈的公有云中寻得新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挖掘具有较大营收增长潜力的 " 其他 " 类细分领域,是一个新的转型突破口。
潜在机会:服务、策略与海外市场
云计算创业公司与巨头的最大区别在于,大型的云计算公司更擅长提供标准化的产品,而创业云计算公司为了提高客户粘性和留存度,他们往往更擅长为客户进行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另一个方面,UCloud 这些创业云计算公司能够存活下来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战略上的灵活性。自 2012 年公司成立以来,UCloud 从最开始服务游戏、电商客户,再到金融领域、传统行业,甚至是后来入局私有云混合云,它都在时刻紧盯市场变化,随时准备朝新的领域进攻。
海外市场就是一个可探索的掘金地。近期,美国市场研究机构 Synergy Research Group 公布了 2018 年全球云服务市场排名。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谷歌云占据了全球 57% 的市场份额,全球云服务市场已被巨头瓜分过半,其他类厂商占据 28.3%。2018 年全球云计算市场总体规模超过 800 亿美元,较 2017 年的 550 亿美元大幅增长了 46.5%。
(2018 年全球云服务市场排名)
(2017Q1~2018Q4 亚太区云基础设施服务市场份额)
全球云计算市场竞争激烈,但亚太市场还有中国云的机会。在 Synergy 公布的 2017Q1~2018Q4 亚太区云服务市场份额排名,相较全球份额排名有所调整。中国云计算厂商阿里云由全球份额排名中的第四,进入第二,紧随国际巨头亚马逊 AWS 之后占据了亚太市场 15.9% 的份额。另外,其他类云计算厂商占据的份额达 38.3%,接近亚马逊 AWS 与阿里云的份额总和。UCloud 等创业公司能否在未来靠着亚太市场的地缘优势,在亚太市场获取更多份额,是值得期待的。
科创板给了 UCloud 在竞争激烈的云计算赛道上开快车的机会。但 UCloud 能否在互联网巨头、传统 IT 巨头的前后夹击中实现营收增长的突破,找到新的脉搏和趋势,就要看它车技的发挥了。
来源: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