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最近有个朋友跟我吐槽:组里请的几个刚毕业1年的员工写代码,结果出了一个巨大的bug。某个客户发现了之后,迅速扩散,导致他的公司丢了几百万的合同新单。
然而,我也有一个毕业第一年的员工,刚毕业就能帮带一个小型项目,交出的第一份用户调研条分缕析,没有半句废话,直指结果。
为何有人毕业第一年连累公司损失数百万?有人毕业第一年,就能担起重任做项目经理?
职场的第一年,可以说是一个人的分水岭。你做对了这些事,就铺好了未来10年的垫脚石。
老板在意的技能千万条,修打印机第一条
我每次面试的时候都会刻意问候选人一个问题:你会用Excel吗?
“当然会啊!“加上一个自信的微笑似乎成了这个问题回答的标配。
然后我会问,你都会些什么功能,什么函数?
这时候,各种回答天差地别。
有人说,我会加减乘除,有人说,我会筛选排序。
然而,只有大概10%的人会回答,我会vlookup,我会数据透视表,我会筛选去重。
更厉害的候选人是怎样呢?
他们会准备好ppt的作品,ps的作品,及excel中会操作的功能和函数公式列表,最后还不忘补一句:“我可以当场接受考试!”
很明显,那些懂得更多技能的人,至少花了时间去学习这个必然会应用的职场工具,自主性、学习能力都高人一筹。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来了我不用教。
试问哪个老板会拒绝让自己省时间的人呢?
所以,如果你不会Excel的透视表和vlookup,现在就动手去学。你以为有多高深的函数,10分钟就能学会,而且一辈子不会忘。
此外,如果可以,尽快上手所有办公设备和内部办公软件。
最好还能够做到会修打印机、会摆弄传真机,会随手就拨出电话会议,会用Outlook设置邮件提醒,会对来邮件设置自动回复,登录任何一个内部软件都不会发怵。
哪一天你老板、你同事、未来可能成为老板的隐性大Boss经过,你随手帮他解决了一个这种小问题,我相信他一定内心给你竖起一个大拇指,还会跟别人说,这个孩子真的很能干。
哪有什么天生过人啊,你不过是用别人摸鱼打游戏的时间用来学修打印机了。
很多人仗着年轻,都喜欢跳槽。
一份工作刚上手,就觉得已经熟练无比,没意思了。再换一份,老板苛刻而变态,也没意思了。
回头复盘,突然惊觉自己毕业3年了,居然换了五六份工作,而且没有一份是满意的。
马云在瑞士达沃斯论坛曾经说过:
我看过太多例子,20 岁的年轻人有很多想法,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做,但其实什么都做不成。
其实他老人家不知道,这当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才是好工作。
我们自小就被教育“老师想要你做啥”、“爸妈想要你做啥”,从来没有人教你,你自己要啥。
被动填鸭式教育的后遗症是:很多人对于一份好工作,没有标准,没有蓝图——当然,永远无法遇见它。
什么是好工作?
首先,它让你感觉每件事都“力不从心”,但是踮踮脚又能摸到。这份工作的难度,和你的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正是你想持续解锁它下一步的魅力所在。
其次,它如果不再难了,你却可以从中找到自主力、被需要感、成就感和满足感。也就是说,这个工作你感觉能胜任,而且所作所为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长期来说,能让你感觉物质和精神回报能不断增值。
然而,你要明白到,满足这三点的工作都是非常稀缺的。如果你想得到,必须支付你的代价。
一般来说,年轻人一无所有,代价无非就是:劳动时间和脑力思考。不花时间、不花心思去沉淀的工作,基本上等于白做了。
所以,从HR的角度,做满3年的工作才叫做一份“完整的经历”,你自己可以好好算算,你的完整经历到底有多少。
个人不可替代性,职场中的铁饭碗
曾经看过一个有意思的段子:一个老板会给月薪1万的人加薪,还是月薪10万的人加薪?
答案很明显,当然是给月薪10万啊!
因为,他已经做到月薪10万了,不可替代性不言而喻。老板的钱只愿意给切切实实为自己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随手到市场上一招就一大把的普通人。
我以前的公司有一个年轻人,他非常擅长做PPT,而且特点是做得又快又好,动画、特效、图表、美感统统不在话下,哗啦啦演示起来那叫做一个行云流水的爽啊。
如果论他所在岗位的其他工作,也许他做得算是个合格,但是论做PPT,他的水平绝对是行业中的top 5%。
这一点,在公司的裁员潮中,保住了他的饭碗。
毕竟老板想什么时候去个什么论坛、出席个什么商务活动,都想有个带得出手的PPT。
以上这个故事说明:技能,在必要的时候就是你的核心竞争力。
当然,在那一次的裁员潮中,凭着技能保住饭碗的仅仅是一部分。还有的人,凭着的是人脉,有的人,凭着的是高人一筹的技术;更多的人,凭着的是平时一贯稳定的靠谱感。
所以,不可替代性有很多个方面——说白了,就是你的长板到底有多长。
“一专多能零缺陷”的那些同志,必然是职场中的常胜将军。
做职场中的个体户,你和老板相互成就
很多人到了非常年长的时候,才会意识到一个员工和老板的关系是平等的。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两个角色,相互需要,相互成就。也许用一个更加直白的词儿来解释,是商业关系。
听着也许刺耳,但是相当真实。正因为是商业关系,有些事儿就会觉得很自然。比如:加班,比如认知同频,比如不再相互挑刺儿,比如不再认为对方占自己便宜。
我举个例子:很多画画儿的插画师,接个私活,那个甲方对他吹胡子瞪眼睛,东挑西拣,他一样吭哧吭哧加班加点给他按时按侯完成。
为什么?
很简单,因为那件事上面,他是一个个体户,他在经营一门子生意。满足客户的要求,让客户舒服,客户满意后他赚更多的钱,这就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我曾经听过一个朋友抱怨他的下属,给9条工作清单,绝对不会主动做第10件事。我告诉他,你首先要扭转他的思维,让他觉得哪怕100条都是他自己的事儿。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关系是因为逼迫而变得更美好的。
从来美好的都是你情我愿,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所以,入职的那一天起,你就得清晰认知这个底层关系,主动创造价值去解决你甲方(老板)的问题,不要等。
任何时候,把自己当做一个个体来经营,而不是一个被人指挥压榨的小白兔。
写在最后
我曾经听过我以前老板,一个已经十几亿身家的游戏公司创始人谈起他入职第一年的往事。
当年他在一个国企里面,每一个人都把工作推推搡搡,想办法提高营业收入?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只有他,每天做到半夜里,努力在做着这件事。规划了一个又一个项目方案,观察了一个又一个竞品细节,最终做了一个赚钱的项目,把那个部门的收入情况给扭转了。
事实上,这件事让他受益终身。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把公司当成一个平台,而把自己当做一个创业者。
主动写的每一份方案,深夜里研究的每一个运营细节,都给了他无尽的复利。
初入职场那份热情所留下的每一分痕迹,终将渗透一个人未来时光的每一寸。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望你珍惜,启程的那一步。