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海事规则规范、邮轮经济和海上风电业的蓬勃发展,北极航线的开辟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德国造船业是欧洲造船业“旗舰”,一定程度上集中代表了欧洲最高水平。近年来,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德国造船业经营稳定,产业结构优化,在豪华邮轮建造领域保持全球领先优势,其把握市场机遇、积极应对市场挑战的做法值得我国船企研究、借鉴。
德国现代造船业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历史悠久,综合实力强。当前德国拥有2800家船舶总装及船用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员工数量约8万人,工业总产值约180亿欧元,排名欧洲第一。据德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协会(VSM)统计,2017年德国完工远洋船舶40.5万CGT,占欧洲完工船舶总量的15.0%,全球占比1.1%,排名全球第六。
德国造船业具有典型“双高”特征。产品高端化,主要建造豪华邮轮、客滚船等船型;占据产业链高端环节,船用配套设备产值占70%,船舶造修产值仅占30%。截至2017年,德国造船业主要有11家大型企业集团,控制旗下27家船厂,正式员工数量约占德国造船业员工总数的80%,造船完工量约占德国完工总量的90%以上。
近年来,德国造船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逐渐从低谷中走出来,但仍面临产能利用率下降,“融资难”等问题。
以建造客船为主,产能利用率趋于下降
2008年船市危机导致德国造船业进入衰退期,造船三大指标大幅下降,大量中小船厂由于接不到订单而破产倒闭。2014年以来,豪华邮轮市场兴旺,带动德国造船业稳步回升,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大幅增长。2016年,德国新接订单119.3万CCT,同比增长59.1%;年末手持订单276.4万CGT,同比增长39.8%。
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显著优化。危机前德国造船厂非常依赖集装箱船建造,集装箱船比重约为50%,危机后德国造船业几乎不涉及集装箱船等主流船型建造,重点建造豪华邮轮、滚装船、工程船等,同时出口船舶比重大幅增加。2006年末德国手持订单中集装箱船比重超过40%,出口船舶占68.1%;2016年末客船/渡船比重超过90%,出口船舶比重达到97.8%。随着产品结构调整,一批集装箱船建造厂破产,订单集中在迈尔船厂等一批客船(豪华邮轮)建造厂手中,造船产业集中度大幅提升。
产业集中度提升导致船厂产能利用率出现分化。大型邮轮建造企业手持订单饱满,产能利用率高,但其他中小船企产能利用率呈下降态势。OECD对27家主要造船企业调查发现,2014-2018年造船产能利用率整体呈下行态势。其中,2015年有11家船厂实现全部产能运转,但预计到2018年将下降至3家;产能利川率不到50%的企业数量,由2015年的7家增加至2018年的20家。
盈利水平相对稳定,船舶融资陷入困境
近年来,德国造船业盈利水平总体稳定,营业收入保持在50亿欧元以上,营业利润率稳定在4%左右。据环球印象德国事业部发布的《德国船舶行业投资前景及风险分析报告》统计,2016年德国船舶造修业务总收入约54.2亿欧元,同比增长5.9%,船舶出口收入比重为66.9%。从营业利润率看,1990年以来出现多次大幅波动,最近一次发生在2010年,之后营业利润率逐渐稳定在4%左右。
船企“融资难”问题突出。虽然营业收入保持稳定,但由于豪华邮轮建造比例增加、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增加。以建造大型豪华邮轮为例,船舶造价往往高于10亿美元,船企需要大量外部资金支持,建造期间还可能面临船东修改建造合同、流程、交付条件等风险。而为船企提供资金的德国金融机构日子也不好过。穆迪报告称,德国五大航运银行—德国北方银行,北德意志州银行,德国交通信贷银行,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平均比率从2015年底的28%上升到2016底的37%。为降低风险,德国航运银行收缩甚至暂停造船融资,船厂面临“融资难”困境。
重视科研资金投入,推动行业持续创新
技术创新是德国造船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2012年德国造船业R&D投入增长至1.245亿欧元,较2008年6220万欧元翻了一番;R&D投入占德国造船业增加值比重,由2008年的4.4%上升至2012年的10.2%,显著高于OECD国家造船业3.0%的平均水平。
主要围绕“提效、减排、环保”三方面展开技术创新。船企、配套企业、船舶设计公司开展协同创新,设计推出满足流体力学、使用新能源和能源回收利用高的新船型。大量应用脱硫、氮氧化物还原技术及相关设备,积极开发满足天然气和双燃料要求的船用动力系统。海洋能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德国特种船舶研发。例如,政府重视发展海上风能产业,德国造船业随之设计建造“SWASH”船型(小水线面单体船),该船在现有船型基础上对船舶的水下部分进行了改造,于2013年投入使用。德国造船业还在积极研究开发半潜船、破冰船以及铺管船。
加快兼并重组,推动业务多元化发展
外资成为德国造船业近期整合重组的主要力量。90年代以来,德国造船业经历了两次大规模转型。第一次是1990年两德统一后,原东德造船业开展的现代化和私有化改造。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资大举进入兼并重组德国造船企业。2009年以来,俄罗斯持有的北欧船厂(Nordic Yards)和阿布扎比控股的GmbH分别拥有3家德国造船厂。2011年英国Star Capital收购Blohm+Voss船厂,并将后者的机械工程部门出售给瑞典斯凯孚集团(SKF)。2014年挪威SIEM工业集团收购FSG船厂。2015年11月,云顶香港收购Lloyd Werft船厂50%的土地所有权和70%的新造船业务;2016年2月,收购北欧船厂(Nordic Yards)旗下位于德国港口城市维斯马、瓦尔内明德、斯特拉松德的3家船厂。与此同时,德国造船业也有国际化发展趋势。2014年,德国迈尔船厂收购芬兰图尔库造船厂70%股权,2015年4月又从芬兰政府收购余下股份,全资控股图尔库造船厂。
德国造船业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大规模产业重组在提升德国造船产业集中度同时,也导致失业率上升,税收下降,德国造船业不得不进行产业转型。重点方向有三个,一是通过加大投入和建立产业园区等,加强技术研发和工艺改造,提升船厂高端产品建造能力。二是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推进多元化发展。例如,Blohm+Voss船厂与瑞典斯凯孚集团(SKF)进行战略合作,开拓船用柴油机和配套服务;FSG船厂进入欧洲油气勘探市场,提供海上油气开采设备和相应服务。三是多种手段盘活存量资产,如利川破产船企土地开发房地产业务,保留船厂历史建筑和遗址,建立船舶博物馆、教育基地等。
2008年以来,德国造船业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新的海事规则规范对节能环保提出新要求,也.带来新的发展方向,邮轮经济和海上风电蓬勃发展,以及北极航线开辟,为德国造船业未来发展带来机遇。
面临亚洲造船国家激烈竞争
由于劳动力成本高,德国造船业在常规船型建造方面没有优势,在与中日韩竞争中“节节败退”,特别足2008年以后,船市持续低迷,竞争更加激烈,德国造船业彻底退出传统的集装箱船建造。目前,德国主要建造以豪华邮轮为代表的高端船型,与中日韩错位竞争。但是随着中日韩造船业转型升级,德国高端船型市场将受到新的挑战。同时,中日韩非常重视发展船舶配套业,提升配套设备本土化率,也对德国船舶配套业产生威胁。
邮轮经济带动邮轮建造快速发展
近十余年来,全球邮轮旅游消费市场需求保持较高增长态势,根据环球印象统计,从2004-2017年,全球邮轮市场游客量从每年的1314万人跃升到2580万人,增长了约96%,未来继续保持积极发展态势。邮轮经济火爆传导到邮轮建造市场,带来新接订单量大幅增长,2015-2017年,全球邮轮成交量分别为11艘、34艘和31艘。德国多家船厂具有邮轮建造能力,形成了豪华邮轮、内河游轮等产品体系和品牌,截至2017年底,德国手持邮轮订单18艘、223.6万CGT。随着邮轮经济持续发展,邮轮建造需求旺盛,对德国邮轮建造企业带来利好。
环保新要求推动新船型和配套设备需求增长
日趋严格的环境标准对德国造船业而言,既是机遇也足挑战。荷兰经济研究机构ECORYS研究评估了2020年前能够为船舶海工业务提供机会的8项环境发展指标。研究表明,提高燃油效率可以为新建船及翻新市场提供较多市场机会,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压舱水处理可能会带来数十亿欧元收入。随着2017年IMO船舶压载水管理公约正式生效,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市场需求将显著增长,年均25亿欧元。2016年IMO确定的全球0.5%硫排放控制将于2020年开始生效实施,为确保新法规生效后船舶可以满足要求,预计未来几年将会有约2万艘船舶安装废气洗涤器。新的环保规则规范陆续实施,将为德国造船和配套企业提供开发和安装更多环保设备的机会。
海上风电和北极航线带来显著影响
全球海上风能市场主要集中在欧洲,德国是欧洲第二大海上风电国家。德国政府大力发展海上风电,计划到2030年使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在北海、波罗的海共建40座海上风电站,“风车”将达5000台。德国及欧洲海上风电快速发展,必然增加对海洋设备需求,也可能带来一大批工程船订单。
随着北极航道通航条件不断改善,未来全球对极地船舶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极地船舶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预测,到2050年夏天,北冰洋可能进入无冰期,为北极航道的商业开通创造了条件,北极航道货运量将逐渐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极地船舶的研制成为船舶市场上的一大亮点,也将成为德国造船业发展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